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袋 上海人区火放社 ==========第1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E 以 上海人不卡版社 ==========第2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编写组 上海人天女版壮出版(上海绍兴路5号) 安孝专在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中华印刷厂厂印刷 开本850×11561/32印张9字数194,0001973年10月第1版1973年10月第1次印刷 p数1一100,000 统一书号:3171105定价:0.69元 、 ==========第3页========== 列宁语录 “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 内容 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 ==========第4页========== 毛主席语录 苏修、美帝狼狈为奸,做了这么 多的坏事、丑事,全世界革命人民是 不会饶过他们的。世界各国人民正 在起来。 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 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苹命。 ==========第5页========== 前言 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以后,猖狂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对内,全面复辟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变为新型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大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使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日益深化;对外,疯狂地进行侵略扩张和颠覆活动,使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 列宁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版,第26贡)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走的正是帝国主义的老路,它完全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而且比老沙皇的野心更大。老沙皇曾经梦想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庞大的“斯拉夫大帝国”。今天,苏修新沙皇加紧同美帝争霸世界,妄图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拉的苏修大帝国。 欧洲是苏修反革命全球战略的重点。它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名义下,把东欧一些国家(对亚洲的蒙古也是这样)视为自己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实行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密的政治控制,野蛮的军事干涉和侵略;它妄图稳住这个帝国的“后院”,并以此为基地,对西欧进行渗透、分化,排挤美帝,从而独霸欧洲。苏修通过所谓“经援”、“军援”、贸易等手段,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疯狂进行渗透扩张,妄图把亚非拉地区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1 ==========第6页========== 苏修继承了老沙皇的南下政策,把向亚非拉扩张的重点放在中东,并把侵略魔手伸向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国。苏修还推行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拚命扩充海军,把舰队开进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逞威称霸。苏修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妄图拆凑反华包围圈,孤立、威胁和侵略我国。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到处伸手,从地面到天空,从陆地到海洋,与美帝展开激烈的争夺,同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为敌。 列宁深刻地揭露:“社会帝国主义者',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阪社1964年版,第99页)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干着帝国主义的勾当。苏修明明是实行资本输出和贸易扩张,肆意掠夺和控制别国经济,却美其名曰“无私援助”和“友好合作”;明明是大搞新殖民主义,却标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帮助发展民族经济”;明明是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却大肆鼓吹“裁军”;明明是加紧推行武力扩张政策,却高唱“和平”与“安全”。总之,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比老牌帝国主义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狡猾性,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修正主义苏联也是纸老虎。”苏修貌似强大,好象是个新堀起的帝国在日益膨胀,其实它已深陷于帝国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的冲击之中而无以自拔。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出现和猖狂,只不过是帝国主义制度死亡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插曲,是帝国主义死亡的一种“回光反照”罢了。苏修的侵略扩张、倒行逆施,使它在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愈益暴露出它新沙皇的丑恶面目,从而为自己的垮台创造条件。当前,整个世界呈现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好形势。不管苏修怎样横行霸道,但它内外交困,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已挽救不了必然灭 ·2◆ ==========第7页========== 亡的命运。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反革命本质及其阴险手法,我们着重在经济方面收集整理了苏修对外侵略扩张的部分材料,供参考之用。 参加编写这份材料的,有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国际组、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等单位的一些同志。由于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够,材料收集得又不完备,遗漏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所用材料,如需引用,请直接查对原出处。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编写组 1973年8月 3・ ==========第8页========== 目录 第-一章苏修对东欧和蒙古的新殖民统治…1 第一节苏修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把东欧和 蒙古变为自己的经济附庸…2 第二节苏修通过对外贸易,控制和掠夺“经互会”成员国…15第三节苏修对“经互会”各国的所谓“经济援助”和“经济 协作…31 第四节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华沙条约为工具,实行军事扩 张…0……42 第五节苏修的新殖民统治在东欧和蒙古造成的严重后果…55第二章苏修对中东的渗透和扩张…65 第一节苏修在中东的野心和手法…65第二节苏修对埃及的渗透和扩张…75第三节苏修对伊拉克、叙利亚、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 拉伯也门共和国的渗透和扩张· …*…90 第四节苏修对伊朗、土耳其的渗透…106第三章苏修对非洲的渗透和扩张… 117 第一节苏修在非洲的战略意图和手法……117第二节苏修对北非国家的渗透和扩张… 124 第三节苏修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渗透 131 第四章苏修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142 第一节苏修染指南亚和东南亚的反革命目的和手法…142第二节苏修对印度的渗透和扩张…145 1 ==========第9页========== 第三节苏修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和侵略…160第四节苏修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扩张…166第五节苏修积极向马来西亚、新加坡渗透…173第六节苏修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控制和经济扩张…181第七节苏修对缅甸、泰国的渗透…191第五章苏修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和扩张…198 第-一节苏修取代美帝在古巴的地位…199第二节苏修对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渗透…212第六章苏修的海洋扩张… 222 第一节苏修继承老沙皇的衣钵,向全球海域扩张…222第二节苏修加紧向地中海扩张…225第三节苏修竭力向印度洋扩张…230第四节苏修向其他海域的扩张… 234 第五节苏修大力发展海洋扩张工具…237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大事记……246 ·24 ==========第10页========== 第一章苏修对东欧和蒙古的 新殖民统治 欧洲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相互争夺的重点。它曾是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当前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地区。同时,苏修和美帝在欧洲都有大量的贸 2 易、投资和贷款等重大经济利益。苏美两霸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在欧洲都争夺得非常剧烈。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持和加强各自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利用一切机会向对方势力范围渗透,挖对方的墙脚,企图削弱以至排挤对方,以便取而代之。 苏修把东欧和蒙古作为自己的帝国的“后院”,不断加紧对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的控制,以便把它们变成可以任其宰割和肆意掠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并作为同美帝进行反革命交易的政治筹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有多大本领就能干出多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k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7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从政治上控制东欧和蒙古,早在赫鲁晓夫时期,就将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向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强行椎销。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炮制出一套“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等法西斯谬论,力图进一步控制住东欧和蒙古,使之完全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第11页========== 在经济上,苏修以“经互会”为工具,大搞“超国家机构”,推行所谓“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使东欧 一些国家和蒙古变为它的商品市场、附属加工厂、果菜园和畜牧场。它通过对外贸易、“经济援助”、“经济协作”等欺骗和高压的手段,对这些地区进行骇人听闻的超经济剥削。在苏修操纵的“经互会”下,这些国家的经济事实上已沦为苏修的附庸,受到比老沙皇以“农奴制特权的原则对待邻国”(列宁:《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妙,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版,第85页)还要残酷的压迫与剥削。 在军事上,苏修以华沙条约组织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它在“共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旗号下,在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驻扎了大量军队,策动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突然袭击和军事占领,并不断举行军事演习,炫耀武力。它天天喊裁军,实际上天天在扩军,其目的就是争霸世界。斯大林曾经指出:“沙皇俄国是以最残忍最野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压迫一资本主义压迫、殖民地压迫和军事压迫的策源地。”(《论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页)现在,苏修新沙皇在军事上的侵略扩张行径,同老沙皇相比,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节7苏修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 把东欧和蒙古变为自己的经济附庸 一、“经互会”是苏修从经济上控制和掠夺其他成员国的工具 经济互助委员会①(简称“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1月。当初成立“经互会”的目的,原说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 。2◆ ==========第12页========== 主权和经济利益不受美帝的侵犯,开展苏联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助合作。但自从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的党政大权以后,对内复辟资本主义,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经互会”的性质也随之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天的“经互会”早已成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从经济上控制和掠夺其他成员国的重要工具。苏修以“经互会”为工具,在“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等幌子下,一步步加紧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和掠夺。 早在1954年春,赫鲁晓夫就要“经互会”各成员国搞所谓“生产专业化”,与苏联的经济计划“合作”,并拟议成立所谓“统 一”或“联合”的经济组织,开始暴露出他妄图控制各成员国的野心。 苏修在“二十大”以后,提出搞“协调”计划,要求各成员国的主要重工业部门与苏修的五年计划“相互配合”;并且进 一步扩大“生产专业化”的范围,从加工工业到原材料、燃料工业,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工业到农业,都要求实行“生产专业化”。 1959-1960年间,苏修抛出了“经互会”章程和一整套法规,以法律形式把“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协调计划”、经济科技“合作”和“联合投资”等强加于各成员国。苏修“二十 二大”以后,1962年,它又在成员国党代表会议上,强行把“国际分工”作为“经互会”的“根本原则”。赫鲁晓夫还鼓吹“取消国界”,提出要“在国际分工、广泛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 ①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六国在莫斯科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成立经互会”。阿尔巴尼亚于同年2月参加。以后加入的还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年9月)、蒙古(1962年6月)和古巴(1972年7月)。1961年12月后,阿尔巴尼亚停止参加“经互会”的各项活动。 3 ==========第13页========== 化的基础上…将相互补充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协同一致的经济一经营共同体”。 1964年,赫鲁晓夫叛徒集团提出了作为“经济一体化”的标本的“多瑙河下游国家间生产综合体”。这是苏修借口“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某些接壤土地上的生产力”而提出的一种区域性的超国家组织机构。具体说,就是要求罗马尼亚拿出半个国家,保加利亚拿出北部的儿个州,苏联则拿出靠近多瑙河的儿个区组成所谓“国家间经济综合体”来发展生产。在这一“综合体”的15万平方公里面积中,罗马尼亚占10万平方公里左右,保加利亚占3.8万平方公里,而苏联只占1.2万平方公里。在这一“综合体”的1,200万人口中,罗马尼亚占900万左右,保加利亚占200万左右,而苏联只占60一70万。被划入这一“综合体”的罗马尼亚的领土有6个州,其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面积占42%,人口占48%,工业产值占48%,机器产量占54%,化学产品占51%,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占86%,小麦产量占58.5%,玉米产量占60%。说穿了,这就是苏修利用“经互会”的超国家组织形式,妄图把其他成员国的领土、人口、资源等都“综合”到苏修大帝国的版图中去。这一罪恶企图终于遭到罗马尼亚的严词拒绝而破产了。①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修对“经互会”各成员国的控制与掠夺比赫鲁晓夫时期更加凶狠阴险。勃列日涅夫一再叫器要进一步加强实现“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而且把活动范围扩大到了过去赫鲁晓夫还没有插手的一些部门,如科技、货币金融等方面。 1971年7月,在“经互会”第25次例会上,勃列日涅夫抛出了-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所谓“经济一体化综合纲领”(全称 ①《人民日报》1964年7月26日。 4 ==========第14页========== “关于进一步加深和完善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和发展它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领”)。这个“综合纲领”预定“经互会”各国在15年到20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货币金融关系的一体化”,即从过去的“个别一体化”过渡到“综合一体化”。苏修头目吹嘘实现这个“纲领”,将使“经济 一体化”“提高到新的阶段”,实际上,这恰恰是使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进一步殖民地化。 为了加快苏修的所谓“经济一体化”进程,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搞了不少“超国家机构”。他们的借口是“日益增长的技术发展速度,正在限制相对地小的国家”去“建立 一个足够而有效的国民经济”,而通过这种“超国家机构”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复杂问题”。这些“超国家机构”不但涉及面广,而且都集中在要害部门。据苏修和东欧一些国家报刊的报道,目前“经互会”各国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滚珠轴承工业合作组织”、“国际冶金工业合作组织”、“国际化工工业合作组织”、“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动力组织”、“铁路合作组织”、“运输和电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和技术情报中心”、“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等等。这还仅仅是苏修利用“经互会”建立的“超国家机构”中的一部分。 苏修利用“经互会”建立“超国家机构”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机构的性质看,自1964年苏修提出的区域性“国家间经济综合体”计划破产后,即着重搞“专业化”、“协作化”与“联合化”方面的“合作”组织。从部门看,先是着重搞生产部门的,其次是金融财政方面,1971年以后,则扩大到科技研究方面和在苏联境内搞原材料与燃料基地方面。这些事实说明了勃列日涅夫在搞“超国家机构”上,要比赫鲁晓夫花样更多、手法更狡 5 ==========第15页========== 猾、控制也更紧。 不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搞“经济一体化综合纲领”也好,搞“超国家机构”也好,其目的只是一个,就是要在“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等幌子下,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新殖民统治。按照“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的规定,“经互会”各国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不能根据本国经济上的需要来发展生产事业,而一切都得听命于苏修,苏修要你生产什么,你就生产什么。而苏修自已却可以不受约束,什么有利可图,就生产什么。它明明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借此从生产上卡住“经互会”各国的脖子,却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用霸主的腔调,叫嚷什么必须“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利用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优越性”,“发展和加深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和协作”。但是,尽管苏修挂出种种骗人的招牌,却掩盖不了其社会帝国主义的凶恶面目。 恩格斯在揭露十九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殖民地的掠夺时说:“英国应当成为‘世界工厂’;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供给它原料和粮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2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版,第376页)今天,苏修以“经互会”为工具,在“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的幌子下,也使“经互会”各国的经济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走上了殖民地化的道路。这些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已成了苏修的加工厂或附属车间,保加利亚已成了苏修的果菜园和宅旁园地,蒙古则成了苏修的畜牧场。 二、苏修对燃料和工业原料的垄断 ·6 ==========第16页========== 苏修以“国际分工”为名,完全垄断了“经互会”各国的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竭力限制其他成员国发展燃料和原料工业,从而迫使它们以高价进口苏修的燃料和原料,使它们的工业完全控制在苏修的手中,任凭苏修肆意掠夺。1966年4月,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就曾毫不掩饰地说什么要“扩大那些能保证高额外汇盈利的原料、半成品和材料的出口”。此后,苏修向“经互会”各国输出的石油、石油制品、煤、天然气、铁矿石等商品成倍增长。 根据“经互会”和苏修官方发表的统计资料计算,东欧国家依赖苏修供应的燃料和原料,在它们的进口中占极大的比重,有的则完全依靠从苏联进口。例如,1966--1970年期间,在保、匈、东德、波、捷五国燃料和原料进口的总额中,苏修供应所占的比重为:石油93%、煤61.9%、铁矿石86.8%、生铁 97.5%、原棉64.3%。如分国别来看,其严重程度更是显而易见。如石油进口,1966一1970年以捷克斯洛伐克的比重为最高,达99.6%,五年中有三年为100%;匈牙利的比重虽然最低,也达88.6%。煤的进口,保加利亚五年来都是100%依靠苏修。铁矿石进口,1966一1970年匈牙利的比重最高,达 95.6%;捷克斯洛伐克的比重最低,也达84.4%。生铁进口,1966一1970年各国依靠苏修供应的比重都很高,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99.1%,波兰为99%,捷克斯洛伐克为98.3%,匈牙利为97,5%。原棉进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比重达 91.3%,其余各国也都在50%以上。见表1。以上情祝说明保、匈、东德、波、捷五国的几种主要燃料和原料依赖苏修的严重程度。苏修就是利用这种垄断地位来剥削这些国家,并控制它们经济的发展。 在“国际分工”的名义下,“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一些重 ◆7 ==========第17页========== 表1东欧五国五种燃料和原料进口中苏联供应所占的比重(%)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66 1970 保加利亚 石 油 97.8 91.5 94.4 88.1 84.6 90.2 煤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铁 石铁棉 81.7 91.2 86.0 84.3 90.8 86.8 94.7 98.3 83.7 826 73.4 84.2 71.7 60.7 61.9 60.8 76.9 66.5 匈牙利 石 油 68.2 92.7 97.5 95.4 90.4 88.6 琴 36.4 22. 19. 23.7 石铁棉 94 2 95> 97.1 95.6 99.1 97.6 97.1 938 100.0 97.5 蒝 49.0 45.7 60.4 56. 61.0 50.5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石 油 98.6 93.0 93.0 95.2 90.2 93.7 赞 62.8 59.8 42.0 46.9 40.6 61.4 铁 89.3 74.7 98.8 100.0 98.0 91.2 .8 99,6 99.2 99 99.3 99.1 原 棉 e 93.8 89.8 88.6 92.8 91.3 波 兰 石 7 85.01 889 91.9 91.7 89.6 煤 980 89.5 9. 6 6 9 97.0铁生 88.3 85.4 8 659 85.7 95.1 100.0 9. 99.0 67.7 67,0-51.7 57.3 68.7 58.5 捷克斯洛伐克 石 油 13.0 98g 99.2 100.0 100.0 99.6 煤 *88e 61.8 48.1 58.2 59.7 62.4 石 81.8 83.6 85.6 85.6 85.0 84.4 生原 93.1 98.2 95.1 9 100.0 98.3 63.5 63.8 65.5 56.5 63.3 58.7 以上五国合计 石 油 92.0 92.5 94.4 94.3 91.7 93.0 63. 633 5 1.8 61.1 61.9 铁生原矿石铁棉 6 8 4. 6 99.3 99 96 8e0 86.8 97.5 63.1 61.2 64.2 1.9 70.0 64.3 资料来源:根据“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年)莫斯 科版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8 ==========第18页========== 要资源的开采也完全被苏修所控制。“经互会”各国都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东德的铀矿蕴藏量占欧洲第一位,捷克斯洛伐克也是欧洲铀矿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匈牙利的铝土蕴藏量在欧洲位居第三,波兰和蒙古也有各种矿物资源。可是,所有这些资源都是在苏修的控制下进行开采,而且大部分是供应给苏修的。如苏修早就控制了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开采。根据苏匈协定,匈牙利以低价向苏联供应铝土,而又从苏联获得成品铝锭。从1967一1980年,匈牙利每年要向苏联提供铝土30万吨。 三、苏修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变为它的加工厂或附属车间 苏修控制了“经互会”各国一些鼻重要的燃料和工业原料以后,就迫使东欧工业比较少透的国素特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等国替苏修生产各利工业品,使它们成为苏修的加工或臂凰车间所谓生产线化”,就是按 照苏修规定的品种、型号,由“经稔洛生产苏修所需要的产品。“生产专业私树稷度越高公这些国家的经济就越畸形发展,在经济上越依附采苏修。此生产专业化”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生产畸形化”和“生产殖民地化”的代名词而已。 在苏修的指挥棒下,“生产专业化”的范围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在“经互会”范围内已有4,500种左右的机器产品实现了“专业化”。①据报道,1971一1975.年期间,苏修和“经互会”各国将在机器制造业的十二个部门实行“专业化”,其中包括电力设备、机床、船舶、铁路车辆、汽车、化工设备、农业机 ①〔捷)k自由报”1972年9月13日。 9 ==========第19页========== 械等方面。 历年来,东欧各国每年向苏联输出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苏联的机器设备进口中,从东欧各国进口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占 三分之二以上,1966一1970年平均占69.6%,1971年包括运输设备在内的比重为70.8%。其中,主要又来自东德、波、捷三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1966一1970年平均占53.2%,1971年包括运输设备在内的比重为53%。见表2。 表2东欧国家在苏联机器设备进口中的地位① 机器设备进 来自东欧各 百分数 来自东德、波、捷 百分数 年 份 口总额 国的数额 三国的数额 (百万卢布) (百万卢右) (%) (百万卢布) (%) 1966 2,308.4 1,682.7 72.9 1,291.4 55.9 1967 2,625.2 1,895.9 72.2 1,464.6 55.8 1968 3,127.1 2,163.8 69.2 1,658.2 53.0 1969 3,485.8 2,327.0 66.8 1,777.9 51.0 1970 3,706.2 2,541.3 68.6 1,921.9 61.9 1966- 1970合计 15,252.7 10,610.7 69.6 8,113.9 53.2 1971② 3,815.8 2,702.3 70.8 2,022.0 53.0 ①本表所指东欧国家包括保、匈、东德、波、捷五国,不包括罗马尼亚。 ②1971年数字中包括运输设备。资料来源:同上表。 从东欧国家的机器设备出口额来分析,对苏出口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1970年保、匈、东德、波、捷五国的机器设备出口总额中,对苏供应平均占41.2%。其中以保、匈的比重较高;但东德、波、捷三国的对苏供应额要占到五国对苏供应额的四分之三以上。见表3。 1970年,东欧各国几种主要机器设备出口中对苏供应的比重都很大,不少产品的比重达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见表4。 ・10 ==========第20页========== 表31970年东欧五国机器设备出口中对苏出口额和比重 机器设备出口总额对苏供应额 比重 (百万卢布) (百万卢布) (%) 保加利亚 525.0 280.0 53.3 匈 牙 利 675.5 342.4 50.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080.6 921.6 44.3 波 兰 1,229.7 417.3 33.9 捷克斯洛伐克 1,713.3 600.7 35.1 五国合计 6,224.1 2,562.0 41.2 资料来源:根据“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年)莫斯 科版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表41970年东欧五国几种主要机器设备出口中对苏出口额和比重 出口总额 对苏供应额 北重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动力设备(百万卢布) 59,1 21.0 35.5 内燃发电机(台) 341 206 60.4 吊车(台) 1,601 783 48.9 起重运输设备(百万卢布) 107.0 66.4 62.0 食品工业设备(百万卢布) 55.9 36.6 65.5 印刷工业设备(百万卢布) 46.3 16.4 35.5 拖拉机(台) 6,382 4,057 63.6 机车车辆(百万卢布) 130.0 90.9 69.9 宽轨客车(辆) 1,047 581 55.5 捷克斯洛伐克 挖掘机(台) 224 100 44.6 机器脚踏车(辆) 91,863 56,600 61.6 匈牙利 载重汽车(辆) 1,491 1,232 82.6 大型载客汽车(辆) 4,745 2,865 60.4 机器脚踏车(辆) 18,924 18,900 99.9 波 挖掘机(台) 1,780 1,162 65.3 载重汽车(辆) 8,040 2,433 30.4 保加利亚 电气自动手车(台) 27,799 18,200 65.5 电动吊车(台) 45,836 24,200 52.8 拖拉机(台) 2,280 1,205 52.9 资料来源同上表。 11 ==========第21页========== 苏修由于国内消费品生产不足,因此,它所需要的一些日用消费品也要“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大量供应。尽管这些国家自身供应尚感困难,但苏修还是不顾它们的困雄,迫使增加供应。例如,1970年,东欧一些国家对苏大量供应皮鞋、棉布、呢绒、内衣、纸张等商品,其对苏供应量占出口总量的比重都很高。根据有关材料计算,以皮鞋一项来说,匈、波、捷、保 四国对苏供应量平均占出口总量的66.3%,而保加利亚则高达88.7%。见表5。匈、捷两国每生产六双皮鞋中,就有一双是供应苏修的。 表61970年东欧五国几种日用消费品对苏出口量和比重 出口总量 对苏供应量 比重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纸张(千吨) 68.9 20.9 30.3 针织内衣(百万卢布) 68.6 31.7 46.2 家具(百万卢布) 86.2 46.7 54.2 匈牙利 棉布(百万米) 108 31.9 29.5 呢绒(百万米) 3.3 1.4 42.1 皮鞋(千双) 10,489 6,282 59.9 波兰 呢绒(百万米) 7.0 5.1 71.7 皮鞋(千双) 13,884 9,914 71.4 捷克斯洛伐克 皮鞋(千双) 28,292 18,500 65.3 保加利亚 皮鞋(千双) 1,099 975 88.7 资料来源:同上表。 ·12 ==========第22页========== 四、苏修把保加利亚变为它的果莱园和宅旁园地苏修在“国际分工”的幌子下,还把“经互会”一些国家变成了它的果菜园和宅旁园地,迫使他们向苏修提供各种农副产品。1950年,保加利亚蔬菜水果对苏出口总额仅为1,200万列弗。其后,按照分工规定,保加利亚主要生产水果和蔬菜,粮食则由苏联提供。在六十年代,“经互会”国家还曾缔结过一项多边协定,规定1961一1965年,保加利亚一个国家应承担所有成员国蔬菜总出口量的82%和鲜果总出口量的55%。①此后,保加利亚的蔬菜、水果和其他食品对苏出口量逐年增加。1968年,保加利亚蔬菜水果对苏出口总额已增至26,000万列弗,等于1950年的21.7倍。 1970年保加利亚农产品出口中供应苏联的数额和比重见表6。 表61970年保加利亚农产品出口中对苏供应量和比重 出口总量 对苏供应量 比重 (%) 新鲜蔬莱(千吨) 201 95.4 47.4 罐头蔬菜(千吨) 178 123.6 69.2 水果、浆果、鲜果实(千吨) 245 118.4 48.3 鲜葡萄(干吨) 117 52.0 44.4 罐头水果、浆果、果实(千吨) 80.3 79.9 99. 烟草(吨) 58,261 35,900 61.6 资料来源:同上表。 ①〔联合国)《1960年欧洲经济概况>第4章第47页。 ·13 ==========第23页========== 五、苏修把蒙古变为它的畜牧场 苏修在“国际分工”的幌子下,要蒙古着重发展它的畜牧业,把蒙古变为自已的畜牧场。在苏修的长期控制下,蒙古工业得不到发展,经济上根本谈不到独立自主,一切都得依赖苏修。 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一1965年)期间,曾要求苏修帮助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机器工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但苏修从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借口“国际分工”,反对蒙古发展工业。因此,蒙古现在连-一个象样的修配一都没有,机器坏了自己不能修理,连普通零件也得依靠苏修代为配制。为了满足苏修的需要,蒙古每年把大量的活牲畜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牧场赶往苏联的加工厂。据估计,蒙古每年征购的马、牛、羊等牲畜,有四分之三是运往苏联的。1961一1965年苏蒙长期贸易协定规定,蒙古平均每年要向苏联供应活牲畜350万头,即蒙古平均每人每年要供应苏联三头牲畜。而实际从蒙古运往苏联的活性畜,每天大约有15,000头,每年达550万头之多。苏修就在同蒙古接壤地区,建立大型肉类联合加工厂专门加工从蒙古进口的活牲畜。苏修还大搞转口贸易,把进口畜产品经过加工或不经过加工就向西方市场高价出售。如苏联从蒙古进口马、羊后,供应法国马肉和供应英国羊毛绒,转手之间,就获取了大量利润。据估计,从1959年至1969年的十年中,苏修从蒙古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榨取了 4.6亿卢布以上的巨额利润。① ①《人民日报》1969年5月28日。 ·14· ==========第24页========== 第二节苏修通过对外贸易,控制 和掠夺“经互会”成员国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从经济上控制和掠夺“经互会”成员国的另一个重要手法,是全面控制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并利用不等价交换从中进行残酷的超经济剥削。“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规定每隔五年相互“协调”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对外贸易,每年还签订双边的贸易协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是“平等互利”的,实际上由于苏修以“国际分工”为名控制了这些国家的工农业生产,也就必然控制了它们的对外贸易,使它们从生产到流通都成了苏修的经济附庸。苏修在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不仅控制了贸易的品种和数量,还控制了进出口价格。它一方面竭力提高自己的出口价格,另 一方面又肆意压低进口价格,把最明显的不等价交换强加于其他成员国。这种残酷的超经济剥削,使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上蒙受极大的损失,给它们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无穷的祸害。 一、苏修控制“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对外贸易 苏修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苏修所占的比重历年来始终居于第一位,约占40%左右,远远超过了其他成员国。东德的对外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历年来都在15%左右,1971年为 15.1%。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比重历年来不断下降,1971年分别降低到12.3%和11.9%,都不到苏修的三分之一。树牙利和保加利亚的比重更小,1971年分别占8.2%和6.5%,不到苏修的五分之一。蒙古的对外贸易额所占的比重是微不 15・ ==========第25页========== 表T“经互会”成员国 1955 1960 1965 对外贸易总额 保加利亚 438 1,084 2,118 匈牙利 1,029 1,643 2,69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226 3,963 5,288 蒙古① 162 波兰 1,666 2,539 4,111 罗马尼亚 795 1,228 1,960 苏联 5,838 10,073 14,611 捷克斯洛伐克 2,006 3,71 4,825 出口 保加利亚 213 515 1,058 匈牙利 548 787 1,35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165 1,987 2,761 蒙古① 72.9 波兰 828 1,193 2,005 罗马尼亚 380 645 991 苏联 3,084 5,007 7,359 捷克斯洛伐克 1,058 1,737 2,420 进口 保加利亚 225 569 1,060 匈牙利 481 856 1,33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61 1,975 2,527 蒙古① 88.6 波兰 839 1,346 2,106 罗马尼亚 416 583 969 苏联 2,754 5,066 7,252 捷克斯洛伐克 947 1,634 2,405 ①蒙古于1962年被接受加入“经互会”, 资料来源:“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1972年)莫斯 ·16· ==========第26页========== 的对外贸易额 (单位:百万卢布)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2,505 2,727 3,058 3,190 3,452 3,872 2,812 3,099 3,201 3,580 4,303 4,891 5,774 6,057 6,461 7,443 8,479 9,026 172 182 174 168 179 209 4,290 4,654 5,140 5,716 6,440 7,119 2,158 2,646 2,768 3,035 3,428 3,782 15,083 16,370 18,040 19,784 22,079 23,656 4,933 4,990 5,474 5,952 6,739 7,371 1,175 1,312 1,454 1,615 1,804 1,964 1,434 1,531 1,610 1,875 2,085 2,261 2,882 3,108 3,410 3,736 4,120 4,565 73.8 77.5 69.4 68.9 75.2 94 2,045 2,274 2,572 2,827 3,193 3,485 1,067 1,255 1,321 1,469 1,665 1,890 7,962 8,687 9,571 10,490 11,520 12,45 2,471 2,678 2,705 2,988 8,413 3,762 1,330 1,416 1,604 1,575 1,648 1,908 1,378 1,568 1,591 1,705 2,218 2,640 2,891 2,949 3,051 3,708 4,359 4,461 98.1 104 104 99.4 104 115 2,245 2,380 2,568 2,889 3,247 3,634 1,091 1,391 1,447 1,566 1,763 1,892 7,121 7,683 8,469 9,294 10,559 11,231 2,462 2,412 2,769 2,965 3,326 3,609 科版。 ·17· ==========第27页========== 表8“经互会”成员国对外贸易额中各国所占的比重(%) 19551960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 对外贸易总额 保加利亚 3.14.55.96.66.76.96.56.36.5 匈牙利 7.46.97.57.47.67.27.37.88.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6.916.614.815.314.914.615.215.415.1 蒙古① 0.60.50.40.40.30.30.3 波兰 11.910.611.511.411.411.611.711.711.9 罗马尼亚 6.76.16.65.76.56.26.26.26.3 苏联 41.742.240.840.040.240.740.540.139.6 捷克斯洛伐克 14.314.113.613.112.312.412.212.212.3 出口 保加利亚 2.94.35.96.16.36.46.46.56.5 匈牙利 7.56.67.67.57.47.17.67.57.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6.016.716.315.114.915.014.914.815.0 蒙古① 0.40.40.40.30.30.30.3 波兰 11.410.111.110.710.911.311.311.411.4 罗马尼亚 5.25.55.55.66.05.85.96.06.2 苏联 42.442.240.841.741.742.141.841.340.8 捷克斯洛伐克 14.614.613.412.912.411.911.912.212.4 进口 保加利亚 3.34.76.07.17.17.46.66.16.5 匈牙利 7.27.17.57.47.97.47.28.19.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5.816.414.215.614.814.115.616.016.1 蒙古① 0.50.50.60.50.40.40.4 波兰 12.511.211.912.112.011.912.111.912.3 罗马尼亚 6.24.86.55.97.06.76.66.56.4 苏联 41.042.240.938.338.639.239.138.838.1 捷克斯洛伐克 14.113.613.513.212.112.812.612.212.2 ①蒙古于1962年被接受加入“经互会”。资料来源:同上表。 18・ ==========第28页========== 足道的,1971年仅占0.3%,等于苏修的一百三十二分之一。见表7、表8。苏修的优势地位使它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中处于霸主的地位。 苏修通过“经互会”把其他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历年来,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对外贸易额,占苏联整个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东德、波、捷是苏联的第一、二、三号贸易国家,1970和1971年,苏联对这三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在苏联整个对外贸易额中均占 35.5%,超过了苏联对外贸易额的三分之一。见表9。 表9·苏联对东欧国家和蒙古的对外贸易额在苏联全 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9551960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 保加利亚 3.8 5.6 7.4 8.1 8.4 9.2 8.9 8.2 8.7 匈牙利 4.0 5.0 6.56.1 6.5 6.7 6.5 6.7 7.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5.217.716.315.815.515.515.314.914.6 蒙古 2.71.31.21.31.¥1.21.1 1.01.0 波兰 11.17.89.3 9.210.010.410.610.610.7 罗马尼亚 7.44.85.24.7 4.6 4.4 4.24.24.0 捷克斯洛伐克 11.511.512.110.810.710.110.110.010.2 合计 55.753.758.056.057.057.556.755.666.2 资料来源:〔苏)1918-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k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 在苏修的一手控制下,“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对苏修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由于这些国家的对苏贸易额在其对外贸易额中均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这些国家中,所谓进口主要就是从苏联进口,所谓出口也首先就是出口到苏 19・ ==========第29页========== 表10“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对苏贸易额 1955 1960 1965 保加利亚 对外贸易额 438 1,084 2,118 对苏贸易额 224.0 564.8 1,083.6 比重(%) 51.1 62.1 51.2 匈牙利 对外贸易额 1,029 1,643 2,696 对苏贸易额 235.6 503.7 955.1 比重(%) 22.9 30.7 35.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外贸易额 2,226 3,963 5,288 对苏贸易额 886.6 1,782.7 2,382.9 比重(%) 39.8 45.0 45.1 波 兰 对外贸易额 1,666 2,539 4,111 对苏贸易额 646.6 789.7 1,356.6 比重(%) 38.8 31.1 33.0 罗马尼亚 对外贸易额 795 1,228 1,960 对苏贸易额 429.8 486.6 759.4 比重(%) 54.1 39.6 38.7 捷克斯洛伐克 对外贸易额 2,006 3,371 4,825 对苏贸易额 668.2 1,164.9 1,7652 比重(%) 33.3 34.3 36.6 资料来源:根据〔苏)1918-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经互会”秘 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年)有关数字 ·20 ==========第30页========== 在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 (单位:百万卢布)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2,505 2,727 3,058 3,190 3,452 3,872 1,216.1 1,382.9 1,656.6 1,754.1 1,816.5 2,068.7 48.5 50.7 54.2 65.0 52.6 53.4 2,812 3,099 3,201 3,580 4,303 4,891 914.8 1,064.4 1,210.0 1,277.2 1,479.9 1,659.6 32.5 34.3 37.8 35.7 34.4 31.9 5,774 6,057 6,461 7,443 8,479 9,026 2,380.3 2,546.0 2,800.6 3,031.5 3,295.0 3,443.4 41.2 42.0 43.3 40.7 38.9 38.1 4,290 4,654 5,140 5,716 6,440 7,119 1,382.8 1,633.2 1,873.5 2,090.7 2,349.8 2,519.9 32.2 35.1 36.4 36.6 36.6 36.4 2,158 2,646 2,768 3,035 3,428 3,782 712.6 737.0 785.8 833.3 918.6 935.5 33.0 27.9 28.4 27.5 26.8 24.7 4,933 4,990 5,474 5,952\ 6,739 7,371 1,632.1 1,754.7 1,826.3 2,001.9 2,193.2 2,421.8 33.1 35.2 33.3 33.6 32.5 32.9 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1972年)莫斯科版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计算。 ·21 ==========第31页========== 联去。蒙古在对外贸易上对苏修的依赖程度最为严重。据1971年蒙古对外贸易部长云·奥其尔发表的文章说,1970年蒙古同苏联的贸易约占蒙古对外贸易额的80%。①同年,苏修的一篇文章则透露说,苏联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蒙古的主要外贸伙伴,苏占蒙全部对外贸易额的85%以上。@保加利亚对苏贸易额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除个别年份外,都在50%以上,1971年为53.4%。东德的对苏贸易额一般占其对外贸易额的40%左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比重大约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罗马尼亚由于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逐步扩大外贸活动范围,以便摆脱苏修的控制。1955年,罗马尼亚的对苏贸易额曾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4.1%,以后逐年降低,1960年降低到39.6%,1971年更进一步降低到 24.7%。见表10。 根据苏修报刊报道,在1971一1975年的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经互会”各国的贸易额,预计将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50%以上。各成员国同苏联贸易额预计增长情祝见表11。 表111971一1975年苏联同“经互会”各成员国 贸易额预计增长情况 1971一1975年预计 1971一1975年比1966 贸易额(亿卢布) 1970年预计增长(%) 保加利亚 125 60 匈牙利 93 6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20 56 波兰 134 60 罗马尼亚 63 40 捷克斯洛伐克 135 43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1971年第11期。 ①〔苏)对外贸易》1971年第7期。 ②〔苏)对外贸易》1971年第6期。 ·22· ==========第32页========== 苏修在对“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贸易中长期保持顺差,从而使对方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苏修对蒙古的贸易关系是 一个突出的例子。1950年苏蒙贸易中出口和进口还比较接近,苏方顺差为10.2%。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修不断加紧对蒙古的控制和掠夺,在对蒙贸易上,出口的增长比进口的增长要快得多,使顺差幅度迅速扩大。1955年苏对蒙出口约等于1950年的2.8倍,而同年苏从蒙进口只等于1950年的1.4倍,使这一年顺差达到126.2%,即出口超过进口一倍以上。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以后,苏修进一步加紧对蒙古的殖民统治,顺差越来越大。1969年苏对蒙出口约等于1950年的4.5倍,而同年苏从蒙进口却降低到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只等于1950年的1.3倍,使顺差达到271.8%的最高记录,即出口超过了进口约2.7倍之多。从贸易额来看,1965年到1971年的七年中,苏对蒙出口共约11亿卢布,而苏从蒙进口不到4亿卢布,顺差达7亿多卢布。见表12。 表12苏联对蒙古贸易额的顺差情况苏对蒙出口 苏从蒙进口 顺 差 年 份 金额(百指数(1950金额(百指数(1950金额(百万卢布) 万卢布) 万卢布) % =100) =100) 1950 38.9 100 35.3 100 3.6 10.2 1955 109.5 281.5 48.4 137.1 61.1 126.2 1960 74.6 191.8 50.7 143.6 23.9 47.1 1965 114.1 293.3 55.7 157.8 58.4 104.8 1966 142.2 365.6 56.1 158.9 86.1 153.5 1967 167.9 431.6 55.9 158.4 112.0 200.4 1968 174.5 448.6 47.8 135.4 126.7 265.1 1969 176.6 454.0 47.5 134.6 129.1 271.8 1970 178.3 458.4 52.6 149.0 125.7 239.0 1971 163.8 421.1 71.6 202.5 92.3 129.1 1965一19711,117.4 387.1 730.3 188.7 资料来源:根据〔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和〔苏)对外 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23・ ==========第33页========== 表13苏联对“经互会”其他成员 1955 1960 1965 保加利亚 出 门 114.7 296.1 529.6 进 口 109.3 268.7 554.0 差额 +5.4 +27.4 -24.4 匈牙利 出日 103.8 280.3 491.3 进 ◇ 131.8 223.4 463.8 差 额 -28.0 +56.9 +27.5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 口 430.8 946.5 1226.7 进 口 455.8 836.2 1156.2 差额 -25.0 +110.3 +70.5 蒙 古 出口 109.5 74.6 114.1 进 口 48.4 50.7 55.7 差 额 +61.1 +23.9 +58.4 波兰 出口 388.6 441.7 654.0 进日 258.0 348.0 702.6 差额 +130.6 +93.7 -48.6 罗马尼亚 出 ◇ 241.0 234.6 362.5 进 口 188.8 252.0 396.9 差 额 十52.2 -17.4 -34.4 捷克斯洛伐克 出 口 320.3 667.7 832.0 进 口 347.9 687.2 931.9 差 額 -27.6 -19.5 -99.9 资料来源:根据〔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和〔苏)对外 计算。 24・ ==========第34页========== 国贸易额的顺差和逆差情况 (单位:百万卢布)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627.4 686.5 854.4 876.9 844.0 984.0 588.7 696.4 802.2 877.2 972.5 1084.7 +38.7 -9.9 十52.2 -0.3 -128.5 -100.7 454.1 527.0 607.9 630.2 758.3 880.8 460.7 537.4 602.1 647.2 721.6 779.8 -6.6 10.4 +5.8 -17.0 +36.7 +101.0 1266.1 1274.6 1355.8 1565.1 1738.1 1715.9 1114.2 1271.4 1444.8 1466,4 1556.9 1727.5 +151.9 +3.2 -89.0 +98.7 +181.2 -11.6 142.2 167.9 174.5 176.6 178.3 163.8 56.1 55.9 47.8 47.5 52.6 71.5 +86.1 +112.0 +126.7 +129.1 +125.7 十92.3 722.9 820.9 945.1 1079.1 1214.9 1292.4 659.9 812.2 928.4 1011.8 1134.9 1227.6 +63.0 +8.7 +16.7 +67.3 +80.0 +64.9 347.7 355.1 375.0 428.8 444.6 426.5 364.9 381.9 410.8 404.5 474.0 509.0 -17.2 -26.8 -35.8 +24.3 -29.4 -82.6 804.6 870.7 934.3 998.7 1082.7 1217.6 827.5 884.0 891.0 1003.2 1110.5 1204.2 -22.9 -13.3 +43.3 -4.5 -27.8 +13.4 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 25· ==========第35页========== 苏修同它的第一号贸易国家东德之间的贸易,历年来也是顺差的年份居多,如1969年苏对东德贸易顺差为9,870万卢布,1970年顺差又增至18,120万卢布。同样,苏修同它的第二号贸易国家波兰之间的贸易,历年来除个别年份外,也都是顺差,1969年至1971年三年中,苏对波贸易顺差达 2.122亿卢布。1971年苏对匈贸易顺差高达1.01亿卢布。苏联对“经互会”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的顺差和逆差情祝见表13。 二、苏修利用不等价交换进行残酷的超经济剥削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历来是不平等的。苏修在全面控制“经互会”各国对外贸易的同时,还利用它对这些国家的霸主地位,实行赤裸裸的不等价交换。在苏修同“经互会”各国的贸易中,所有出口和进口的数额和价格都是由苏修在“协商”的馄子下规定的。在这种“协商”中,苏修尽量提高它对“经互会”各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同时又压低从这些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因而,苏修只需以少量的燃料和原料换回大量的工业品和农产品,明目张胆地掠夺这些国家人民的劳动果实。 在五十年代后半期,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就已使用不等价交换的手段对东欧各国进行掠夺。1963年8月,西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表了一篇题为《由“歧视而产生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了》的文章,该文分析,1955一1961年苏联向“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出口的七十五种商品中,有六十二种商品的价格高于苏联同期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价格。进口国由于这种价格差异而产生的额外负担,约为56亿旧卢布,折合14亿美元。①这说明五十年代后半期到六十年代初这段时期中,苏修 ①西柏林每日镜报》1963年8月16日。 ·26… ==========第36页========== 对东欧各国的掠夺情祝已经相当严重了。 在六十年代,苏修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东欧各国进行剥削的严重程度有增无减。六十年代一开始,赫鲁晓夫在国内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国内危机,他就肆无忌惮地扩大对东欧各国的贸易差价,加紧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则采取了稳定垄断差价,扩大贸易量的方法,来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掠夺。据报道,捷克斯洛伐克 .的一台机器售给苏修,只能换回140吨铁砂,而售给其他国家则能换回520吨铁砂;一辆铁道车辆卖给苏修,只能换回1,300吨石油,而卖给其他国家则能换回3,400吨石油。东 德的DP1600型车床卖给苏修只有15,000卢布,而卖给其他 国家可卖20,000卢布;GFL400×300铣床卖给苏修是6,000 卢布,而卖给其他国家可卖9,000卢布。苏修卖给意大利的石油每桶价格1.31美元,卖给日本是1.26美元,卖给西德是 1.27美元,而卖给东欧国家则为2.61美元,其中卖给匈牙利的价格竟高达3.04美元。苏修卖给东欧一些国家的原子反应堆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四倍。① 东德是苏修的所谓第一号贸易国家,因而也必然是苏修实行不等价交换的一个主要对象。1969年,苏修出口到东德和西德的37种可比商品中,对东德出口价格高于对西德出口价格的商品就有28种。这些商品包括起重机、轴承、小汽车、煤、石油和石油制品、铁矿石、锰矿石、铬矿石、石棉、生铁、铁合金、黑色金属延材、木材、棉花、亚麻、小麦和植物油等。每种商品对东德出口价格高于对西德出口价格的程度高低不 一,平均高出约37.8%,其中不少商品高出几倍之多。见表1生。 ①《人民日报》1968年11月10日。 27・ ==========第37页========== 表141989年苏联28种商品对东德出口价格 高于对西德出口价格的情况 对东德出口价格高于对西德出口价格的程度 商品品种数 10%以下 3 10%-50% 14 50%一1倍 5 1倍一5倍 g 5倍以上 2 合计 28 资料来源: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年)有 关数字计算。 在这些商品中,差价最大的是轴承和铁合金,分别为 11.4倍和5.4倍。黑色金属延材一项,差价为59%,虽不算最高,但由于贸易量大,仅这一项就使苏修获得额外利润8,680万卢布。又如石油和石油制品,差价为19%,同样也由于贸易量大,使苏修获得额外利润1,922万卢布。按28种可比商品合计,1969年由于苏修对东德出口价格高于对西德出口价格,被额外榨取的暴利共计有2亿卢布之多,这个数字为1969年东德出口总额15.65亿卢布的15%。① 苏修对东德的残酷掠夺,当然引起了该国人们的极大不满。前东德部长会议办公厅科长维尔纳·奥布斯特于1969年8月逃亡到西德,后在西德《世界报》上发表长篇文章,该文中有一部分所用的标题是《伟大的朋友一大量掠夺财物》,揭露了苏修怎样用高价向东德出售货物的情况。据该文揭露,1966一1970年之间,东德购买1吨石油要向苏联付出120外汇马克,而世界市场价格在60到80西德马克之间。②1970年, ①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年)有关数字计算。 ②东德外汇马克与西德马克的比率为1:1。 *28· ==========第38页========== 东德从苏进口1,000万吨石油,不是付出6亿,而是付出12亿外汇马克。苏联从1972年起向东德提供天然气,开始每年20亿立方米,到1980年将增加到80亿立方米,东德不得不付出比世界市场高出一倍的价格,即每立方米0芬尼。而西德从苏联购买这类天然气每立方米大约只付5芬尼。这样,东德购买苏联天然气最初每年要多付出1亿外汇马克,到1980年就要多付4亿外汇马克。作若还透霹,前东德计划委员会的头头阿佩尔曾认为同苏进行贸易每年使东德遭到约20亿马克的巨大损失。1965年,当阿佩尔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时,双方就价格问题进行了谈判,迟迟不能达成协议,最后阿佩尔竟被逼在办公室开枪自杀,而第二天政治局委员诺伊曼就代他签订了苏德贸易协定。① 如将苏修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燃料和原料方面价格较为适中的、对西德的出口价格为标准作一比较,那末,1961一1971年十一年之间,苏修仅从石油、铁矿石、硬煤、生铁、皮棉五种燃料和原料的出口中,利用垄断差价从东欧六国额外榨取了39亿多卢布。其中,以铁矿石的剥削量为最大,计13.5亿多卢布,其次为石油,计12.1亿多卢布,再次为煤,约计7.3亿卢布。见表15。 再就国家来看,受到剥削最严重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被剥削了11.6亿卢布,其次为波兰和东德,其剥削量分别为8.7亿卢布和8.3亿卢布。见表16。这还仅是就五种燃料和原料的贸易情况而言,至于整个对外贸易方面苏修对东欧各国的剥削量,也就可想而知。 近年来,东欧一些国家为了摆脱苏修在对外贸易上的控制和剥削,开始同西方国家挂钩,以发展同西方国家的贸易。 ①〔西德)世界报》1971年4月24一8日。 :29· ==========第39页========== 表15苏联在五种燃料和原料的出口中从东欧六国所榨取的额外利润(按种类计列) (同对西德的出口价格比较) (单位:百万卢布) 驾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3 1969 1970 1971 合计 石 油 78.9 95.4 113.4 133.8 145.3 124.6 119.0 130.5 161.9 100.5 6.6 1,209.8 铁矿石 90.8 108.8 159.1 161.7 133.1 118.7 116.4 119.8 138.8 133.3 79.8 1,350.3 硬 煤 60.2 81.3 73.8 78.1 69.2 60.8 57.9 44.5 62.3 62.8 76.5 727,4 皮 棉 26.6 36.3 38.7 4生.3 43.7 61.4 36.3 25.6 27.3 25.3 25.5 391.0 生 铁 14.9 21.3 31.7 42.6 33.0 35.9 31.3 39.2 24.8 46.5 0.6 228.8 合 计 271.4 343.1 416.7 450.5 424.3 401.4 360.9 359.6 415.0 275.4 189.0 3,907.3 资料来源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表16苏联在五种燃料和原料的出口中从东欧六国所榨取的额外利润(按国别计列) (同对西德的出口价格比较) (单位:有万卢布)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合计 保加利亚 7.1 10.4 18.7 33.7 43.7 54.6 32.2 47.1 58.4 41.930.3 378.1 匈牙利 32.9 39.2 46.6 49.8 51.1 51.7 40.2 36.5 42.0 34.020.9 444.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82.4 104.6 111.4 117.0 95.9 87.6 78.6 51.7 60.3 28.112.5 830.1 波兰 55.4 65.5 87.7 91.9 87.4 83.7 79.1 98.6 107.2 65.849.3 871.6 罗马尼亚 9.7 16.0 21.5 23.9 21.4 23.7 22.8 24.2 26.9 16.6 14.8 221.5 捷克斯洛伐克 83.9 107.4 130.8 134.2 124.8 100.1 108.0 101.5 120.2 89.0 61.21,161.1 合计 271.4 343.1 416.7 450.5 424.3 401.4 360.9 359.6 415.0 275.4 189.03,907.3 资料来源:同上表。 ==========第40页========== 苏修为了对付这一新的局势,最近表示希望由“经互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直接谈判。苏修这一做法完全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对此也很清楚。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说:“建立集团对集团的直接谈判可能有助于使经互会成为一个更加超越于国家之上的组织,从而更易于为俄国人所控制…集团对集团的方案,意味着在西方的间接帮助下巩固苏联在东欧的势力。”①苏修这一新动向,说明了它力图维持它在东欧一些国家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反映出苏修同这些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日益加深。 第三节苏修对“经互会”各国的所谓 “经济援助”和“经济协作” 一、苏修的“经济援助”、“无私贷款”是变相的资本输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页)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大量输出资本,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同老牌帝国主义一样,也照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一条规律行事。苏修叛徒集团给东欧 一些国家和蒙古的所谓“兄弟援助”、“无私贷款”,实质上也都是一种资本输出。苏修大量输出资本,是为了使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越来越成为苏修的附庸,永远受苏修的控制和掠夺。苏修为了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也向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少资本,但“经互会”成员国无疑是苏修输出资本的最重要的对象。列宁在论述国外投资即资本输出 ①〔英)经济学家》1973年8月4日。 ·31◆ ==========第41页========== 究竟投在什么地方时说:“在英国,占第一位的是它的殖民地领土,…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出,同大量的殖民地有最密切的联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页)由于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主要势力范围,因此苏修为了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必然要把这些国家作为它资本输出的最重要的地方。 苏修给予“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援助”,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设备贷款,即由苏修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工业生产设备作为贷款,这些国家以后就用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其他出口商品偿还。这种贷款形式用得最多,约占苏修对“经互会”成员国贷款总额的90%。(2)贸易贷款,包括贸易信贷和贸易顺差贷款。前者是一种商品贷款,后者则为苏修将对“经互会”各国的贸易顺差转为贷款。所有贸易贷款都由这些国家在以后用出口商品偿还。苏修将贸易顺差转为贷款,有其特殊的用心,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全部贷款的收回,还可以从中收取利息,借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3)黄金、外汇贷款,即苏修向“经互会”各国提供黄金或外汇,由这些国家用来支付从西方国家购买机器设备等。但这种贷款为数很少。不论上述那一种贷款,都附有苛刻条件,多数贷款的偿还期为10一12年,年利率为2一3%。 据1969年2月估计,苏修以“经济援助”形式向“经互会”成员国输出资本的总额已超过90亿卢布。而通过“经济援助”,苏修把魔爪伸进了东欧国家的1,400项以上的建设工程,其中包括180个以上的发电站,120个以上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约150个机械和金属加工厂,50个煤矿和90个化工厂。①如将最近几年已知的儿笔贷款一起计算在内,到 ①《人民日报》1969年2月23日。 ·32 ==========第42页========== 1972年为止,苏修对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援助”至少已达100亿卢布。下面是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查明的苏修分别给各国的“经济援助”情沉况。 根据目前的资料,在“经互会”各国中,以保加利亚从苏修接受的“经济援助”为最多,占保全部外债的90%。苏修贷款在保加利亚投资总额中约占20%一25%,而在有些时期则占投资总额积累部分的50%之多。苏对保的贷款绝大部分是设备贷款,约占90%。 历年来,苏修给保加利亚的贷款笔数不少。1966一1970年,苏又为保第五个五年计划提供贷款5.3亿卢布。据保加利亚官方发表的统计,至1969年止,苏给保贷款已达18亿卢布。① 1971年,苏保贸易议定书草签的同时,又签订了新的贷款协定。根据这一协定,保加利亚在1971一1975年将进一步从苏得到大约5亿卢布的贷款,这就使苏给保的贷款将达到23亿卢布。②另据英国报刊报道,这笔贷款的数额为3,5亿卢布,③即使根据后一材料,保迄今为止从苏得到的贷款也至少有21.5亿卢布。通过这一笔笔贷款的重重束缚,苏修已完全控制了保加利亚的经济命脉,把保加利亚变成它的殖民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苏修得到的贷款仅次于保加利亚。据估计,到1962年为止,苏给东德的贷款约为15,5亿卢布,其中1962年给的一笔就有2.8亿卢布。④自此以后,苏给东 ①〔保)日夫科夫在保修“八大”的报告,〔苏)国际经济关系》(1969年),〔保)宣传员手册1969年第15期。 ②〔瑞士)索洛图恩日报》1971年2月20日。 ③〔英)经济学家》1971年3月6日。 ④〔美)斯塔尔:东欧的共产党政体》1971年版,(苏)国际经济关系(1969年)。 ·33◆ ==========第43页========== 德的贷款未见透露。 蒙古虽是一个小国,但它从苏修那里得到的贷款也不少。所有苏修给蒙古的贷款,绝大部分也都是设备贷款,其投资重点为农牧业部门。到1961年为止,苏给蒙的各种贷款合计5.37亿卢布。1961一1965年又有两笔长期信贷,约3.15亿卢布。1966一1970年,苏为蒙古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提供贷款6.65亿卢布(约合蒙币26.6亿图格里克),占蒙古第四个 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0%。根据以上情况,到1970年为止,苏给蒙的长期贷款至少达15.17亿卢布。①如按人口计算,蒙古1970年初全国人口为123万人,平均每个蒙古人民从苏得到的贷款为1,233卢布。这样,从平均每人所负债务来看,蒙古人民在世界上是负债最重的了。据报道,1971年初,蒙古由于畜收业减产而陷于严重的经济困难,向苏乞求援助,结果苏又给蒙一笔贷款,这笔贷款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贷款数又增加40%,计37亿图格里克,约占蒙第五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68%。②1971年,在“经互会”第25次例会所通过的“综合纲领”中,还提到要给蒙古以更多的“援助”,说“其他成员国给予蒙古的相当大的投资和援助,将是必要的”。现在苏联对蒙古贷款的偿还期已经安排到1985年。 波兰也是苏修的一个重要贷款对象。仅1970年,当波兰广大工人阶级奋起反对波修统治,苏修为了让波修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子1971年初给波兰一笔贷款就达约5亿卢布,这笔贷款除用以弥补从苏紧急进口粮食200万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需的额外支出外,还用来使波修能取消上一年所实行的不 ①〔苏)国际经济关系》1969年。 ②〔英)舰队街信札1971年5月27日,〔蒙)宣传员手册》1971年第14期。 34・ ==========第44页========== 得人心的提高食品价格的决定,以及用以支付为提高工人的家庭津贴、年金和低工资工人的工资所需的80亿兹罗提的费用,① 捷克斯洛伐克除在1968年以前得到苏修的一些贷款外,在被苏修军事占领以后,又得到苏修更多的贷款,据西方报刊估计,可能接近5亿美元。②同样,匈牙利也从苏联得到不少贷款。 由苏修“援助”的企业就是由它控制掠夺的殖民地企业。例如,苏修“援助”蒙古建设的企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蒙古土地辽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铁、铜、金、稀有金属、萤石、食盐等。但是,在蒙修集团的统治下,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地为蒙古人民谋幸福。苏修以“经济援助”和贷款为名,在蒙古建立了一些企业,其目的是专门为了掠夺这些资源。在苏修的控制下,蒙古工矿企业的布局完全按照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需要来安排。这些工矿企业的大部分是原料工业和食品工业,分布在蒙苏接壤的边境省份,特别是在达尔汗、乔巴山、木伦、鸟兰固木和乌列盖等儿个地区③,这样就更便于苏修的掠夺,同时这些企业也担负着对中苏边境上和蒙古领土上的大量苏修驻军的供应任务。苏在蒙古“援”建的企业都是由苏修一手控制的。有的企业名义上虽已移交给蒙方,但实际上仍由苏修人员所把持,甚至连一些工广的厂长和主要车间的主任,都是由苏联人担任。难怪外国记者早就讽刺地说蒙古是“苏联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了。④ 苏修通过对“经互会”各国的“经济援助”,趁机把许多陈 ①〔英)经济学家》1971年2月20日、3月6日。 ②同上刊3月6日。 ③〔蒙〕科学与生活》1972年第2期。 ④〔日)朝日新闻》1969年5月18一21日。 ・35・ 、。 ==========第45页========== 旧设备和滞销商品推销出去,借以转嫁苏联国内的经济困难。由于苏修推销给蒙古的机械设备质量低劣,又不附带零配件,经常损环,给生产上带来巨大的损失。有时因一个重要机件损坏,致影响整个生产时,就不得不用飞机运往苏联修理。从苏联运来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等,每年都有大批报废。苏修还把一些旧机器油漆刷新一下就当作新机器卖给蒙古,甚至把旧轮胎修补后当作新轮胎卖给蒙古。最蛮横和荒谬的是1964年苏修未经蒙古同意就将-一批电冰箱运到蒙古。由于这些冰箱卖不出去,使蒙古大量积压资金。这些都是蒙古经济日趋殖民地化的一个方面。 二、令人齿冷的所谓“经济协作”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还以“经济协作”为名,插手各成员国的经济建设。苏修同“经互会”的一些东欧成员国之间的所谓“经济协作”,只是苏修对这些国家实行经济控制的别名。1972年9月,捷《自由报》以《对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富有教益的看法》为题,报道了苏驻捷大使馆参赞谢苗诺夫发表的谈话。①这一谈话,充分暴露了苏修的所谓“经济协作”的真相。苏修一向把“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看成是推销其陈旧机器设备的市场。近年来,东欧一些国家开始同西方国家逐步发展经济联系,从那里进口自已所需要的某些机器设备。据捷克斯洛伐克官方的统计材料,从1965年到1971年,捷同西欧国家的贸易额在其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从7%左右上升到11%左右,而同一时期对苏贸易额的比重由37%下降到33%,这 一情况使苏修耿耿于怀。谢苗诺夫在谈话中就指责捷“一些工厂和企业”,“经常从西方购买一些产品”,“只在资本主义国家 ①〔捷)自由报》1972年9月13日。 36・ ==========第46页========== 寻求进口机器和设备的可能性”。接着,这位参赞先生利用捷大分燃料和工业原料必须依赖苏修供应这个弱点,威胁说:“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伙伴们能够理解,如果他们的国内市场不向苏联的机器设备开放,那么,苏联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供应燃料和原料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苏修多年来口口声声宣称他们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关系是什么“国际主义”的、“兄弟般的社会主义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但在这个谈话中,却找不到一点点“国际主义”和“兄弟合作”的影子,完全是一副大国沙文主义和宗主国的面孔。苏修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只有“支持”苏修的义务,而没有从本国的需要出发采取自主行动的权利。他们要别国“帮助”发展它的燃料和原料工业,又把这当作自己手里的一张可以随时用来卡别人脖子的“王牌”,要挟别人向苏修购买陈旧破烂的机器设备。至于说到从“西方进口”机器设备,苏修自己的热情倒是人所共知的。据苏修官方统计材料,从1964年到1971年,苏修从西方11个国家的贸易进口额就增加了61%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的进口货物正是它不准“兄弟国家”自行进口的机器设备。苏修自己从西方国家大量进口机器设备,而对别人又横加指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就是苏修口中的“兄弟国家”“伙伴”关系。 谢苗诺夫在谈话中,还以教训人的口吻不许捷克斯洛伐克发展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说什么,“我们必须不仅以言语,而且要以行动去着手运行从科研、设计直到成批生产和协调在国外市场上的贸易活动的全盘合作”,“我们苏联经济学家从这点出发,即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器制造业是投资过多的部门, ·37· ==========第47页========== 今后必须使机器制造业的基本建设的规模达到最低程度”。苏修大使馆一个小小的参攒,竟然这样神气活现,这正充分反映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霸主嘴脸。 谢苗诺夫在谈话中还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在偿还苏联过去给它的贷款时所提供的商品不能满足苏修的要求,因而警告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对“贷款的等价物问题给予更多的注意”。他说,“我们决不会要你们在其他市场上无法推销的东西。商品必须是头等的,必须符合苏联的需要。而一部分还必须是用进口材料或者按照外国的许可证生产的商品”。苏修自己把陈旧的无法推销的东西硬塞给“兄弟国家”,而要求别人提供的却必须是“头等的”,真是恬不知耻。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目前“生产和供货方面的品种变化”太少也表示不满。因此,他要求人家的工业企业在安排“生产项目”时,要“更好地研究苏联的市场,它的需要,以及苏联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前途”,以便更适合苏修的需要。例如,按照“经互会”成员国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规定,捷克斯洛伐克过去生产并每年对苏出口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于线电力机车和无轨电车,现在这位参赞却又说苏联今天“已经完成了铁路电气化计划”,无轨电车也已不适应苏联“城市交通的发展方针”,因而“机车的需要量下降了”,无轨电车“也无法增加购买量了”。苏修昨天要人家“分工”生产这个产品,“专业化”那个产品,今天又随着自己需要的变化而要别人改变“生产项目”。显然,苏修口中的“经济协作”,不过是要别人服从它的需要,如此而已。 三、苏修的所谓“联合建设生产能力” 近年来,苏修又抛出了所谓“联合建设生产能力”,作为它同“经互会”各国实行“经济协作”的一种新形式。实际上这 ·38· ==========第48页========== 不过是苏修在国内经济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意欲霸占和使用“兄弟国家”的资金和劳动力,为其自身谋利的一种新形式而已。 苏修为了加紧扩军备战,以及为了使“兄弟国家”的原料、然料来源更加依赖于它,打算在国内多开辟些原料和燃料的基地。但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资金不足,人力缺乏,于是就打着所谓“联合建设生产能力”的旗号,迫使“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出资金,出技术,出劳力,在苏联领土上联合建设某些项目。特别是在采矿和电力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东欧各国都仰赖苏修供应,而在1971一1975年的五年计划期间,这些物资需要量又将大大增加,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铁矿石、锰矿石、铬矿石、钢材、有色金属、棉花、木材等,大部分都需要由苏联供应。苏修就借口采矿企业“投资量大”,必须由各国平均分摊资金,强使各国拿出大量资金,向苏联提供长期“专用贷款”,“参与投资”,用“共同的物力和财力扩大燃料和原料的生产能力”。苏修要求东欧国家提供贷款的数额,要完全满足有关项目基建投资的需要;而且这种贷款所提供的货物,除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外,还要它们供应“质量高的、稀缺的消费品”和其他商品。 早在1960年,苏修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曾签订了关于发展苏联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由捷向苏提供2.8亿卢布的贷款用以购买捷的有关设备,苏将以生产出来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偿还。1966年,苏捷又签订了关于发展苏联石油开采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由捷再向苏提供5亿卢布的贷款用以开发秋明油田,协议规定由捷提供钢管和石油设备,苏将以生产出来的石油来偿还。1968年9月,捷又被迫向苏每年提供大批载重汽车和大口径管道18万吨,用以 、39 ==========第49页========== 建设西伯利亚天然气输气干线。据报道,为了取得苏修的燃料和原料,1960一1970年,捷克斯洛伐克曾先后给苏修提供多达约20亿卢布的贷款和投资,供苏修开采铁矿石、石油、有色金属和铺设天然气管道。①另外,1966年苏还从波兰得到7,000万卢布的贷款,用以发展苏联的钾肥生产。②1967年,保加利亚答应为在苏联科米建立木材采伐场提供44%的资金,为期10年。③1968年5月,东德也为开发苏联的天然气提供了一笔贷款。④ 在“联合建设生产能力”这一“经济协作”新形式的幌子下,“经互会”各国出钱在苏联境内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的也是规模最大的项目见表17。 除以上一些主要项目外,据苏《经济报》最近报道,还有卡拉图黄磷、基叶姆巴耶夫石棉采选矿厂,以及钛、铜和镍的露天采矿场和选矿场等项目。⑤ 在1971一1975年的五年“协调”计划期间,根据已经签订的协议,苏修正在要求其他成员国提供更多的贷款,以缓和苏修国内的经济因难。根据协议,捷将以贷款形式供应钢管、石油设备和其他商品,用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能力;东德也将提供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能力的贷款,并准备参与扩大纸浆、钥、磷灰石和石棉生产;波、匈将提供贷款铺设“友谊”输油管第二期工程,匈还提供增加磷灰石、石棉和纸板生产能力的贷款;保将提供贷款和劳动力用以扩大纸浆、钢锭、开采天然气和伐木能力。在上述项目投产以后,由苏以其产品来偿 ①《人民日报》1973年4月4日。 ②〔苏)κ对外贸易》1969年第7期。 ③〔苏)K真理报》1969年1月20日。 ④〔苏)《社会三义国家经济》1969年版。 ⑤〔苏)经济报》1973年3月第11期。 ·40 ==========第50页========== 表17“经互会”成员国“联合建设生产能力”的一些主要项目 项 目 要求和地点 成员国参加情况 “友谊”输油管(1958 从伏尔加河到多瑙河,全 苏联、匈牙利、德意志民主 年“经互会”通过决议 长5,000公里。现正在进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 建造) 行第二期工程。 克等国参加。 “和平”电力系统 包括苏联的西部、波兰、德 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 (1958年“经互会”通 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 和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 过决议建造) 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 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和保加利亚,在此范围内将各国的电力统一到一个系统中。 天然气输气干道 把西西伯利亚和中亚天然 苏联提供器材,德意志民 气蕴藏丰富的地区同苏联 主共和国提供管材和其他 中部和西部地区接连起 设备,捷克斯洛伐克为压 来,并将天然气输送到保 气站提供汽轮机,匈牙利 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 为天然气管道制造遥控系 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 统。 伐克等国。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俄罗斯中部的库尔斯克地 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 (由“经互会”国际冶 磁异常区,年产1,000一 伐克参加。产品分给参加 金组织筹建) 1,200万吨。 建设的国家。 大型纸浆联合企业 西伯利亚的乌斯特伊利 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 姆,年产50万吨。 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提供设备,苏联搞设计。产品分给参加建设的国家。 木材采伐场 俄罗斯北部 苏联、保加利亚协作。自保提供劳动力,采伐的木材供给两国。 还贷款。 在这种所谓“经济协作”的新形式下,苏修已开始征用“经互会”成员国的劳动力到苏联劳动,使他们直接受苏修的剥削。据报道,现在已有成千上万的保加利亚工人到苏联各个遥远地区去劳动。1971年,保派出大批工人参加了在苏联境内的多项工程建设,其中仅建筑工人就有6,800人,1972年增加到11,500人。在苏联北部的阿尔汉格尔斯克,1972年 ・41。 ==========第51页========== 有保加利亚工人2,500人,在苏联的科米和库尔斯克各有5,000多人。为了铺设天然气管道,1971年有4,000多保加利亚工人在苏建筑工人宿舍、压气机站和机械修理等。根据这一情况,西方报刊说保加利亚“实际上是苏联的-一个省”,“是一块与苏联完全不可分的领土”。① 第四节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华沙条约 为工具,实行军事扩张 华沙条约是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缔结的。②根据条约,还建立了华沙条约国联合武装部队。十多年来,苏修不仅完全控制了华沙条约组织,而且还利用这一组织在东欧驻扎了几十万军队,借军事演习之名,炫耀武力,实行军事威胁,直至于1968年8月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赤裸裸的军事入侵。毛主席曾指出:“华沙条约早已成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控制和掠夺东欧各国人民的工具”。1968年9月29日,周总理在欢迎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宴会上讲话时又指出:“苏修叛徒集团控制的华沙条约早就变成了侵略性的反社会主义的条约。它同美帝控制的北大西祥公约和其它条约组织一样,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是苏修用来同美帝进行反革命交易、重新瓜分世界、划分 ①〔瑞士〕索洛图恩日报》1971年2月20日。 ②1955年5月11日至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八国在华沙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第二次会议”,缔结了一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1968年8月苏修侵捷事件发生后,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正式宣布退出华沙条约。 ·42· ==========第52页========== 势力范围的一种手段。”① 一、苏修操纵华沙条约组织,控制东欧国家 目前华沙条约组织的所有重要组织机构都被苏修一手操纵。华沙条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和联合秘书处都设在莫斯科,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的司令部和参谋部也都在莫斯科。据西方报道,联合武装部队的司令部有可能要从莫斯科迁往利沃夫。②利沃夫位于苏联和波兰的边界上,有 九条铁路通过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运输中心,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它离波兰只有几十公里,同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也都比较近。因此,把联合司令部迁到利沃夫,将使苏修从军事上控制东欧各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苏修完全控制着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的指挥机关。联合武装部队的司令部前后已有三任总司令,一直都由苏联国防部的第一副部长兼任。第一任总司令是苏联元帅伊·科涅夫,第二任是苏联元帅安·格列奇科,现任总司令是苏联元帅伊·雅库鲍夫斯基。联合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由东欧各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兼任。从领导关系来看,苏联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以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身份,领导着作为联合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各国国防部长或副部长。这样,各国的国防部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国防部的一个下属单位。 不仪联合武装部队的司令部完全在苏修的控制之下,握有实权的参谋部也被苏修直接控制。联合武装部队前后有过 ①《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日。 ②合众国际社1973年1月27日布鲁塞尔电讯。 ・43 ==========第53页========== 四个参谋长,都是由苏修的副总参谋长兼任的。现任的参谋长是苏联的副总参谋长谢·什捷缅科。他是在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两星期被任命的。 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的各个军种也都由苏联的司令员当领导。目前指挥华沙条约组织地面部队的是苏联陆军大将伊·巴甫洛夫斯基。1968年8月,正是他带了联合武装部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华沙条约组织的海军和空军分别由苏联海军司令谢·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和苏联空军司令巴·古塔克霍夫空军元帅担任领导。东欧各国的空防工作也是由苏联的司令员统一领导,1970年担任这一工作的是苏联元帅巴·巴狄茨斯。 据日本一家报纸报道说,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长普尔赫利克向来到布拉格的雅库鲍夫斯基司令提出要求说,“希望也给我们发言权,重要职位要实行轮换制”。但是他立即被撤职了。因此,这家报纸认为:“确实的,华沙条约组织从这个意义来说,与其说是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同盟,倒不如说它是束缚东欧国家的‘内务警察’更为确切”。① 在驻有苏军的缔约国中,苏修还建立了自己的苏联驻军司令部。驻军司令的任务主要是同各国的国防部长联系,加强对缔约国的军事控制。在各缔约国中,苏修还派出许多高级军官专门做各种联系工作,他们之中有些甚至加入了这些国家的国籍。同时,各缔约国也派代表驻在莫斯科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通过他们进行日常的联系工作,实际上也就是由他们接受苏修的指示,使这些指示可以更容易贯彻到各缔约国中去。 ①〔日)《产经新闻》1969年6月12日。 44・ ==========第54页========== 苏修为了加强对东欧各国的军事控制,还派出大批所渭“军事顾问”和“观察员”打入这些国家的军事部门,直接进行操纵和干涉。这些苏联军事顾问受苏联大使馆的管辖,享有外交特权,而他们的工作测被认为是华沙条约组织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联派在匈牙利的军事顾问,曾经控制了匈牙利国防部的许多部门。匈牙利国防部的每一个部门都由一名副部长进行领导,同时有一名苏联上校级军官作为他的顾问.国防部长、副部长和有高级军衔的苏联顾问组成国防部的重要会议。参谋部的各个部门,其中包括作战、情报、组织和动员、军需、后勤、军事地理、通讯技术和运输、空军、防空、民防、训练等,都有一个苏联参谋作为顾问。在各个兵种的武器管理部门,也都有一个苏联高级军官作为顾问和更多的级别较低的苏联军官作为助手。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军区直到团级。此外,匈牙利的边疆保卫区司令部和整个政治训练系统里,都有苏联军事人员参加工作。 在保加利亚,苏联军事顾问大部分设在师一级。每一个摩托化和装甲师的本部有一名中校或上校军衔的苏联军官,而在他手下还有四到五个教官。某些装甲团和空军作战中队也有苏联顾问。至于军队的主要政治部门和军事情报处,则都有苏联的“观察员”。保加利亚军事系统中的关键职务虽然都由保加利亚人自己担任,但是他们大都在苏联受过训练,有些还曾加入过苏联国籍。 在波兰,有不少苏联人在波兰军队中担任高级职务;还有更多的苏联人则以军事顾问、观察员、联络军官等身份在波军任职。 在东德,苏联顾问虽然不象在其他东饮国家那样多,但由 ·45· ==========第55页========== 于苏联已有20个师驻在东德,继续实行事实上的武装占领,当然就不必那么依靠军事顾问进行控制了。 综上所述,华沙条约组织名义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军事联盟,其中每个缔约国都算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实际上这个组织早已成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所控制的一个工具。 二、苏修在东欧各国和蒙古的驻军和军事占领 华沙条约签订后,在关于成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一项决议中,明确规定“联合武装部队将根据联合防御的需要和这些国家的协议在缔约国领土上驻扎”。①后来,苏联同波兰(1956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7年3月)、罗马尼亚(1957年4月)、匈牙利(1957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10月)等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驻军问题的双边条约。这些双边条约至今仍然有效。但自1958年6月苏军撤出罗马尼亚后,在罗马尼亚已没有苏联驻军了。 根据苏联和其他缔约国关于驻军的双边条约,驻军在这些国家中,可以自由调动,可以使用驻在国的各种军事设施,享有特别规定的审判权等,这正是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军队所享有的一切。令人吃惊的是,苏联和东德之间所签订的双边条约中,竟然有一条所谓保障苏军安全的条款,它实际上给苏联驻军以占领军的法律地位,把“联合防御”的伪装撕得精光。这条规定是: “如驻扎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土上的苏联军队受到了威胁,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苏军司令部,经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进行适当的协商,并考虑到实标局势和德意志民主 ①《关于成立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字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见新华月报》1955年第6期。 ·46、 ==========第56页========== 共和国所采取的措施以后,得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这种威胁”。① 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双边条约是1968年10月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出兵占领捷领土之后签订的。条约规定华沙条约组织其他缔约国的武装部队将在为期两个月之内撤走,但苏军将“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并且规定“苏联的军队、家属和其他苏联人,当他们进入、逗留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时都不需要护照或签证”。这项在苏修刺刀下签订的条约还做贼心虚地说明,苏联的驻军并“不侵犯”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②1972年4月,苏捷两国官员又在布拉格举行会谈,讨论了“关于苏联军队驻在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的条件”。据西方观察家们说,就苏军“驻扎的条件问题”进行谈判,表明苏联人打算无限期地呆下去。③ 1973年4月24日,华沙条约各缔约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和其他指挥机关的权能、特权和豁免权公约》。条约规定参谋部和其他指挥机关及其官员享有各种特权和豁免权,如所有官员享有个人不受速捕、拘留以及不受司法和行政机关审判的豁免权等。®这实际上就是给苏修驻军官员以更大的行动自由,使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犯了法也可以逍遥法外。 目前,苏修在东欧各国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据有关材料,苏修驻扎在东欧的陆军共有31个师(苏联在其欧洲部分驻有60个师),其中20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在东德,2个装甲师在波兰,4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在匈牙利,5个师(包括 ①②〔美)斯塔尔:《东欧的共产党政体》1971年版。 ③美联社1972年4月5日维也纳电讯。 ④〔苏)红星报》1973年4月27日。 ·47· ==========第57页========== 2个装甲师)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有驻在东欧的31个师都保持满员或接近满员状态。这31个师的驻军中共有16个装甲师,占半数以上,这也说明驻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超过驻在国军队。①另外,据有的材料透露,苏修在1968年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还曾趁机将两个师进驻保加利亚。因此,苏修在东欧各国驻军的总数,约在31到33个师之间。 东德是苏修驻军最多的一个国家。东德本国有陆军6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苏驻军的师数等于东德陆军师数的3倍多,其中装甲师数则等于5倍。由于驻东德的苏军特别多,所以专门成立了苏联驻德军团,司令部设在近东柏林的温斯道夫。据有关材料,驻德苏军过去集中于东西德之间的边界上,从北方的罗培克一直到南面靠近捷克斯洛伐克的霍夫,排成几条平行线。后来经过改编,现在的苏修驻军是按从东到西的方向,排成梯形,而把大部分力量集中在沿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一带,这就更加靠近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样布置,表明苏修担心这些国家的人民起来反抗苏修的殖民统治,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时,大批驻德苏军可以更迅速地开往波、捷等国采取军事镇压的手段来控制局势。 在匈牙利,匈本国有陆军4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苏驻匈牙利的军队同匈本国军队一样多。驻匈苏军属于苏联南方军团,司令部设在布达佩斯附近的托柯尔。苏在匈驻军,主要是便于它镇压匈牙利人民起来革命以及维护苏修在匈牙利的铀矿利益,夺取为发展核武器所必需的原料。 苏修驻捷的5个师属于苏联中央军团,司令部设在米洛维塞。这些苏军主要布置在约契莫夫、地比利斯和波利勃兰姆等地,这样就比较靠近东德和波兰,便于同驻德、波的苏军 ①〔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72一1973年军事力量对比1972年版。 48・ ==========第58页========== 相呼应,同时又可以控制捷克的轴矿区。 苏驻波的2个师属于苏联北方军团,司令部设在波兰上西里西亚的列格尼卡。这2个师都是装甲师,同驻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相靠拢,有利于苏修的控制。 在海军方面,苏修波罗的海舰队实际上就是它驻东德和波兰的海军,这是苏联海军中最强的一支舰队,配备有巡洋舰5艘、导弹巡洋舰3艘、导弹驱逐舰9艘、驱逐舰16艘、护航舰30艘、潜艇64艘、导弹潜艇6艘、导弹巡逻艇63艘、高速巡逻艇135艘、驱潜艇100艘、扫雷艇1?0艘、登陆艇73艘、辅助舰艇约300艘。苏修波罗的海舰队不仅有本国的基地,还有东德和波兰的基地,因而使它的基地伸展到波罗的海西部。由于波罗的海东部在冬季要结冰,不能航行,苏联有了西部的基地,就有很多好处。苏修驻黑海舰队实际上就是它驻保加利亚的海军,也控制着罗马尼亚的海面。它拥有巡洋舰5艘、导弹巡洋舰或导弹驱逐舰8艘、驱逐舰15艘、护航舰和驱潜艇等80艘、潜艇60艘以及登陆艇等其他舰艇。另外,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分别拥有各种飞机,包括直升飞机在内,各拥有约220架和120架。①苏修依靠它的这两支海军力量,事实上已经完全控制了东欧一些国家的海面,把各国的海面当作它自己的领海一样。 蒙古虽然不是华沙条约组织的缔约国,但苏修通过苏蒙双边军事条约,早已把蒙古变成它在东方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古境内原来就驻有苏军,后撤离回国,留下少数通讯兵和空军技术人员。从1962年起,苏军重新开入蒙古,首先是增加通讯部队,接着是工程部队。1963年7月,苏蒙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接 ①〔日〕军事研究》1972年2月号。 ·49· ==========第59页========== 着苏军就开始大量进驻,并在蒙古境内各地构筑军事基地,建造军事设施,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1965年底,苏军实际上已形成了对蒙古的军事占领,还在南戈壁等蒙古南部边境省份设置了电台,在南部中部省份设置了雷达站,在乌兰巴托以西省份设置了所渭地震观测站,在蒙古全境修建了能与苏联直接联系的有线电话网等军事设施。 1966年1月勃列日涅夫访蒙时,又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第五条规定:“缔约双方将…在保证两国的防御力量方面互相提供援助。缔约双方…为保证两国的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起见,共同采取包括军事方面的措施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这个双边军事条约,同华沙条约缔约国的双边军事条约一样,都是以“友好互助合作”为名,来掩盖其侵略的实质。1967年,蒙古庆祝十月革命节游行时,驻蒙苏军竟公开出现。珍宝岛事件以后,苏修就更肆无忌惮地叫嚣它“将象保卫自己的边界一样”,来保卫蒙古的“边界”。这一切都充分暴露出苏修在军事上对蒙古的控制和对我国进行战争挑衅的社会帝国主义的凶恶嘴脸。目前,苏修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据西方报道,共有陆军44个师。①在蒙古的驻军,有的报道说有2个师。有的 报道说,目前苏驻蒙古总兵力有8一9个师,其中有T个陆军 师,1个空军师(140架飞机)和1个中程导弹基地。苏修还不顾蒙古人口少,劳动力缺乏,迫使蒙古扩充军队和加强军事训练。据估计,蒙古这样一个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家,现在已拥有陆军28,000人,空军1,000人和公安部队18,000人。在苏修的军事控制下,蒙古早已沦为被奴役的殖民地,并被苏修用来作为进一步侵略我国的前沿阵地。 ①〔英)伦敢国际战咯研究所:《1972-1973年军事力量对比》1972年版, ·50· ==========第60页========== 三、苏修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入侵 苏修不仅控制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东欧各国驻扎大量军队,而且肆无忌惮地利用华沙条约组织,直接进行军事入侵,以实现其社会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1968年8月20日深夜,苏修叛徒集团纠集波、东德、匈、保等修正主义集团,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悍然出动大批军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在入侵时,苏修叛徒集团曾特别指示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把这次侵略行动当面报告美帝国主义的头子约翰逊,向他打招呼。当天晚上,约翰逊就召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并在会后指示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将多勃雷宁召进白宫,进一步密谈。 在苏修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后,捷修集团采取不抵抗政策,一再叫嚷要全国军民“保持平静”。这样,入侵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城市和全部领土,封锁了这个国家的全部边境。苏修的坦克、装甲车和其他军用车辆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街上横冲直撞,苏修的大批喷气式战斗机昼夜不停地在上空盘旋。苏修的军队控制了布拉格的交通要道,占领了首都飞机场、电台、通讯社、报馆,包围或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府和捷修中央委员会大厦、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等要害部门。 据报道,华沙条约组织的入侵部队共达数十万人。苏修占领军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城市后,随即向纵深推进。他们恣意用枪炮杀害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夜晚戒严时,见到行人就开枪射击。仅布拉格的居民就被打死打伤近四百人。同时,他们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逮捕,占领军手持刺刀任 51・ ==========第61页========== 意闯入居民住宅,进行绑架和搜捕。所有通向布拉格的路口都设立了特别检查站,强行检查一切来往车辆和行人。他们还剥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散发印刷品传单和举行集会的一切权利。苏修占领军还下令没收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石油,甚至拦劫公路上的车辆,把油箱中的汽油倒空。他们还强征粮食等各种供应品,抢走私人的收音机、照相机、手表等贵重物品。苏修的军事入侵使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① 苏修叛徒集团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一方面对捷克劳动人民的英勇反抗实行法西斯镇压;同时,把已被逮捕和扣留的捷修头目押到莫斯科“会谈”,并在8月27日抛出了一个所谓“苏捷会谈公报”,无耻地把这次入侵说成是“盟国军队”“暂时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同年10月,苏修迫使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所谓关于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卖国条约,使军事占领合法化,妄图长期霸占捷克斯洛伐克。这些都是苏修叛徒集团利用刺刀同捷修叛徒集团进行的肮脏交易,也是苏修和捷修叛徒集团企图愚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和苏联人民的拙劣骗局。 苏修叛徒集团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整个现代修正主义集团内部矛盾极度尖锐化的结果,是美帝国主义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争夺东欧的矛盾极度尖锐化的结果。长期以来,苏修叛徒集团同东欧国家的修正主义集团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激烈的倾轧。苏修叛徒集团篡夺苏联党政大权以后,为了争霸世界,同美帝国主义作了一系列肮脏的买卖,但却不准它的“盟友”自由行动。对于捷修叛徒集团企图投靠美帝国主义,十分恼火。捷修对苏修离心倾向 ①《人民日报》1968年8月30日。 ・52・ ==========第62页========== 的发展,大大动摇了苏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位,大大加剧了苏修和捷修的矛盾。苏修为了保持自己对捷修的控制,同时防止捷修的离心倾向在东欧其他国家发生泛的连锁反应,因此,对捷修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种种手段。并于1968年7月中句举行的华沙会议上,纠集一些国家共同签署了一封给捷修的最后通牒式的联名信,认为“局势严重”,已威胁到苏修等国“共同的切身利益”,表示对此不能“漠然视之”,为进行军事干涉制造借口。苏修叛徒集团的这些威胁利诱遭到失败以后,终于彻底撕破了所谓“国际主义”、“友谊”和“合作”的假面具,悍然出兵,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充分暴露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 在这次侵略行动中,尽管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厚颜无耻地大搞欺骗宣传,他们通过塔斯社发表声明,说什么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合作的原则”出发,是“出于关心加强和平”,维护“欧洲和平的基础”,是为了去那里“保卫社会主义成果”,是为了“兄弟国家”的“牢不可破的团结”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的安全和利益”。但是苏修叛徒集团的这种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是欺骗不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他们的这种侵略行径遭到捷克人民的激烈反抗,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这是苏修叛徒集团对它的所谓盟国推行法西斯强权政治的最露骨、最典型的表现,标志着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总破产。 四、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演习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利用华沙条约组织,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军事演习,炫耀武力,对别国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威胁。 十多年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大军事 :53 ==========第63页========== 集团,为了向对方显示军事实力,不断地进行各种军事演习,而且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962年4月到1972年9月这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两大军事集团一共举行了约70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其中华沙条约组织所举行的军事演习达47次。这十年还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从1962年4月至1967年这六年期间,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演习有16次,平均每年不到3次;但从1968一1972年9月这五年里,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演习大大增加,共达31次之多,平均每年六次,其中1969年竟多达12次。这说明苏修叛徒集团由于内外交困,越来越依靠军事压力来维持它在东欧的殖民统治。在侵捷之前,苏修的军事演习连续不断,从5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进行了5次军事演寸,其中包括一次海军演习;演习区域包括大西洋北部、波罗的海、挪威海和巴伦支海,在演习中还出动了核潜艇。这些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构成了侵捷丑剧的凶恶序幕。 近年来,苏修叛徒集团还经常用军事演习来威胁采取独立自主政策的罗马尼亚。1971年7月,在“经互会”第25次会议期间,苏修对罗马尼亚施加压力失败后,就一一方面召开克里米亚黑会,策划反罗,谴责罗马尼亚“威胁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方面又宣布在与罗接壤的匈牙利东部多瑙河平原地区举行军事演习,直接进行武力恫吓,甚至向罗马尼亚提出最后通牒,要罗立即停止所谓反苏活动。由于罗马尼亚的坚定立场,苏修的阴谋未能得逞。 苏修在华沙条约组织的联合军事演习中,还不断进行核讹诈。196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有苏、东德、匈、捷四国武装部队参加的军事演习中,演习双方佯装各自爆炸了大 ·54· ==========第64页========== 约300颗战术核弹头。①1972年9月,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举行了代号为“盾牌72”的演习。这是华沙条约组织历来举行的最大一次演习,有五个国家的部队参加,人数达10万多人。在演习前,苏修鼓吹“这种演习追求的是极其人道的目的”,但据透露,这次演习是为了“协调在苏联集团西部边界附近的一次模拟的战术核对峙中的作战行动”。② 第五节苏修的新殖民统治在东欧和 蒙古造成的严重后果 苏修的新殖民统治在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给那里的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尽管苏修口头上高唱什么各国经济将“共同高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一致”,要“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便“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等等,但事实恰恰相反,苏修的新殖民统治严重地摧残了这些国家的经济,使他们的国民经济越来越趋于恶化的状态。在这些国家中,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某些主要燃料和工业原料大量减产,对苏修的依附日益严重,国内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这说明了苏修正是那种口蜜腹剑的“朋友”,他们讲的一套无非是欺人之谈。 苏修对东欧各国和蒙古的控制和掠夺,严重地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使它们在经济上不能不日益依附于苏修。特别在燃料和工业原料方面,由于苏修的垄断,使苏修的燃料和原料涌入东欧各国和蒙古,而这些国家却不得不关闭自己的矿山,解雇工人,造成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加深了对苏修 ①〔美)斯塔尔:《东欧的共产党政体》1971年版。 ②路透社1972年9月12日维也纳电讯。 ・55・ ==========第65页========== 的依附程度。以铁矿石为例,匈、东德、波、捷四国1970年国内生产量平均比1965年降低了39.7%,而苏联供应量则平均增加了30.9%,使苏联供应量对这几个国家国内生产量总计的倍数从1965年的4倍上升到1970年的8.7倍。换句话说,这四国的铁矿石自给率,1965年已低到20%,1970年进一步下降到约10%,其余都得仰赖苏修供应。国内生产量的降低以东德为最严重。东德1970年国内生产量比1965年降低了 77.2%,使苏修供应量对它国内生产量的倍数从1965年的1.6倍上升到7.4倍。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有大量的铁矿,但得不到很好的开采,1970年比1965年的铁矿石产量降低了28.2%,苏修供应量对它国内生产量的倍数在1965年时已达7倍,1970年更上升到13.1倍。匈牙利和波兰的情况也是这样。见表18。 在蒙古,石油生产的下降尤其惊人,从1960年到1970年几乎持续下降。1965年的产量已不到1960年的一半;1969年的产量只等于1960年的15.7%,减少了84.3%;到1970年,蒙古已完全停止生产石油。与此同时,苏联供应蒙古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不断增加。苏联供应量对蒙古国内生产量的倍数,在1966年时已达到16.4倍,1969年上升到59倍,1970年因蒙古已停止生产,因此也就全部由苏修供应。见表19。在这些国家中,苏修所供应的燃料和工业原料一年年地增加,而国内生产却一年年地下降,这完全是苏修利用“国际分工”实行垄断所造成的后果。 在机器设备工业方面,苏修的控制也在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等等的束缚,东欧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也不得不改变工业结构,减少或停止生产本国所需要的产品,而只生产苏修所需要 56・ ==========第66页========== 表18东欧各国铁矿石的国内生产量和苏联供应量的对比 国内生产量 苏联供应量 苏联供应 年 份 量等于国 数量 指数 数量 指数 内生产量 (千吨) 1965=100 吨) 1965=100 的倍数 匈牙利 1965 566 100 2,267 100 4.0 1966 528 93.3 2,572 113.6 4.9 1967 484 85.5 2,645 116.7 5.5 1968 427 75.4 2,709 119.5 6.3 1969 456 80.6 2,780 122.6 6.1 1970 412 72.8 3,030 133.7 7.4 1965-1970 2,873 16,003 5.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65 1,596 100 2,610 100 1.6 1966 1,692 106.0 2,594 99.4 1.5 1967 1,594 99.9 2,460 94.3 1.5 1968 1,365 85.5 2,603 99.7 1.9 1969 835 52.3 2,464 94.4 3.0 1970 364 22.8 2,687 103.0 7.4 1965-1970 7,446 15,418 2.1 波 兰 1965 1,736 100 7,353 100 4.2 1966 1,766 101.7 7,850 106.8 4.4 1967 1,784 102.8 8,584 116.7 4.8 1968 1,890 108.9 9,990 135.9 5.3 1969 1,699 97.9 9,977 135.7 5.9 1970 1,443 83.1 9,894 134.6 6.9 1965-1970 10,318 53,648 5.2 捷克斯洛伐克 1965 1,146 100 7,966 100 7.0 1966 986 86.0 7,662 96.2 7.8 1967 960 83.8 8,665 108.8 9.0 1968 960 83.8 9,533 119.7 9.9 1969 871 76.0 9,168 115.1 10.5 1970 823 71.8 10,820 135.8 13.1 1965-1970 5,746 53,814 9.4 ·57· ==========第67页========== (续上表) 国内生产量 苏联供应量 苏联供应 年 份 量等于国 数量 指数 数量 指数 内生产量 (千吨) 1965=100 (千吨) 1965=100 的倍数 以上四国合计 1965 5,044 100 20,196 100 4.0 1966 4,972 96.6 20,678 102.4 4.2 1967 4,822 95.6 22,354 110.7 4.6 1968 4,642 92.0 24,835 123.0 5.4 1969 3,861 76.5 24,389 120.8 6.3 1970 3,042 60.3 26,431 130.9 8.7 1965-1970 26,383 138,833 5.3 资料来源:根据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年)莫斯科 版、〔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表19蒙古石油生产量和苏联供应量的对比 国内石油生产量 苏联供应量① 苏联供应 年 份 量等于国 数量 指数 数量 指数 内生产量 仟吨) 1960=100 (千吨) 1966=100 的倍数 1960 28.6 100 1965 14.2 49.7 1966 12.2 42.7 200.5 100 16.4 1967 9.8 34.3 227.1 113.3 22.2 1968 7.8 27.3 238.9 119.2 30.6 1969 4.5 15.7 265.4 132.4 59.0 1970 0 260.5 130.0 ①苏联供应量中包括石油和石油制品,其中石油约占1/4,石油制品约占3/4,1960年和1965年数字不全,故未列入。 资料来源:根据“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1年)莫斯科 版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58 ==========第68页========== 的产品。例如,东德近年来某些机器设备产品生产不断下降,其中某些产品减产十分严重。1971年同1965年对比,东德的挖土机产量减少了1.7%,千线电气机车减少了80%,汽轮发电机1970年此1965年减少了82.6%,1971年虽有所上升,仍比1965年减少62%。见表20。 匈牙利的重工业若干年来处于停滞状态,有一些工业部门被摧毁了。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本来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根据“生产专业化”的规定,匈被迫停止生产小汽车、普通卡车和1,500吨以上的船只,连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要也只能靠进口来得到满足。匈牙利现在也不再生产拖拉机,而只生产拖拉机的制动件。在“生产专业化”的束缚下,这些国家不能生产一台完整的机器设备,而只能生产某种零部件,这就更加加深了对苏修的依附程度。例如,根据苏修同东欧 表2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某些机器设备产品生产下降情况 挖 土 机 干线电气机车 汽轮发电机 量 指数 量 指数 量 指数 (台) 1965=100 台) 1966÷100 (于瓩) 1965=100 1965 842 100 55 100 815 100 1966 810 96.2 32 58.2 812 99.6 1967 616 73.2 32 58.2 379 46.5 1968 548 65.1 24 43.6 422 51.8 1969 585 69.5 16 29.1 521 63.9 1970 460 54.6 2 40.0 142 17.4 1971 407 48.3 11 20.0 310 38.0 资料来源:根据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1972年)有关 数字计算。 ・59 ==========第69页========== 各国签订的“合作”生产小汽车的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只生产汽化器和汽车唧筒,保加利亚只生产车身和蓄电池。在保加利亚工人中间曾流行过这样的政治笑话:“世界上最长的汽车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回答是“保加利亚—一车身在这里,驾驶盘在莫斯科”。这句话生动地刻划了保加利亚依附于苏修的严重性,也可以看出保加利亚工人对苏修的强烈不满。 东欧一些国家的粮食远远不能自给,必须仰给于苏修。1968一1970年三年中,匈、东德、波、捷四个国家共进口小麦1,220万吨,其中由苏修供应的有1,021万吨,占全部进口额的83.7%;还进口大麦380万吨,其中由苏修供应的有123万吨,占全部进口额的2.3%。东德、波、捷三个国家一共进口燕麦65万吨,其中由苏修供应的有54万吨,占全部进口额的83,2%。个别国家依靠苏修供应粮食的情况尤其严重。如1970年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小麦、大麦和燕麦,都是100%由苏修供应;1970年波兰小麦进口中有91.3%是由苏修供应的。1968年8月苏修侵捷后,8月30日塔斯社即报道说:“最近十年,捷克斯洛伐克每年从苏联进口的粮食平均占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统一征购粮食的三分之一。”①言外之意是:吃我的粮食,就应听我的摆布。伪善面目跃然纸上。 在苏修的控制和掠夺下,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工农业的大幅度减产,必然造成市场供应恶化,物价上涨,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 捷克斯洛伐克原来是欧洲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之 一,但苏修对捷实行野蛮的军事占领后,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许多工一因原料缺乏,长时期严重开工不足;许多商店的货架上 ①《人民日报》1968年9月20日。 ·60 ==========第70页========== 空无一物,特别是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据外电报道,196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商店连面包、牛奶和肉类都卖光了。甚至在布拉格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对付经济上的重重困难,只能用提高物价的方法,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1969年5月中旬,捷开始大幅度提高物价,许多商品的价格成倍地上涨,食品和罐头食品涨价一倍左右,酒类上涨25%,羊毛制品上涨50%,亚麻布上涨20%。物价上涨甚至影响到服务性行业,如理发的价格也上涨了。那些呆在家里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也逃避不了涨价的影响。收音机的每月执照费从5克朗增为10克朗,电视机执照费从15克朗增为25克朗。据估计,提高物价的结果使捷劳动人民损失达40亿克朗。①1970年以来,捷修当局虽力图限制物价,但物价依然上涨。如原来值150克朗的一双皮鞋,现在高达250克朗,而稍加改变式样后,又把价格提高到350一450克朗.② 在苏修的控制和掠夺下,波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也同样在日益恶化。1969年3月,波兰《经济生活》发表波兰中央统计局搜集的关于369个城市供应情况的资料表明,许多城市的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供应不足。③1970年12月13日,波兰当局大幅度提高肉类、面粉等46种商品的价格,如肉类涨价17.6%,面粉16%,牛奶8%,鱼类11.7%,面条15.3%,煤10%以上,棉织品14.5%,皮鞋23%。涨价最高的是一般居民经常食用的咖啡代用品,上涨达92.1%。④据估计,这次 ①德新社1969年5月12日布拉格电讯。 ②美联社1973年8月10日莫斯科电讯。 ③南通社1969年5月12日华沙电讯。 ④新华社1970年12月13日华沙电讯。 61· ==========第71页========== 物价上涨使波兰人民每年增加负担2.08亿美元。①近年来,波兰经济情况依然非常困难,尤其是食品供不应求的现象极其严重。1971年,波进口了15万吨肉和300万吨谷物,但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且,黑市也很盛行,在那里,86兹罗提兑换1美元,而官方牌价是19.92兹罗提兑换1美元。 在苏修控制的其他东欧国家中,同样都用提高物价的方法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匈牙利1970年食品价格上涨了 5.6%,1971年又继续上涨。从1971年7月1日起,房租又上涨了一倍。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苏修的殖民统治使蒙古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蒙古本以畜牧业为主,但现在畜牧业也颜于破产了。在苏修的胁迫和经济勒索下,蒙古甚至将母畜和幼畜一起赶往苏联。结果,在畜牧业生产中出现了恶性循环,牲畜头数不断减少。根据蒙古官方公布的资料,蒙古牲畜头数历史上最高水平为2,600多万头;到1956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到2,400多万头;1966年继续降低到2,200多万头;到1968年6月止,只剩下1,800多万头,比1940年减少30%左右。由于苏修对蒙古牲畜的残酷掠夺,使蒙古这样一个畜收业国家肉类供应也非常不足,以至于蒙古当局竟提出要人民吃野兽肉。蒙古的牲畜一天天减少,蒙古人民的生活一天天贫困下去,而蒙古对苏的债务却一天天增多。今天的蒙古正是苏修叛徒集团推行新殖民统治的一个活标本。 恩格斯在谴责沙皇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波兰时指出:“谁也不能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受惩罚。”(支持波兰,《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版,第629页)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对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进行控制和掠夺,使它们沦为苏修 ①美联社1970年12月12日华沙电讯。 ·62* ==========第72页========== 的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同样也决不能逃避历史的惩罚。 苏修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首先受到了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的坚决反对。在光荣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霍查同志的英明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红旗,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胜利地粉碎了苏修的政治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成为欧洲和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坚强堡垒。罗马尼亚采取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方针,有力地揭露了苏修妄图控制和掠夺别国的阴谋,保卫了自己的胜利果实。 在被苏修控制的一·些国家里,虽然苏修不断加强它的殖民统治,但这些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对新沙皇的社会帝国主义面目有了认识,反抗苏修的人民斗争正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1968年苏修的武装侵捷,激起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通过罢工和游行示威,有时还用武力反抗的形式,勇敢地反对苏修的军事占领。四年多来,捷人民反苏斗争的浪潮,此起彼伏,从未停息。为了反对大幅度提高物价,波兰数十万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于1970年底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当时,苏军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加里宁格勒地区处于“戒备状态”,准备象对待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进行武装干涉。但波兰工人阶级不畏强暴,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一革命风暴终于迫使波修头子哥穆尔卡下了台,这对苏修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其他东欧国家和蒙古内部,广大人民群众因饱受苏修的欺压与掠夺,都在以各种形式展开反苏斗争。那里有侵略和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和斗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苏联是第一个杜会主义国家, 63- ==========第73页========== 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东欧和蒙古的殖民统治,如同它在国内的反动统治一样,也是不会长久的,也是终究要被推翻的。 ·64 ==========第74页========== 第二章苏修对中东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在中东的野心和手法 一、中东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是苏修争夺中东的着眼点中东①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汇合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石油资源又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和相互倾轧。战后,美帝国主义一直把中东作为推行其全球战咯的主要地区之一。赫鲁晓夫叛徒集团上台后,继承老沙皇“南进”政策的衣钵,把中东作为向第三世界扩张并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场所。 中东邻近苏联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从苏联黑海各港口通往大部分第三世界地区的交通线都要经过中东。在黑海的苏联各港口是它仅有的可供全年使用的不冻港。从黑海通向地中海,必须经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因此,从老沙皇到新沙皇都十分重视对这两个海峡的控制权问题。 苏伊士运河对苏修的好处尤其巨大。从敖德萨到孟买,取道苏伊士运河航程6,800公里,比取道好望角,航程要缩短 ①本章所述的中东,除特加注明外,不包括通常习惯也列入中东地区的三个北非阿拉伯国家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东非阿拉伯国家苏丹。 ・65・ ==========第75页========== 12,200公里。这条通道对苏修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是十分重大的。近年来,苏修积极反华,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威胁和侵略,主要依靠横贯西伯利亚的一条双轨铁路和一条公路为远东驻军运输各种供应。苏修把黑海一地中海一红海-一印度洋航线作为在非常情况下用以代替前者的一条关键性供应线,同时也可作为苏修调兵遣将从西部增援其太平洋舰队的一条捷径。即使仅从经济上考虑,利用这条航线从苏联欧洲部分向其远东地区运输货物,其运输费用要比横越西伯利亚的陆路运输便宜一半。 中东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产地,不仅蕴藏量大,而且油层浅,开采便利,成本低廉。这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来说,是掠夺资源和榨取剩余价值的有利条件。 1970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总蕴藏量为802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约为556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70%。从下表可以看出,中东在世界石油生产中的地位不但十分突出,而且越来越显得重要;中东石油生产的年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年增长率。 表21中东(包括北非)在世界石油生产中的地位 中东石油生产 世界石油生产 中东在世界 年份 石油生产中 产量(百万吨)年增长率(%)产量(百万吨)年增产率(%)的比重(%) 1967 629 1,758 35.7 1968 743 18.1 1,957 11.3 37.9 1969 830 11.7 2,134 9.0 38.8 1970 925 11.4 2,336 9.4 39.5 1971 996 7.6 2,465 5.4 40.4 1972 1,068 7.2 2,588 5.0 41.3 资料来源:〔英)中东经济文摘1972年1月14日、1973年1月19日。 ·66… ==========第76页========== 在中东开采石油,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在中东,平均打六口井有一口枯井而在美国,平均打五口井有二口枯井。油井深度方面,以开采条件一般的伊拉克为例,平均钻到五、六千英尺的深度,就能出油;而美国一般要钻到一万英尺以上才能出油。中东油井的平均日产量更大大超过美国。据六十年代初期资料,科威特的油井平均日产量是710吨,沙特阿拉伯是820吨,伊拉克是940吨,伊朗是110吨,而美国只有1.65吨。中东石油工人的工资,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工人的工资要低得多。在中东地区,阿拉伯石油工人的工资一般只有美籍工人工资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技术工人工资则更加悬殊,美籍技工工资相当于当地技工的十几倍。中东石油的成本非常低廉,美国每桶石油的生产成本约为2.5美元,而在中东只需20美分,约为前者的十三分之一。 长期以来,中东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中东各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冲击下,老殖民主义的统治虽然受到严重打击,但西方帝国主义仍以形形色色的新殖民主义手法在中东保持着巨大的殖民利益,尤其是石油利益。目前,西欧石油需要量的80%以上来自中东,日本更高达90%。美国近年来从中东的石油投资中每年汇回美国的利润都在10亿美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石油资源逐渐耗竭和生产停滞,美国已开始出现了“能源危机”,从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美国前副国务卿欧文在1972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承认,如果美国的动力生产没有相应地迅速增加,那么,到七十年代末期,美国石油总消费量的-一半将要依赖进口,其中三分之二要来自东半球,主要是中东。 苏修对中东的石油资源早已垂涎三尺。由于近年来苏联 ・67・ ==========第77页========== 石油生产增长率落后于消费增长率,加上它为了控制东欧一些国家的能源,还要对东欧供应石油(目前每年约4,500万吨,到1975年预计将增加到5,000万吨),苏修寻找新的石油来源问题也越来越迫切。苏联的巴库油田已逐渐枯竭,其他老油田的情况也大致类似,而西伯利亚的秋明等地区虽有新的油田发现,但开采困难,进展缓馒。中东石油生产条件优越,成本低廉,对苏联来说,无论是购买中东石油还是与中东国家“合作开发”,都是解决其石油来源问题的一条“好出路”。目前,苏修通过“援助”勘探、开采和换货贸易等方式,已在不同程度上染指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民主也门和伊朗的石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从1967年开始购买中东石油,儿年来购买的数量急剧增长,1967年的购买量还只有10万吨,1971年激增到750万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援建”的伊拉克北鲁迈拉油田于1972年4月正式投产后,伊拉克开始向苏联和东欧国家供应石油。同时,利比亚也将向它们供应石油。可以预计,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从中东进口的石油,还会大幅度地增加。另外,苏修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形式,已渗透到埃及、叙利亚等国新兴的石油工业,而在传统的产油国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中,则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在“能源危机”日趋紧迫的形势下,美、苏两霸在中东地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了。但中东各国人民正在进一步觉醒,民族民主革命的斗争也一定会日益发展。 二、苏修以“援助”和“贸易”为手段向中东渗透扩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中东是英、法、德等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战后,美帝国主义逐步取代了英、法、德等国,成为中东地区西方殖民利益的主要占有者和维护者。 ・68・ ==========第78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参加了帝国主义争夺中东的行列,并把中东作为它向第三世界扩张的重点。 苏修向中东扩张的主要手法,是利用阿拉伯人民反对美、以侵略的斗争,以阿拉伯人民的“天然盟友”自居,通过“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发展贸易关系等方式,打入中东,以便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而代之。苏修在政治上大要假支持真出卖的叛卖伎俩,近几年表演得尤其充分。1967年“六·五战争”①前夕,苏修表面上装出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反侵略斗争,而背地里却要它们“克制”,“绝不能放第一枪”。“六·五战争”以后,苏修在口头上又假惺惺地表示“支持”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但暗中却积极策划“中东慕尼黑”阴谋,以至公开兜售各种各样的“和平”解决方案。同时,还源源不断地向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提供人力资源。 在所谓“援助”方面,苏修特别注重“军事援助”。据美国国务院发表的数字,苏修在1955一1971年向埃及和伊拉克提供的“军事援助”为35亿美元,估计这一时期苏修向中东国家的“军援”应在40多亿美元,而同期提供的“经济援助”大约为此数的一半。苏修对中东地区的“援助”,集中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其中对埃及的“援助”最多,占苏修向中东国家提供“军援”及“经援”总数的一半左右。 就苏、美两霸战后在中东(包括北非)投放“军援”和“经援”的情况来看,苏修急起直追,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军援” ①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阿以战争,称为“六·五战争”。因为这次战争进行了六天即实行停火,所以又称为阿以“六天战争”。 ・69・ ==========第79页========== 方面,苏修把其战后对第三世界(不包括古巴和远东)提供“军援”的大部分投放在中东。见表22。 表221955一1969年苏联对第三世界(远东、古巴除外) 各地区出口重武器的比重(%)① 总计 中 东 印度次大陆 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100 64.2 28.7 4.9 2.2 ①按1968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 1971年版第190一191页。 据美国国务院的情报研究报告,1955一1971年,苏联向第 三世界提供“军援”总值约80亿美元;其中给中东国家(包括北非)近50亿美元,受援国主要是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阿尔及利亚、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45一1969年间,美国向中东地区国家提供“军援”总额近80亿美元,此数虽超过苏修,但如果从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苏修开始打入中东的军火市场算起,则从表3可以看出,苏修已明显领先。目前,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等阿拉伯国家,苏修已基本排挤了西方军火商,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军火供应者。表24是苏修在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向中东三个主要受援国供应重武器的数字。 苏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是从1954年向阿富汗提供3,500万美元的经济技术合作贷款开始的。据美国国务院统计,1955-1968年间,苏修总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总值62.96亿美元的“经援”,其中给予中东国家为22.38亿美元,约占总额的36%。见表25。又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48一 ・70・ ==========第80页========== 装23苏美英法四国向中东供应重武器的比较① (单位:百万美元) 1950--19541955 19591960--19641965 1969 1950-1969 每年 每年 平为 % 平均% 每年% 每年 平均 平均% 总数 % 美 国 18.9 35 17.6 22 12.2139 31.21,010 23.5 英 国 20 54.1 15 7.514 7.8 12.8 535 12.4 法 国 4 10.8 40 20.136 20.0 20 4.5 498 11.6 苏 联 78 39.2104 57.8213 47.91,971 45.8 其他国家 16.231 16.6 9.216 3.6 290 6.7 总 计 37 100 199 100 180 100 445 100 4,304 100 ①本表统计范围仅限于军用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军舰等重武器。金额按1968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 1971年版第503页, 表24苏联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供应的重武器数 (1987年6月一1970年初) 供应重武器种类单位 埃 及 叙利亚 伊拉克 喷气战斗机 架 250 135 130 轰炸机 架 35 D 0 直升飞机 架 30 8 12 坦克 辆 300 150 150 自动推进火炮 门 0 50 30 装甲车 辆 150 300 200 火箭炮 门 550 350 275 资料来源:〔黎巴嫩)中东论坛》季刊1970年第4期。 1969年间,美国向中东(包括北非)提供的“经援”总额约47亿美元。如果考虑到苏修起步较迟这个因素,则苏、美向中东国家(包括北非)提供“经援”的总数是比较接近的。至于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也门等国,到六十年代末,苏修“经 ·71… ==========第81页========== 表251955一1968年苏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① (单位:百万美元) 年 份 国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别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总计 埃 及 200 公 225 5 54 452 1,011 叙利亚 100 133 233 伊拉克 ノ 139 45 184 阿拉伯也门 20 66 92 伊 朗 40 290 178 608 土耳其 10 200 210 中 东 20 310 75 146 270 54 40 518 423 200 178 2,288 亚 洲 128 218 143 71 1 296 365 3 12 272 78 660 5 127 2,99 非 洲 62 150 34 100 208 968 9 858 拉丁美洲 30 15 85 55 187 总 计 128 238 453 176 877 628 520 91 152 998 213②1,246 269 307 6,296 ② ①本表的亚洲受援国包括阿富汗、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非洲受援国包括阿尔及 利亚、喀麦隆、刚果人民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塞内加尔、塞拉勒窝内、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突尼斯、乌千达和赞比亚。拉美受援国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 ②苏联向希腊提供的8,400万美元,本表分项数字未列入, 资料米源:〔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09页。 ==========第82页========== 援”的累计数已超过了美国,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援助国”,“美援”已经儿乎没有了。就“经援”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过去“美援”大部分用于推销剩余农产品,而“苏援”则绝大部分用于修水坝、造工一、找矿源、打油井,以及建立教学中心等等,因而欺骗性更大。 苏修向中东国家提供的“经援”,绝大部分是贷款。这些贷款一般是以“苏援”项目的产品或受援国的所谓“传统商品”向苏联输出偿还。于是,苏修就可以利用这种偿还方式使受援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受它的控制。苏修的“经援”儿乎全部要受援国用于向苏修购买机器设备、技术、劳务和其他物资,这样,就使“经援”成为苏修推销其陈旧机器设备的一种重要手段。 苏修的“经援”是直接为其争夺原料和战略要地服务的。 十几年来,苏修在中东投放的大量“经援”,除了用于阿斯旺水坝等苏修大吹大擂的工程之外,有两种重要的去向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派遣大批“专家”到许多中东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然后进行所谓“合作开发”;二是大造港口(包括航空港),以便确保和增强苏联海、空军在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活动,改善苏联与非洲大陆的空中联系,加强苏联在中东的战略地位。 苏修在使中东成为它投放“军援”、“经援”的主要地区的同时,还加强了和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企图利用贸易作为渗透的又一手段。1965年以后,苏联和中东贸易增长的绝对额和速度都大大超过了前一个时期。1959一1964年,贸易额从3.1亿美元增加到4.7亿美元,计增长52%左右;而1964到1969年,从4.7亿美元增加到9.8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从1967年开始,苏修对中东地区的贸易额已超过了它对 飞73· ==========第83页========== 表2631955一1968年苏联与发展中国家①贸易额的地区分布 (单位:百万美元) 年 份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地 区 总 额302.4454.7692.7848.2841.6899.51,078.81,163.811,416.01,428.21,752.31,794.81,772.61,836.7 ③ 其中:中东② 98.716±.0i295.0345.0313.8344.6 372.3 346.0458.3475.7 612. 0 648.9 748.1 788.8 亚洲 79.1207.2863,61391.0347.51359.0 502.2 584.5 673.4 701.2 761.9 759.8 667.6 656.7 非洲 18.9 15.2 38.5 18.0 85.1208.6 120.0 119.2 161.8 147.7 199.8 175.8 209.5 248.5 拉美 102.3 65.0 93.2 80.9 84.267.5 80.3 112.5 106.3 92.1 156.2 197.5 92.0 106.0 ①原书标题为“不发达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现四项相加不等于总额。 ② 包括希腊和塞浦路斯。 ③原书数字有误,此处改正 资料来源:〔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14页。 ==========第84页========== 亚洲的贸易额。据苏修自已统计,苏联与中东的贸易额在1955一1971年间增加了12倍,其中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更是猛增了25倍。 第二节苏修对埃及的渗透和扩张 埃及是苏修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几年来,苏修为了争夺中东,在埃及投下了几十亿美元的赌注。埃及在第三世界接受苏修“军援”的国家中,居于首位。苏修曾在埃及驻扎着它除东欧以外最大的一支海外武装部队。在第三世界中,埃及得到苏修的“经援”仅次于印度。埃及也是苏修在第三世界的最大的贸易对象。苏修的渗透和扩张,使埃及的主权和独立面临严重的威胁。 一、利用“军事援助”,侵犯埃及主权 苏修首先就是通过军火“援助”向埃及进行渗透。埃及在 五十年代初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后,为了巩固共和政权,对外抵御以色列日益猖狂的进犯,曾积极向欧美几个主要军火供应国谋求军事装备,但都一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埃及政府于1955年9月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一笔军火合同,由捷供应埃及一批苏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米格15型战斗机、伊28型轰炸机、坦克、各种口径的大炮、作战指挥车、自动推进高射炮、反坦克炮、机关枪、火箭筒等。这实际上是苏修对埃及提供“军援”的开始。 苏修向埃及提供大批“军援”的目的,就是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东争夺霸权地位,而决不是出于对埃及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1956年4月,就在上述军火运交埃及之后不久, ・75 ==========第85页========== 赫鲁晓夫就在访英的时候,靠着这笔军火买卖犒起大国交易来了。赫鲁晓夫公开提议要在联合国监督下对中东实行普遍军事禁运,并表示如果西方同意这一措施,苏联就决定停止向中东供应军火,以便给“世界上这块多事地区带来和平”。当时正是埃以关系紧张的时候,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及其支持者磨刀霍霍,苏修一方面劝说埃及政府用和平妥协的办法解决争端,不要诉诸武力,另一方面又在国际上倡导什么普遍军事禁运。苏修的这种行径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它的“军援”不过是用来进行肮脏政治交易的一种筹码,以达到其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利益而已。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进攻,这给苏修的进一步军事扩张提供了机会。1956年11月,苏伊士战争停火后只有几天,苏修马上以补充埃及在战争中的武器损失为名,不断向埃及供应军火。在随后一年中,苏修向埃及提供的重武器大约有80架米格17型战斗机、30架伊28型轰炸机和5艘潜艇等。这是苏修向埃及提供“军援”的第一个高潮。 为了巩固其在中东已经占据的地位,以及继续推销其所谓在中东实行普遍军事禁运的提议,苏修于1957年2月又以书面形式正式向西方提出所谓中近东地区和平原则的六点计划。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埃及的关系中也变换了一些手法,以牵制埃及与苏修的关系。这种种因素使苏埃关系在五十年代末期逐渐趋于紧张。于是,苏修放慢了对埃及的军火供应,企图以此来压埃及,但埃及没有被压服。到六十年代初,苏修为了保住它在埃及的既得利益,又主动同埃及拉关系;而埃及由于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日见激化,也需要补充军火,因此苏修对埃及的“军援”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在这期间运抵埃及的大 ·76· ==========第86页========== 批苏式武器中,最主要的是1961年7月运达的第一批米格21型战斗机,据称是用以对抗以色列当时新从西方得到的海市蜃楼Ⅲ式飞机。同时,埃及还得到第一批图16中型轰炸机。 六十年代初期的苏修“军援”物资,使埃及军队的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苏修玩弄假支持真出卖的阴谋勾当,以及阿拉伯内部的一些不利因素,埃及在1967年夏天的阿以“大·五战争”中严重失利,面临极其严重的局面。苏修为了平息阿拉伯人民对其叛卖行径的愤怒情绪,也为了进一步控制埃及,在这次战争结束以后,打着重新武装埃及军队、支持阿拉伯反对美以斗争的幌子,进一步向埃及进行渗入。苏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通过海路和空运,向埃及赶运“军援”物资,于是出现了苏修向埃及提供“军援”的又一次高潮。但是,时至今日,苏修在供应米格23型战斗机等所谓“进攻性武器”方面,一直卡住不给,生怕埃及掌握了这些武器,会打破苏、美两霸在中东的实力平衡,生怕埃及用这些武器来收复失地,从而在中东爆发新的大规模战争,造成对苏修不利的政治局面。苏修在所谓“进攻性武器”上长期卡埃及,又一次暴露它假支持真出卖的丑恶嘴脸。 苏修利用它所制造的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埃及的控制。苏修曾在埃及部署了12,000一15,000人的导弹部队,派遣了4,000一5,000名军事顾问,还有约200名空军驾驶员在埃及值勤,①苏修军队在埃及控制着几十个萨姆Ⅲ导弹发射场,驾驶着上百架米格21型和少量米格23型战斗机。阿斯旺、坦苏拉等六个空军基地完全由苏军使用。塞得港、亚历山大港和马特鲁港的设施也向苏修海军开放。这些海、空军设施对于苏修在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军事 ①〔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70年研究报告》。 ・77・ ==========第87页========== 扩张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苏修还竭力控制埃及的军队。“六·五成争”以后,随着苏修“军授”物资和人员的大批涌入,苏修的军事顾问和驻军的指挥机关,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与埃及总参谋部平行的司令部。苏军顾问被派到营一级的单位,有的甚至派到连一级。一切重要的作战命令必须得到同级苏军顾问的同意才能生效。埃及军队的飞行员、坦克手及其他军事技术人员,儿乎都是在苏联或在埃及本土由苏修教官训练的,苏修甚至还通过东欧国家的顾问插手培养埃及的警察。此外,苏修还一再迫使埃及政府在军队中进行清洗,打击异己力量,培植亲苏势力。军队清洗的结果,竟使1969一1970年之交在苏伊士运河战线的激烈战斗中,埃及的第一线飞机有250架没有驾驶员。 中东长期不战不和的局面,极大地损害了埃及和中东人民的利益,使他们在政治上十分不利。同时,持续不断地购买苏修的大批军火,又给埃及造成了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六·五战争”以后,埃及的国防开支直线上升,1971年达 14.95亿美元,相当于1971年埃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比1967年增加一倍半。 苏修的“军援”数字从来不予公布。据美国国务院的情报研究报告称,1955一1971年,苏修向埃及提供的“军援”总值达25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埃及需要苏修大量的弹药和武器零件供应,埃及军事技术人员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培训,以及大批苏修军事顾问驻埃及的开支等等,那么,苏修给埃及“军援”的实际数就远不止这个数字。从表27可以看出,从1956年开始,苏修就取代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而成为埃及重武器的主要供应者。近年来,埃及的军事装备几乎全部由苏修供应。目前,埃及可以从苏修买到的空军主力机种是米格21型和苏 ・78 ==========第88页========== 表271950一1969年埃及重武器的来源 年 供 份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 应 国 美 国 e 英 国 2 11 1 1 1 法 国 苏 联 3332244332344 其他国 家 2 1 表中:1=1,000万美元以下,2=1,000-5,000万美元,3=5,000万一10,000万美元,4=1亿美元以上.。按1968年价格 d 计算。 资料来源:〔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1971年版第07页。 ==========第89页========== 7型战斗机,它们的作战半径都很有限,后者只能在苏伊土运河区作战,前者也没有能力袭击以色列本土。埃及军队的几百 辆苏制T55型坦克,早在“六·五战争”中已被证明不适于沙 漠作战。因此,虽然埃及从苏修得到的“军援”为数不小,埃及人民以巨大的代价购买了大批苏联军火,却不能也不准用于反侵略战争。这就是苏修叫人家拿钱买废铁,而又借以达到控制埃及的目的,这种卑劣行径充分暴露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尽管苏修力图从军事上控制埃及,但是苏埃之间始终存在着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发展。1972年7月18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中央委员会紧急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宣布了三项重要决定。他说:“一、应我们的要求来到这里的苏联军事顾问的使命从7月17日起结束,由我们武装部队中的人员接替他们所从事的 一切工作。二、1967年6月战争后在埃及领土上建立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将成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全部财产,并由我们的武装部队管理。三、我们要求在同苏联签订的友好合作协定的范围内举行埃一苏会谈,进行有关下一阶段的磋商。会谈的级别另行商定。”萨达特还说已明确告诉苏联人,埃及拒绝在供应武器方面实行限制,拒绝签订使不战不和状态得以继续存在的任何协议,拒绝放弃任何阿拉伯土地。①许多中小国家都攒扬了埃及总统的决定。《巴基斯坦时报》在题为《莫斯科的挫折》的社论中说,这“对苏联的威信是个沉重的打击”,②尼泊尔《祖国报》的社论说,这个决定“毫无疑问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新事件。…埃及要求苏联军 ①人民日报》1972年7月20日。 ②〔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时报》1972年7月21日。 80・ ==========第90页========== 事人员卷起铺盖回家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靠自已的力量”。① 二、以“经济援助”为名,进行全面渗透 苏修以“经援”形式向埃及扩张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但是直到1965年美国全面停止对埃及“援助”之前,向埃及提供“经援”的,主要还是西方国家。1965年以后,苏修成为对埃及“经援”的最大供应者,并且还动员一些东欧国家同它“合作”。1954一1968年,苏修向埃及提供的“经援”达10亿多美元。1973年3月,苏埃又签订一笔4.2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另外,还由东欧一些国家出面提供了5.62亿美元。在向埃及提供的“工业开发贷款”方面,“苏援”更处于垄断地位,在1971年3月以前的十年间,埃及总共使用了5亿美元的外国工业贷款,其中3亿美元来自苏联,其余主要来自东欧国家。到1972年9月为止,苏修在埃及“援”建的经济和技术合作项目有109个,其中工业项目约占一半,其他为水利、电力、地质勘探、垦荒、技术教育等方面的项目。到1972年年中,已有83个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其中包括30多个“学习中心”。 苏修通过“经援”控制埃及的一个主要手法,是“援建” 一些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其实,这种手法也不是苏修的创造。美国垄断资本洛克菲勒家族中的纳尔逊·洛克菲勒,曾于五十年代中期就美国对外政策一主要是“外援”政策问题,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衰威尔写了一封“有名”的密信,谈到美国对埃及的“经援”问题时说,“如果纳赛尔政府接受了这个援助(指修建阿斯旺水坝),那么就会造成这种情 ①〔尼泊尔)《祖国报》1972年7月20日。 ·81· ==========第91页========== 况,埃及必将陷于过份庞大的工程,从而长期需要我们的支持”。美帝国主义未能把这个“锦囊妙计”付诸实施,倒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把它接了过去,作为对埃及进行渗透和控制的 一种重要手段。 苏修对埃及的“经援”,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修建阿斯旺高水坝。这座长3,820米、高110米、坝底宽980米的高水坝及其附属工程,总开支达11亿美元,其中苏修提供“援助”3亿多美元,全部用于供应设备和技术。这个水坝的水电站发电能力为210万瓩,水坝的灌溉能力可以使埃及增加90万一200万费丹的水浇地(1费丹=6.3市亩)。这样一个巨大工程的成败,对埃及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势必产生重大影响。苏修正是利用这一点,在西方垄断资本为了向埃及施加压力而拒绝“援助”这项工程之后,立即把这项“援助”计划接了过去。从1958年签订贷款协定,1960年开工兴建,到1971年才举行竣工仪式,前后搞了十几年。 苏修把阿斯旺高水坝作为“苏援”的一大展品,十几年来大肆宣扬。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设计不周,高水坝建成后,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高水坝使尼罗河的水流速度加快,尼罗河两岸土壤中的丰富有机质被大量冲走,土地肥力下降,埃及为此必须每年多用70万美元的化肥。另外,在东地中海的捕鱼业也受到不利影响。 阿斯旺水坝建成后,苏修仍抓住尼罗河水利这个题目大做文章,派遣“专家”对尼罗河进行全面的水文地质测量和研究,并投资尼罗河下游修堤造坝的计划,以便进一步控制埃及的水利建设事业。 目前苏修正在“援助”埃及建造所谓“第二个阿斯旺”赫勒万钢铁联合企业。这个项目除了建造赫勒万钢铁厂外, ・82・ ==========第92页========== 还包括巴哈里亚绿州的煤、铁矿开采,以及连接赫勒万和巴哈里亚绿州的公路和铁路建设,总投资预计达10亿美元。仅这个项目的第一期工程,从施工到投产就要花五、六年的时间。其投资额之大和旷日持久,都足以说明苏修利用这项工程控制埃及的企图不亚于“阿斯旺”。 苏修报刊在谈到对埃及的“经济援助”时,曾毫不掩饰地说,苏埃“两国合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协助建立和发展埃及经济的出口部门,特别是那些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利的产品的部门”。 据伦敦战略研究所1972年1月的研究报告,到1971年年底止,埃及使用了约10亿美元的苏修“经援”贷款,其中除了前述两项巨大工程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是直接用于生产对苏联国民经济有利的产品的部门,也就是用于扩大埃及的农副业生产,以便更多地对苏出口。在埃及实行农村电气化方面,在2.88亿美元总投资中,苏修“经援”贷款约占61%;对埃及的棉花、谷物等生产部门,苏修也提供了3.12亿美元的“援助”;在垦荒方面,苏修投资了4千万美元。 苏修出于民族利己主义的动机,也在埃及的工矿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苏修“援建”的苏伊士炼油厂、亚历山大炼油厂、赫勒万钢带厂、亚历山大造船厂第一、二期工程、班哈电子设备工厂等,据报道,已经完工交付使用。目前正在“援建”的一些较大的工业项目,主要是在纳贾哈马迪建设的综合制铝厂(计划年产量10万吨,耗电量相当于阿斯旺高水坝发电量的 四分之一)、综合制磷厂(计划年产量12万吨和其他产品21.6万吨)和钢筋水泥一一塑胶厂(计划年产量2万吨)。上述这些工厂,或者其原料需要从苏联进口,或者其产品主要是供应给苏联的。如纳贾哈马迪综合制铝厂,更是从原料、设备到市 ・83: ==========第93页========== 场,几乎都仰赖于苏联和东欧国家,这与其说是什么“援助”,倒不如说是苏修的海外加工厂。 苏修卓已接管苏伊士地区的泛美石油公司的油田,并正在西部沙漠(主要是西瓦绿州)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从而对埃及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的石油开采业取得了控制性的影响。苏修还通过“经援”形式对埃及全国的地下矿物资源进行全面勘察,并已控制了埃及的采矿工业。近年来,苏修每年从埃及进口10万吨钛矿砂(制造祸轮叶片的重要原料),这个数目比英国的年产量还多。 三、通过对外贸易,掠夺大量资源 苏埃贸易实际上是军火和机器设备交换棉花和大米的贸易。苏修对埃及的出口,主要是“军援”和“经援”物资,而埃及则以大批农副产品输往苏联以作抵偿。 苏埃贸易在战后初期是很有限的,在双方的外贸总额中都只占微不足道的比重。五十年代中期以后(1954年两国签订了第一个官方贸易协定),随着苏修开始向埃及提供“援助”的逐步增加,苏埃贸易在埃及对外贸易中才逐渐显得重要起来。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特别是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苏埃贸易已成为埃及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表28。 同样,埃及也是苏联在发展中国家里的最大贸易对象,苏埃贸易额占苏联对中东地区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见表29。1955一1971年间,苏埃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苏修对中东或整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前者增加了26倍多,而后者只分别增加13倍和10倍多。 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由于阿斯旺水坝等工程的相继动 ・84・ ==========第94页========== 表28苏埃贸易在埃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百万美元) 埃及自苏 埃及进 埃及自苏 埃及对苏 进口在埃 埃及对苏 埃及出 出口在埃 年份 及进口总 及出口总 进口值 口总值 值中的比 重(%) 出口值 口总值 值中的比 重(%) 1960 69.7 667 10.4 127.4 568 22.6 1965 208.5 933 22.5 163.4 604 27.0 1967 81.1 92 35.6 145.6 566 25.1 1968 197.8 666 29.6 228.9 622 36.8 1969 234.0 638 36.7 231.9 745 31.1 1970 362.9 770 47.1 310.2 761 40.7 资料来源: 〔苏)k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年)。〔苏)《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71年8月号附刊。表29 苏埃贸易在苏联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百万美元) 苏联一发展 苏埃贸易 苏埃贸易额 在苏联一发 苏联一中东 在苏联一中 年份 苏埃贸易额 中国家贸易 展中国家 东地区贸易 额 易额中的比 重(%) 地区贸易额 额中的比重 (%) 1955 26.4 302.4 8.7 98.7 26.7 1960 191.1 899.5 21.2 344.6 56.6 1965 371.9 1,752.3 21.2 619.0 60.7 1966 348.7 1,794.8 19.4 648.9 53.7 1967 426.4 1,772.6 24.1 748.1 57.0 1968 368.7 1,836.7 20.0 788.8 46.7 1969 465.9 2,788.5 16.7 1,063.0① 43.8 1970 673.1 3,309.5 20.3 1,299.4① 51.8 1971 714.7 3,436.4 20.8 1,430.8① 49.9 ①根据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的统计范围(中东地区包括希腊、土耳其,不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和苏丹),按《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的数字相加而得。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0、1971年)。 〔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14-117页。 85・ ==========第95页========== 表30苏联对埃及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千卢布) $ 年 份 项 1956 1961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目 总额 34,600 97,800 178,800 253,200 178,200 214,400 826,900 343,900 其中: 机器设备 4,379 39,666 120,582 121,831 95,835 95,302 148,965 154,019 石油和石油制品 16,986 19,065 14,189 17,000 15,043 15,451 25,704 31,841 汽车和汽车修配零件及设备 31,797 18,105 21,858 25,395 46,149① 钢材 257 2,106 2,937 4,576 2,405 5,295 15,048 13,769 港口设备 2,790 1,328 8,826 10,001 航空器材 7,809 7,661 13,690 40,382 35,046 木材 2,745 9,658 10,313 8,947 3,312 8,573 12,632 14,936 小麦及其他谷物 8,174 61,178 17,795 17,849 11,078 食用植物油 3,758 5,420 8,203 6,341 11,035 ⑦由于19?1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没有“汽车和汽车修配零件及设备”(商品编号191)一项的总数,此数是儿种有关商品数值的合计,一般比总数略小。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1971年)。 ==========第96页========== 工,大批苏修的机器设备以“援助”的形式推销到埃及,使埃及从1961年开始,在对苏贸易中,从出超变为入超。在以后的 十年中,埃及的入超累计达3亿多美元,大量的贸易欠款使埃及对苏修的债务负担格外沉重。 表30所列是苏修向埃及出口的主要商品,其合计约占苏修对埃及出口总值的90%以上。近年来,苏修对埃及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器设备、汽车和汽车修配零件及设备、石油和石油制品、航空器材等。埃及机器设备需要量的30%一40%仰赖于苏联。 埃及是一个粮食进口国,战后曾长期从西方进口小麦。1957年前后,苏修利用小麦贸易在埃及的粮食供应市场上与美国竞争,以便扩大其影响,但没有站得住脚。1965年美国中断了对埃及的“援助”,其中包括小麦供应,这就给苏联谷物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1965年6月,苏修头目通知埃及领导人,表示苏决定向埃及提供30万吨小麦,并表示赞赏埃及领导人“抵挡住(美国的)经济压力的坚定态度”。从那时起,在埃及进口小麦及其他谷物方面,苏修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苏修近几年向埃及大北输出港口设备,这是跟苏修在中东和地中海的军事扩张直接有关的。在这些设备中,大多数是供苏联船舰的停靠和维修所用的。大规模扩建后的马特鲁军港,几乎完全由苏修海军在使用着。 表31所列是苏修自埃及进口的主要商品,这些商品的总额占苏修自埃及进口总额的90%以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十几年来,苏修自埃及进口的绝大部分是棉花和棉纱这两项。以1970年为例,苏联从埃及进口的棉花占苏联棉花进口的一半,棉纱占进口的100%,鲜桔占进口的25%,新鲜蔬菜占进口的20%,稻米占进口的10%。 ·87· ==========第97页========== 表1苏联自埃及进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千卢布) 器 年 份 项 1956 1961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目 总额 45,300 86,600 135,000 130,600 153,600 205,300 279,500 300,700 其中:棉花 39,594 84,934 85,244 60,679 60,352 72,180 142,436 136,312 棉纱 29,892 31,607 32,129 33,321 29,098 42,703 棉布 6,736 6,971 6,478 5,273 6,125 稻米 5,706 9,950 23,537 26,062 29,026 27,129 21,27 鲜桔 105 1,615 2,001 4,868 8,423 8,906 13,186 新鲜蔬菜(土豆除外) 2,029 3,477 7,840 7,134 8,312 酒类 263 3,825 4,885 3,963 6,441 服装及衬衣 2,269 5,750 9,152 10,253 18,060 皮鞋 3,556 7,946 7,333 7,741 肥皂和化妆品 3,909 4,951 木器家具 4,163 3,877 5,946 地毯 509 1,192 2,752 4,261 原油 8,090 15,249 13,37 资料来源:〔苏)1918-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1年)。 ==========第98页========== 埃及是世界闻名的产棉国,并且是主要的棉花出口国之 一。埃及的长绒棉在国际市场上素享盛誉,产量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棉花出口一般占埃及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期以来是埃及外汇的三大来源之一。但是从五 十年代中期苏修插足中东以后,由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与西方帝国主义的争夺,使埃及棉花丧失了其传统的西方市场,它的老主顾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纷纷停购埃棉而代之以购买美棉。苏修就成了埃棉的最大主顾。但埃及对苏输出大量优质棉花,却得不到硬通货,只能换取苏修的军火和陈旧的机器设备。 稻米也是埃及对苏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近年来,苏埃贸易中埃及大米的出口值已超过从苏修输入小麦等谷物的进口值。在埃及对苏出口中,水果和蔬菜也占有一定比重,其绝对量也是很可观的。根据1971年的苏埃换货协定,埃及向苏联供应洋葱25,000吨、柑桔60,000吨等许多水果和农副产品。由于大量对苏出口,使得埃及国内的柑桔、土豆、洋葱等果菜供应紧张,一度造成这些商品成倍地涨价,给埃及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埃及向苏修出口原油,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现在,苏修儿乎是埃及的唯一石油出口对象。随着埃及西部沙漠新油田的开采逐步扩大,苏修自埃及进口原油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大量增加。 在埃及对苏出口中,成品和半成品只占30%,其中除了棉纱和少量棉布之外,主要是服装、皮鞋、肥皂和化妆品、木器家具、地毯等。至于苏修所大吹大擂的那些它所“掇建”的重化工业工~的产品,在埃及出口中的作用至今还是微乎其微的。 、89 ==========第99页========== 第三节苏修对伊拉克、叙利亚、也门民 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渗透和扩张 苏修对埃及以外的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渗透和扩张,重点是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及扼控着红海出口的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两河流域及南、北也门不仅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其地理位置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河流域自古就是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这对苏修加强其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军事力量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苏修力图在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取得立足点,就是为了要确保从黑海到印度洋的帝国生命线,因为这条线上的三个隘口之 心-曼德海峡就在也门的旁边。 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长期紧张关系以及在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摩擦中坐收渔翁之利,并利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一些历史纠纷为其社会帝国主义利益服务,是苏修 一贯奉行的恶毒方针。1972年7月,苏埃关系公开恶化后,这些国家对于苏修的战略意义变得更加重要。目前,苏修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渗透和扩张有着“多元化”的趋势,它想避免赌注的过份集中,正大力向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扩散,以便为巩固和发展它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创造更多的选择和回旋余地。在“军援”方面,苏修目前已成了叙利亚、伊拉克、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军火供应者。见表32。如果考虑到1969年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苏修对叙、伊和民主也门的大量武器供应,这一情况就更加明显。 ・90 ==========第100页========== 表32伊拉克、叙利亚、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的重武器来源 年 份 国 别 供应国 19505152535455565758591$606162636±6566676869 伊拉克 美 11111 法英苏 112111 19211 1221222123 其他国家 11 叙利亚 泰 1 弄 1 1 12321111 1133 其他国家 12 阿拉伯也门 羡 1 1 12 其他国家 1}1 民主也门 籌 1 其他国家 表中:1=1,000万美元以下,2=1,000-5,000万美元,3=5,000万一1亿美元。按1963年价格计算。 2 资来源:〔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1971年版第07页。 ==========第101页========== 表8苏联对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 (单位:百万美元)① 年份 项 195519601965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目 苏一伊拉克贸易总额 0.3 23.432.941.464.3 71.6 69.9115.1 苏出口 20.029.336.350.3 67.065.4109.0 苏进口 0.3 3.43.65.1 4.0 4.6 4.6 6.1 苏一叙利亚贸易总额 0.3 18.630.951.962.4 84.3 65,0 86.1 苏出口 0.3 10.912.533.941.747.3 46.0 57.1 苏进口 7.718.418.020.7 37.0 19.0 29.0 苏一黎巴嫩贸易总额 12.916.814.4 19.3 24.2 苏出口 9.013.4 11.4 15.1 20.2 苏进口 3.93.4 3.0 4.2 4.0 苏一科威特贸易总额 10.714.9 15.2 11.0 19.9 苏出口 10.714.9 15.2 10.7 19,1 苏进口 0.3 0.8 苏一沙特阿拉伯贸易总额 1.83.9 4.7 5.9 5.9 苏出口 1.8 3.9 4.5 5.9 5.9 苏进口 0.2 苏一阿拉伯也门贸易总额 10.7 7.9 11.012.1 8.3 苏出口 10.0 6.4 9.6 11.0 7.9 苏进口 0.7 1.5 1.4 1.1 0.4 苏一民主也门贸易总额 7.8 5.0 2.4 苏出口 6.8 4.8 2.4 苏进口 1.0 0.2 ①原资料单位为百万卢布,本表以1卢布=1.1美元的比值换算为百万美元。资料来源:〔苏)1918-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年)。 在“经援”方面,到1972年初,苏修已与12个阿拉伯国家订有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总共“援建”350多个项目,除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占了这些项目的一半外,其余绝大多数集中在伊拉克(70个)、叙利亚(0个)和民主也门、阿拉伯也、92 ==========第102页========== 门(40多个)。 苏修在1955年只与4个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关系,1971年增加到14个,也就是说,除了个别波斯湾小国之外,苏修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关系。苏修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除埃及、阿尔及利亚以外,也大部分集中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见表33。 此外,苏修正积极与西方帝国主义争夺阿拉伯半岛上和波斯湾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它己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手段在科威特和黎巴嫩竭力进行渗透活动,在科威特派驻了一个波斯湾地区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 一、苏修对伊拉克的扩张 伊拉克原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员国。1958年7月,以卡塞姆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的反动统治,成立了共和国。这对在中东的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是一次沉重打击,却使苏修向伊拉克渗透有了可乘之机。苏修以“军援”开路,迅速渗入伊拉克。卡塞姆上台后,伊拉克传统的西方武器来源即告断绝。苏修乘虚而入,迅速和伊拉克政府缔结了第一个军火协定,在当年就运交了大批军火,其中包括米格17、雅克11和伊柳辛28等型号的飞机,鱼雷快艇,以及多种型号的坦克等,并向巴格达派驻了第一批数十人的军事顾问小组。 1960年开始,卡塞姆政府在内政方面日益公开反对受苏修控制的伊拉克共产党,并在1960年底与英国签订了一笔军火合同,随后又在1961年9月开始对苏修支持的库尔德自治运动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尽管发生了这种种不合苏修胃口的事态,可是苏修从它的中东战略目的出发,仍然继续对 93・ ==========第103页========== 伊拉克提供“军援”,直到1962年2月卡塞姆政府被复兴社会党发动的军事政变所推翻。 1964年6月,苏修与再次更迭的伊拉克新政府签订了一项新的“军援”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直到1967年阿以“六· 五战争”爆发前的儿年间,苏修连续向伊拉克提供了大批武器以及几座兵工弹药厂的设备。这些军火中包括米格21型及苏7型在内的大批喷气式作战飞机,轻型及重型坦克等,以及弹药和武器备件。 从那时以后,由于苏伊关系受“六·五战争”影响而一度处于新的低潮,苏修“军援”也随之减少。1969年苏伊又达成一笔军火交易,伊拉克购买了苏修的一些米格21型和苏7型飞机等武器。到1971年为止,.伊拉克总共从苏联得到了约1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在第三世界接受苏修“军援”的国家中居第三位。1972年春,苏埃关系恶化趋于表面化的时候,苏修为了应付可能的事变,又加强了对伊拉克的“军援”活动。特别是这一年的4月,苏修头目亲自跑到伊拉克,施展种种手段签订了一个带有军事条约性质的“苏伊友好合作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苏修进一步加强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控制。 目前,苏修驻伊拉克的军事顾问约有800名,伊拉克军队装备的绝大部分来自苏修,苏修的军舰和“渔船”经常出入伊拉克的港口,并且正在积极建设乌姆斯卡尔军港,以便为苏修海军在波斯湾的活动创造更多便利。 苏修向伊拉克提供“经援”,主要是根据1959年3月签订的1.4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协定,1969年年中签订的用于开采石油的7,200万美元贷款协定,以及1971年4月签订的2.2亿美元的贷款协定进行的。 94・ ==========第104页========== 苏修根据1959年3月的“经援”协定,在伊拉克“援建”了5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改建巴格达一巴士拉铁路,把窄轨改为宽轨。其他“援建”的项目虽多,但大多数是些轻纺工业,“援建”规模比起巴格达一巴士拉铁路要小得多。这些项目都已完工交付使用。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苏修“经援”渗入到伊拉克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一石油工业,其中以苏修一手“援建”的北鲁迈拉油田,引起了外界的极大注意。苏修以“经授”手段渗透到伊拉克的石油工业这件事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是由于伊拉克是苏修打入庞大的西方石油资本的禁脔并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唯一国家。伊拉克政府于1961年就已收回了西方石油资本在伊拉克的99.5%的租借地。1972年6月,进而对垄断着伊拉克石油生产的、由英美大石油公司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全部设施实行国有化。苏修乘虚而入,打着支持伊拉克国有化措施的幌子,极力想取西方石油资本的地位而代之,向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大肆扩张。 在伊拉克的这场石油争夺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由于苏修的确下了很大赌注。1969年,苏修与伊拉克正式签订了一项石油协定,对伊拉克北鲁迈拉油田的开发提供7,200万美元的贷款苏修还动员东欧国家为它在伊拉克争夺石油出力,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据西方估计,他们在北鲁迈拉油田的投资总额约达3亿美元。1972年4月,油田第一期工程完工举行采油仪式时,苏修头目也赶往致辞,足见苏修对此十分重视。 据1972年的估计,伊拉克的石油蕴藏量达37亿吨,其中北鲁迈拉油田占13.8亿吨。北鲁迈拉油田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有十口井产油,年产量共500万吨。1972年8月,苏、伊又签 ·95· ==========第105页========== 订了该油田的第二、三期工程“援建”合同,这些工程完成后,预计将再有20口井投产,1974年该油田总产量将达1,800万吨,1975年可达4,000一5,000万吨。按照协定规定,伊拉克从1972年起全部或大部分用原油向苏修及东欧一些国家偿还贷款。 苏修向伊拉克石油业的投资还有:在法奥港建造了4个容积各为1万立方米的贮油池,计划或正在建造北鲁迈拉一法奥港的新油管和一座容量达20万吨的大型海上深水贮油塔。根据1971年4月签订的贷款协定,正在“援建”的长达600公里的巴格达一巴士拉油管,显然是苏修为逐步接管伊拉克北部西方资本控制的大油田,并从波斯湾出口石油而投下的一着棋。为了直接打进西方石油资本在伊拉克的老巢,苏修已在设计炼油能力为150万吨的摩苏尔炼油厂;此外,还在伊拉克南部的拉希斯、拉基、拉塔维、杜杰拉、哈勒维亚、尼赫尔、奥马尔等地区进行着大规模的石油勘探。 根据1971年4月的贷款协定,苏修还把“援助”的触角广泛伸向伊拉克的造船、鱼类加工、港口建设、水利、水文地质调查、铁路建设等领域。苏修对“援助”巴士拉、法奥一带的建设表现得特别热心,它拉拢一些东欧国家在这个地区搞了一大堆“援建”项目,显然是在精心建造新沙皇在波斯湾的第一个桥头堡。这些“援建”项目中包括巴士拉造船厂、巴士拉鱼类加工厂、法奥港改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巴士拉海运学校的筹建、扩建乌鸟姆斯卡尔港、疏通水道,以及建设一系列石油工业设备等。另外,苏修计划或已施工的其他“援建”项目还有修建基尔库克—一苏莱曼尼亚铁路,开凿幼发拉底河一米累萨尔运河,以便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连接起来;和伊拉克联合调查两大河流的水文地质情况;制定希纳菲亚,一纳 .96m ==========第106页========== 西里亚地区27万公颅土地的排灌工程计划;建造一座年产6万吨的化肥厂等。 在19ǒ8年卡塞姆上台以前的十四年间,由于苏伊关系在战后长期紧张,苏联对伊拉克的贸易额合计不过170多万美元。伊拉克共和政府成立之后,1959年的苏伊贸易额就剧增到2,540万美元。因此,战后苏伊贸易儿乎是从1959年才开始的。 表84苏联在伊拉克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百万美元) 项 伊拉克苏 比重 伊拉克伊自 比重伊拉克伊对 比重 年 对外贸贸易 进口总苏进 出口总苏出 份 易总额 额 (%) 额 口额 (%) 额 口额 (%) 1960 1,04323.4 2.2 389 20.0 5.1 654 3.4 0.5 1965 1,33732.9 2.4 455 29.3 6.4 882 3.6 0.4 1967 1,25641.4 3.2 423 36.3 8.5 833 5.1 0.6 1968 1,44564.3 3.7 404 50.3 12.41,041 4.0 0.3 1969 1,48271.6 4.8 44067.0 15.21,042 4.6 0.4 1970 1,54469.9 4.5 495 65.4 13.11,049 4.6 0.4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κ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年)。〔苏)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71年8月号附刊。 苏修对伊拉克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的数字,1960一1971年间,苏伊贸易额增加了四倍,而其他材料表明,同期伊拉克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估计还不到一倍。 苏修在伊拉克的进口贸易中,如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1969年伊拉克从苏联的进口额已占伊拉克进口总额的 15.2%,1971年估计将达20%。苏修现在已成为伊拉克最大的进口国。苏修对伊拉克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在伊拉克进口贸易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大都由于它以“经援”为手段 ·97: ==========第107页========== 向伊拉克大力推销商品所致。比如1971年苏对伊出口额比1970年猛增70%之多,主要是因为当年苏修向伊拉克石油业进行了大量投资。 在伊拉克的出口贸易中,苏修占的比重至今还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伊拉克主要是石油出口国,出口贸易中绝大部分是石油,而苏修在1972年以前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份。随着北鲁迈拉油田的投产和逐步扩大,伊拉克开始偿还苏修“经援”贷款,伊拉克石油的对苏出口额肯定将大幅度增加,而苏联在伊拉克的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也必将随之而发生变化。 苏联对伊拉克出口的商品中,80%以上是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以及精制糖两大类,其中仅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占了 一半。见表35。伊拉克需要的某些商品对苏修的依赖性特别大,比如,近年来,伊拉克钻探机和掘主机进口的60%,木材进口的30%都仰赖于苏修。 表5苏联向伊拉克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万卢布) 年 份 项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令 总 额 3,300 4,570 6,090 5,940 9,910 机器设备与运输工具 1,673.4 2,017.6 3,772.5 2,962.9 5,770 精制糖 978.5 798.2 1,163.8 827.3 1,461.4 两项合计占总额% 80.4 61.6 81.1 63.8 73.0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 1971年)。 苏联自伊拉克进口数额很少,苏伊贸易造成苏修巨额顺差,使它不但可望从伊拉克掠取大量石油,而且还可以从伊拉克得到不少外汇。伊拉克对苏出口商品的绝大部分是农副严 ·98· ==========第108页========== 品,其中仅枣干一项就占了-半以上。见表36。这种情况从1972年伊拉克开始对苏输出石油以后,有了改变。据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的材料,1972年苏联自伊拉克的进口总额为6,160万卢布,其中石油就占了5,796万卢布(408.4万吨),占进口总额的94.1%,而且这一年苏联进口伊拉克石油还是在1972年4月北鲁迈拉油田正式投产后的事情,为期只有半年多。 表36苏联自伊拉克进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万卢布) 年 份 项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自 总 額 460 370 420 410 550① 其中:棉 花 10.4 28.0 42.6 22.2 58.5 羊 毛 88.9 34.3 49.7 3.0 皮革原料 48.5 48.2 28.2 21.1 40.3 帝 干 205.0 255.7 293.2 332.6 456.5 四项合计占总額% 76.7 99.0 98.5 92.4 100 ①原统计总额以百万卢布为单位,分项数额以千卢布为单位,形成分项数额的总和略高于总额这种情况。资料来源:同上表。 二、苏修对叙利亚的扩张 叙利亚是紧接着埃及之后接受苏修“军援”的阿拉伯国家。1954年初,叙利亚人民推翻了亲西方的军事独裁政权以后,美帝国主义向叙利亚新政府施加种种压力,特别是指使以色列加紧对叙利亚的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与埃及于1955年3月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付西方的压力。苏修见有机可乘,就打着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通过东欧国 ・99・ ==========第109页========== 家向叙利亚出售了第一批军火,其中包括米格15型战斗机和 教练机3I架,以及一些坦克、高射炮、轻武器和弹药。 1956年末,苏修与叙利亚直接缔结了一项“军援”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于次年向叙利亚提供了一大批军火。这批军火中包括米格17型战斗机60架,一些鱼雷快艇和轻、中型坦克。与此同时,苏修还在叙利亚兴建和扩建了拉沙发机场和哈马·帕米拉机场。 苏修利用“军援”,不仅从军事上加强对叙利亚的控制,而且在政治上大力扶植跟着苏修指挥棒转的叙利亚共产党,使它成为当时叙利亚政治舞台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伺机夺权上台。美、英等国对苏修在叙利亚的扩张作出了反应,紧急空运部队到黎巴嫩和伊拉克、约旦,挑起了所谓“叙利亚危机”。其后,叙、埃合并,打击了修的影响,美、英等国也取消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的计划。 1966年,叙利亚成立了新政府后,苏修以叙修重新参加政府为条件,与叙利亚签订了一笔价值达2.3亿美元的军火合同,随后交付的装备包括米格21型战斗机,萨姆Ⅱ式地对 空导弹,T54型坦克以及寇马尔级巡逻艇等。到1967年“六· 五战争”以前,苏修已基本上控制了叙利亚的武器来源。1969年7月,苏叙又签订了价值达2亿美元的新的“军援”协定,年内就运交了大批武器。据美国政府估计,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到1970年初,苏修供给叙利亚的重武器约有135架喷气式战斗机、8架直升飞机、150辆坦克、300辆装甲车、50门自动推进火炮等。见表24。这样,使叙利亚的9万人军队几乎全部用苏式武器装备起来。此外,苏修还派出上千名的军事教官和顾问,在叙利亚军队中担任训练、计划、后勤等各种工作,直接控制到师一级甚至更低一些的单 ·100· ==========第110页========== 位。据报道,早在“六·五战争”以前,苏修海军就已开始使用叙利亚的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并有消息说,苏修已在叙利亚的拉姆拉角建造大型潜艇基地。 1972年7月,大批苏修军事人员被埃及赶走后,苏修又通过提供新的“军授”进一步加强对叙利亚的控制,并把一部分被赶出埃及的军事人员转移到叙利亚。 截至1968年底,苏修向叙利亚提供的“经援”是根据1957年和1966年两国签订的两个贷款协定进行的,“经援”总计约 2.33亿美元。苏修对叙利亚的“经援”集中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修建铁路和兴建水利等方面。苏修从控制叙利亚的国民经济、掠夺农产品和政治上的宣传目的出发,在叙利亚“援建”了幼发拉底河水坝的巨大工程。苏修自吹,这是它在第三世界“援建”的、仅次于阿斯旺水坝的大工程之一。这项工程从1966年开始动工,预计到1975年才能建成。以“援建”这项工程为名,苏修派遣了一千多名“专家”全面控制水坝的建设。苏修正在叙利亚“援建”另一个重要项目是横贯叙利亚全长745公里的拉塔基亚一卡梅什利铁路。这条铁路建成后,将大大便于东北部农业区的产品和东部开采的石油出口,这些物产出口的首要对象当然是苏修。出于同样目的,1972年苏修又派出“专家”,开始对建造大马土革一霍姆斯铁路线进行实地勘测。 苏修在叙利亚“援建”的较大工程还有霍姆斯化肥厂。该厂已交付使用,年产化肥10万吨,可满足叙利亚棉花种植业的需要,这实际上也是为苏修能更多地从叙利亚大量进口棉花及其他农产品创造条件。 苏修在叙利亚的地质勘探,以及在石油和其他矿旷物开采方面,也下了很大赌注。多年来,苏修派出了大批“专家”对叙利 ・101 ==========第111页========== 亚的地下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蕴藏相当丰富的大油田,以及磷钙石、岩盐、铁砂、铬、锰、石棉等。石袖、磷钙石和岩盐已经由苏修开始进行所谓“合作开采”。其中石油尤为苏修注意。叙利亚东部蕴藏量达14亿吨的大油田已于1968年开始开采。叙利亚成了完全在苏修“援助”下开始发展采油业的第一个阿拉伯国家,石油产量在1971年已达650万吨,1972年开始对苏输出石油。 苏联在叙利亚的进出口贸易中,近年来都占第一位,这种情况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里只有埃及和叙利亚如此。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0年叙利亚的出口额有四分之一是输往苏联的;从1969年起,叙利亚的对苏出口额已超过了它传统的最大出口对象黎巴嫩。在叙利亚的进口方面,过去曾长期是西欧国家(法、意、西德)占优势,从1968年开始,苏联已超过了它们。 苏联对叙利亚贸易的商品构成,与前述苏埃、苏伊贸易非常相似,苏联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进口主要是叙利亚的农副产品。近年来,苏联取代了西方国家成为叙利亚一些重要出口商品的最大主顾,叙利亚棉花出口大部分运销苏联,苏联也是叙利亚羊毛的最大买主。1971年,叙利亚服装出口的56%,皮鞋出口的44%是卖给苏联的。与此同时,在叙利亚的进口方面,除机器设备的供应已为苏联所控制外, 一些重要工业原料,有很大一部分,如石油制品、黑色金属和木材的三分之一左右,也都仰赖苏联供应。见表37、38。苏叙贸易中,叙利亚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长期累积的大量贸易逆差造成叙利亚对苏联的沉重债务负担。叙利亚除被迫增加其传统的农副产品出口外,1972年已开始向苏联输送石油以抵偿对苏债务。 ·102· ==========第112页========== 表7苏联对叙利亚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万卢布) 项 目 机器设备和 年 总 额 比重(%) 份 运输工具 1967 3,080 2,406.4 78.1 1968 3,790 2,749.1 72.6 1969 4,300 3,373.9 78.5 1970 4,180 3,009.7 72.0 1971 5,190 ¥,123.4 79.4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70、 1971年)。 表38苏联自叙利亚进口的主要商品构成 (单位:万卢布) 年 份 项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目 总 额 1,640 1,830 3,360 1,730 2,640 其中:棉 花 974.4 1,370.1 2,357.8 1,282.1 1,967.6 羊 毛 356.2 279.3 303.7 220.2 297.1 皮革原料 18.6 28.2 8.0 15.0 4.8 棉籽饼 181.7 121.9 133.8 一 棉布 23.7 30.5 72.4 针织品 32.0 31.1 76.2 122.2 165.0 毛 巾 17.6 38.3 70.2 石油制品 59.3 皮 鞋 10.5 以上棉花、羊毛两项占总额的% 81.1 87.8 79.2 86.8 85.7 资料来源:同上表。 三、苏修对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的扩张 苏修向阿拉伯也门提供“军援”.可分三个阶段。从1955 ·108 ==========第113页========== 年开始,到1962年9月也门发生军事政变建立共和国时止,苏修曾不断直接向也门供应军火,并“援建”了可供喷气式飞机使用的塔伊兹军用机场,但总的数值是有限的。 1962年9月以后,也门爆发了持续六年多的全面内战。内战期间,苏修对阿拉伯也门政府提供“军援”是通过埃及进行的,其数额相当可观。据报道,截至1966年止的一次“军援”结算中,埃及用于阿拉伯也门内战的“苏援”军事物资,价值达4.6亿美元之巨。① 1967年阿以“六·五战争”以后,苏修与阿拉伯也门直接签订了一项“军援”协定,向阿拉伯也门供应了大批军火,其中至少包括12架米格19型(或米格17型)和少数伊柳辛飞机。次年,根据也门内战的局势,苏修又紧急供应了数十辆坦克及大批迫击炮、大炮、轻武器和飞机备件。在这期间,苏修还派遣了约400名军官和100名文职人员,以顾问的身份控制也门军队。1969年,阿拉伯也门内成结束后,阿拉伯也门政府为了减少苏修的控制性影响,放慢了苏修“军援”物资的进口,并积极寻找其他武器来源。1972年7月,埃及驱逐了大批苏修军事人员之后,阿拉伯也门也于8月间“结束”了驻也门苏修“顾问”的“使命”。 苏修对阿拉伯也门的经济“援助”从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阿拉伯也门实际使用苏修“经援”贷款的总数,将近1亿美元.② 苏修在阿拉伯也门“援建”的主要工程是荷台达港、拉赫巴国际机场和荷台达一塔伊兹公路。荷台达是也门最主要的港口,苏修从1958年开始“援建”,到1964年全部完工,它 ①〔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1971年版。 ②〔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K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09页。 ◆104· ==========第114页========== 可容6到8艘常规潜艇同时停泊,并有现代化的通讯连络和燃料供应系统。位于阿拉伯也门首都萨那附近的拉赫巴机场已于1964年完工,当时苏修《消息报》以施主的口吻报道说,由于这个机场的建成,也门才第一次开辟了国际航线。而实际上,拉赫巴机场的建成却是为苏修通向南方的国际航线提供了一个新的中间站。苏修“援”建荷台达港也是为了它的船舰可以停泊方便。 此外,苏修在阿拉伯也门还“援建”了一些小型水泥厂,制革厂,一个可浇地9,000-一10,000公顷的水利灌溉网,以及萨那的一些中学、医院和诊疗所等。 民主也门1967年11月独立后不久,苏修的“军接”物质就运进了这个国家,先后供应了一些轻型坦克、12架米格17型飞机和不少轻武器。据1973年3月17日出版的《青年非洲》报道,苏修最近又向民主也门提供了四、五十架米格飞机。苏修并派遣军事教官训练民主也门军队,出人出钱“协助”扩建亚丁港,还取得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索科特拉岛上建造海空军基地的权利。 苏修驻民主也门的外交官自吹,到1971年,苏修已向民主也门提供了2,500万卢布(约合2,750多万美元)的经济“援助”。①据报道,自从苏修与民主也门于1969年缔结了第 一个经济及技术“合作”协定以来,苏修“经援”主要用于在拉赫季和阿赫瓦尔两个地区建造一批可浇地11,000公顷的引水工程,一些牲畜饲养场,一个有关捕鱼业的科研和技术训练中心,并提供了一些渔轮、摩托捕鱼艇、鱼网、鱼类加工设备和机器修配车间的设备。此外,苏修正在设计亚丁港的加深扩建计划,并派遣了一批“专家”进入亚丁港务管理部门以及民 ①新华社1972年2月9日亚丁电讯。 ·105・ ==========第115页========== 主也门的高等学校进行渗透活动。 第四节苏修对伊朗、土耳其的渗透 一、苏修对伊朗、土耳其的渗透活动 在老沙皇和新沙皇向南扩张的路线上,土耳其和伊朗首当其冲。美帝国主义为着争霸世界的需要,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在土、伊搞了“北层联盟”,其后又把两国拉入“中央条约组织”(原“巴格达条约组织”),还拉土耳其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长期在土耳其驻扎军队,派往伊朗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达二万人。到1971年年中为止,美国给土、伊的“援助”分别达59亿多美元和27亿多美元。美帝的控制为苏修向土、伊的渗透和扩张设置了重重障碍。 但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既是帝国主义,它就决不会放弃向土、伊扩张的野心。1968年11月27日苏修《真理报》公然叫嚷:“苏联是一个黑海国家,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地中海国家…因此,十分关切保证南层地带的安全。” 苏修新沙皇是怎样“关切”其“南层安全”的呢?它对土耳其提出领土要求,一再指责伊朗“反苏”,赫鲁晓夫甚至扬言要用火箭袭击美国在土、伊的基地。但威胁恐吓未能奏效,苏修便越来越重视软的一手,搞所谓“睦邻政策”。苏修表示放弃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后来又在塞浦路斯问题上迎合土耳其的主张,挑拨土耳其与希腊的矛盾。'从1960年起,赫鲁晓夫主动与伊朗国王频频通信,大谈“和缓”两国关系的必要性。 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过后,美国从土耳其撤除了导弹基地,并减少了在土、伊的军事活动。这种情况使土、伊两国对于苏美把它们作为牺牲品而进行秘密交易的问题有所 ·106… ==========第116页========== 警觉。土耳其政府的一些成员公开主张应逐渐减少对西方的军事、政治义务,执行中立主义政策;伊朗也宣布,不推外国在它的领土上设置核导弹。苏修把这种事态视为同土、伊改善关系的转机,很快就连续宣布与它们关系中的“误解”已“消除”。苏修头目纷纷亲自出马,“三驾马车”奔波于德黑兰、安卡拉道上;苏修与土、伊两国的人员往来也日见频繁起来;苏修并且向土、伊提供“经援”,发展贸易,甚至趁美国放慢对伊朗“军援”的机会,于1967年前后向伊朗供应了价值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苏修的渗透活动尽管披着“睦邻”、“友好”的外衣,但也并没有使土、伊两国丧失警惕。土耳其报刊一再提醒人们,要防备“苏联在地中海和黑海的舰队把安纳托利亚半岛变成夹心面包”。据报道,1972年10月间伊朗国王访苏时曾明确表示,伊朗非但不打算退出中央条约组织,还要加强它;土耳其政府最近也允许美国第六舰队重新进驻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方面两个明显的例子。 二、苏修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和贸易 苏修自1963年开始,向伊朗提供大宗“经援”。据美国国务院的统计,截至1968年底,苏修总共给伊朗的“经援”贷款已达5亿多美元。苏修报刊称,从1963年到七十年代初期,苏伊共签订了大大小小二百多个有关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协定,苏修在伊朗的“援建”项目共约70个,在伊朗工作的苏修“专家”约有1,500名;还专门成立了苏伊经济合作常设委员会,作为两国高级官员经常会晤商洽这方面工作的机构。 苏修向伊朗提供“经援”的主要结果,是使它自己从伊朗得到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从伊朗的主要石油产区胡泽 ・107・ ==========第117页========== 斯坦省通到苏、伊边境的阿斯塔拉的天然气输送管,是伊朗在六十年代后半期兴办的最大工程,全长1,120公里,其中北段的480公里由苏修“援建”。该输送管的第一期工程已于1970年10月完工,造价达6.78亿美元,每年可输送8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有60亿立方米供给苏联。1973年开始了该输送管的第二期工程,主要由苏修“援建”,完工后可使其年输送能力提高到160亿立方米,其中100亿立方米输往苏联。按照1966年的协定规定,伊朗将在15年内供应苏联约达9亿美元的天然气,以此偿还苏联提供的“经援”和军事物资。 苏修虽然一时难以挤身于控制伊朗石油开采的国际财团之中,可是它以“经援”和贸易手段,通过帮助培养伊朗的石油技术干部和购买伊朗石油而日益扩大它对伊朗石油工业的影响。据报道,到1972年初为止,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已派出了1,210名人员到外国培训,其中有800名是去苏联的。据英国“石油新闻社”的统计,苏联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约有一半来自伊朗,1970年到1971年,平均每日从伊朗进口石油分别为6.2万桶和7.2万桶。 苏修“援建”伊朗的另外两项大工程为伊斯法罕钢铁联合企业和苏伊边界河流阿拉斯河水利发电综合工程。伊斯法罕是六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伊朗钢铁工业中心,伊斯法罕钢铁联合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0-一60万吨,总造价2.3亿美元,其中的外国授助主要是来自苏联。目前,正根据1972年苏伊两国商定的“援建”计划,进行伊斯法罕钢铁联合企业的扩建工程,以便使它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0万吨。与此同时,苏修还正在伊斯法罕附近的阿里亚沙哈“援建”一座新城的住宅,可供25万居民居住,1972年3月正式开始动工。阿拉斯 ·108· ==========第118页========== 河水利发电综合工程早在1963年就经苏、伊双方商定由苏修“援建”,但拖了七、八年以后才完成了一个灌溉系统,主要工程阿拉斯河水坝则直到1972年才开始动工,预计五年完成,计划蓄水能力为26亿立方米,水电站发电能力20万瓩。苏修“援建”的其他比较大的项目还有巴列维港的扩建工程、德黑兰冷冻厂(已完工)和11个大型粮仓(已完工)等。 1972年8月,伊朗经济大臣访苏,商定了一系列苏修“援助”的项目,其中除了伊斯法罕钢铁厂、胡泽斯坦一阿斯塔拉天然气管、阿拉斯河水利发电综合工程三项大工程和其他 一些工程的兴建或扩建之外,还包括两国对黑海进行联合勘察和对伊朗东北部的霍腊散地区进行联合勒察,因为在霍腊散地区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所谓“联合勘察”,不过是苏修攫取伊朗自然资源勘察权利的一个幌子,它插手霍腊散的勘察工作,显而易见是在为安排新的大规模的机器、军火换天然气的交易做准备。苏、伊双方在这次会晤中还商讨了苏在伊朗石油化学工业中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这是苏修日益感兴趣的一个题目。 1972年10月,伊朗国王访苏,签订了苏伊经济和技术合作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将不断扩大和发展的经济与技术合作的范围,其中包括:发展黑色治金和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工业、瓦斯工业、石油化学和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农业水利和渔业;设计和建设发电站、输电线路和其他动力设施;扩大交通运输联系;进行固体矿物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对民族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训练;两国的计划工作、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的专家相互进行磋商;保护人类环境等等。这里不难看出,苏修以“经援”作掩护,摆开了向伊朗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渗透的架势,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石油及矿物资源的勘探和 ·109- ==========第119页========== 开采方面,苏修将进一步大肆扩张其影响。 苏伊贸易额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重视用经济手段推行其对“南层”的所谓“睦邻政策”,使苏伊贸易迅速发展。1965一1971年间,由于“苏援”的增加,两国贸易的发展尤为迅速,竞猛增了近7倍。目前,伊朗在苏修对第三世界贸易中仅次于埃及和印度。 表39苏联伊朗贸易额 (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 项目 1955 1960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总 額 37.4 33.330.1 45.4 84.2115.4 196.2231.2239.4 苏联进口 17.2 17.1 16.3 17.5 27.5 36.1 50.862.2 100.1 苏联出口 20.2 16.2 13.8 27.9 56.7 79.3145.4169.0139.3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1971年)。 伊朗是个大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近年来石油及其有关商品占伊朗出口贸易90%左右。而伊朗的石油生产及销售基本上为西方资本所控制,所以,在伊朗进出口贸易中苏联所占的比重,总的来说至今仍是很小的,在伊朗的出口贸易中尤其如此。见表40。 如果剔除石油和石油产品,仅就其他出口商品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了。1967/1968年度起,苏联已超过了美、英、西德等西方国家,成了伊朗出口商品的第一大主顾。见表41。如果进而具体分析一下伊朗某些商品的具体情祝,那么就会发现,伊朗出口的羊毛、铅矿石、肥皂洗涤剂、鞋、针织品和服装等商品的出口,近年来几乎绝大部分甚或全部是输出到苏联去的。见表42。 ·110 ==========第120页========== 表40苏联在伊朗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百万美元) 项 目 年 伊朗出口总額① 其中:苏联 比重(%) 份 1966 1,131.9 16.7 1.3 1967 1,927.4 28.1 1.5 1968 1,869.7 31.4 1.7 1969 2,006.2 56.3① 2.8 1970 2,365.5 69.0① 2.9 ①系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干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0年)的数字换算而成。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6一1970年贸易指南》第238一 239页。 表41伊朗出口贸易(石油和石油制品除外) 中的主要国别分布(%) 数度 1950 1961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国别 1951 1962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苏 联 2.6 13.2 9.6 11.7 16.5 18.5 23.5 美 国 10.9 9.1 11.0 14.2 11.3 10.4 10.4 西 德 11.9 15.2 14.2 14.2 15.1 14.6 14.5 英 国 18.8 11.5 8.1 6.4 5.3 3.7 3.9 资料来源:〔苏)国外商情公报》附刊1971年第9期第35页。 苏联自伊朗进口的商品,除了表42所列举的以外,还有皮革、兽毛等,近年来又增加了天然气和石油。苏联成了伊朗天然气的主要主顾,购买了其总产量的大半。苏联从1968年开始已经从伊朗进口石油,并且还年增加。苏联近年来自伊朗进口总额中,天然气和石油要占一半以上。 苏联在伊朗进口贸易中的地位,1968年还是占第八位,1971年已上升为第六位。苏联向伊朗出口的最主要商品是机器设备,其中包括机床、流动起重机、锻压机、铁路车皮、专用 ·111· ==========第121页========== 表2伊朗某些出口商品中对苏出口的比重(%) 年度 品名 1950/19511961/19621967/19681968/19691969/1970 羊 毛 96.6 100 100 98.6 棉 花 16.7 20.2 23.8 29.9 锌 矿 石 26.9 47.0 44.1 42.3 铅 矿 石 95.6 93.3 84.6 83.0 葡 萄 干 1.3 19.8 31.6 43.3 62.5 扁 桃 核 17.9 37.6 58.3 57.1 杏 두 11.1 22.4 59.5 61.0 大 米 15.9 48.6 角 27.9 37.6 52.2 62.3 鱼 子 酱 28.7 45.6 27.3 38.7 肥皂、洗涤剂 37.1 91.4 84.1 鞋 95.6 85.1 86,3 針 织 品 92.7 98.2 92.2 衣 服 95.7 86.9 98.7 资料来源:〔苏)k国外商情公报附刊1971年第9期第30一33页, 汽车及卡车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如钢材、化学品、水泥、染料以及极少量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 表48伊朗进口贸易中的主要国别分布(%) 年份 项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⑦ 进口总额(百万美元) 930 1,127 1,387 1,528 1,658 苏 联① 2.8 2.7 3.1 3.3 3.5 美 国 18.5 18.5 17.2 19.8 21.6 西 德 22.0 21.5 22.5 18.8 21.3 英 国 12.6 12.3 11.6 12.6 10.5 日 本 7.9 6.8 8.8 9.9 11.8 ①本表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计算的,其数字比苏联的统计低。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6一1970年贸易指南》第288- 233页。 、.1124 ==========第122页========== 三、苏修对土耳其的“经济援助”和贸易 苏修早在1964年就开始与土耳其进行关于提供“经援”的谈判。它以“经援”作为换取对方政治让步的筹码,讨价还价,直到1968年3月才签订了一项价值达2亿美元的工业贷款协定。据报道,到1972年3月为止,苏修总共向土耳其提供了3.6亿美元的贷款,“援建”了7个规模都比较大的项目。①如苏修为了获取土耳其蕴藏丰富的铝土而“援建”的塞迪塞布尔制铝厂,其设计能力为每年产铝6万吨、金属延压制品2.5万吨和铝土20万吨,其中铝土生产部分1973年可投产,并开始对苏输出。为苏修船只的燃料供应提供更多便利而“援建”的伊兹密尔炼油一已于1972年完工交付使用,每年炼油能力300万吨,这个项目还包括109座油库的建设。其他还有年产100一250万吨钢、93万吨钢材和1,100万吨焦炭的伊斯肯尼伦钢铁厂,年产12万吨硫酸的班德尔马硫酸厂(1972年已完工),年产28,000吨纤维板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阿尔特温建筑用纤维板工一(1972年已完工)。另外,还将为加赞太普纺织厂提供全套设备,并修建可灌溉土地几万公顷的阿呼里安河水坝工程。 苏、土之间在战后初期,几乎没有贸易往来。到五十年代后半期,两国贸易有了缓慢的发展,而真正建立了较大规模的贸易关系,那还是六十年代后半期的事。见表44。六 十年代后半期以来,特别是1967年苏联向土耳其开始提供“经援”之后,苏、土贸易迅速发展。1965一1971年,贸易额从3,200万卢布扩大到10,200万卢布,增加了两倍多。尽管如此,至今苏联在土耳其的进出口贸易中仍远不如美国和西德等西方国家地位重要。见表45。 ①德新社1972年4月11日安卡拉电讯。 ·113: ==========第123页========== 表44苏联、土耳其贸易额 (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 项 1946195019551960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 目 总 額 0.411.312.132.041.650.454.779.083.3102.0 苏联进口 0.44.64.717.016.925.127.026.927.133.6 苏联出 6.77.415.024.725.327.762.166.2 68,4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K对外贸易》附刊k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8,1970、1971年)。 表45土耳其进出口贸易中的主要国别分布(%) 年份 项目 1966年 1967 1968 1969 1970 进口总额(百万美元) 724.5 690.8 770.4 754.1 903.9 苏 联① 3.8 4.0 4.0 7.7 6.9 西 德 15.6 19.5 20.5 18.5 18.1 美 国 16.1 17.9 17.7 16.9 19.0 出口总额(百万美元) 490.7 522.3 496.3 537.0 578.0 苏 联① 3.8 6.3 6.0 5.6 5.2 西 德 15.5 16.1 17.4 20.9 20.3 美 国 16.5 17.7 14.6 11.1 9.7 ①根据前表计算。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6一1970年贸易指南》第165-一 166页。 苏、土贸易在1969年以前基本平衡。以后由于苏修在土耳其一些“援建”工程相继动工,苏联的大批机器设备和某些材料源源输往土耳其;与此同时,由于土耳其对苏联出口的商品儿乎都是农副产品,出口能力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造成了苏、土贸易中土耳其的大量入超,使土耳其增加了一个新的 ·114 ==========第124页========== E 大债主。土耳其为了清偿债务,除了继续向苏联大量供应坚果、水果、棉花、葡萄干、烟草、活牲畜、羊毛、皮革、纺织品、鞋袜等“传统商品”之外,从1971年开始已向苏修出口铝土,这是苏修“援建”塞迪塞布尔炼铝厂的初步“成果”。 米 米 米 米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打着“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美、以侵略”和所谓“睦邻政策”的幌子,十几年来大肆向中东扩张,给中东各国人民的主权和独立带来新的威胁,激起他们越来越大的愤怒和反抗。 阿拉伯人民在1967年阿以“六·五战争”的前前后后,充分看清了苏修假支持真出卖的叛徒嘴脸。当时在阿拉伯世界许多地方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中,提出了“打倒苏修”这一新的战斗口号,阿拉伯世界的公众舆论纷纷揭露和谴责苏修的叛卖行径,表现了阿拉伯人民对新沙皇的仇恨和警觉。苏修和美帝在中东又争夺又勾结所造成的不战不和状态,给阿拉伯人民的解放斗争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民采取了摆脱苏修控制的果敢行动,埃及、阿拉伯也门等阿拉伯国家于1972年夏驱逐了成千上万名苏修“军事顾问”,得到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反对苏修控制斗争所取得的这一新胜利,使每一个阿拉伯爱国者无不感到鼓舞。 阿拉伯舆论一直不断揭露苏修在向以色列移民,限制对阿拉伯供应武器,对巴勒斯坦突击队不予支持等重大问题上对阿拉伯人民的叛卖和敌视。阿拉伯人民在反对美、以侵略,争取收复失地和保卫民族权利的长期斗争中越来越体会到,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友谊是假,控制是真,支持是假,出卖是真。苏修对阿拉伯世界的扩张,到头来仍将逃脱不了帝国主 ・115・ ==========第125页========== 义对外侵略的必然结局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伊朗、土耳其人民有着与老沙皇的扩张野心进行长期斗争的历史经验。尽管苏修新沙皇变换手法,在近十年来大搞所谓“睦邻政策”,可是伊、土人民仍然看到,“睦邻政策”不过是掠夺他们的资源,为苏修自己取得战略利益的手法而已。伊、土人民近年来都越来越注意到苏修从南北两方面夹攻他们的危险,正在不断加强本国的防御力量,对苏修的侵略和颠覆活动保持高度的警惕。 苏修对外的扩张 号 ·1161 ==========第126页========== 第三章苏修对非洲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在非洲的战略意图和手法 位于东半球西南部的非洲大陆,不仅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几个世纪以来,这块大陆一直遭受英、法、比、葡、德、西、意等老殖民主义者的残酷压迫和掠夺,非洲各国先后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保护国、“海外省”和“托管地”。后来,美帝国主义的势力也渗入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帝国主义为了力图保持住它们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加紧进行掠夺和镇压。苏修见有机可乘,就千方百计插足非洲大陆,以实现其社会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并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它打着“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帮助发展民族经济”等骗人的幌子,疯狂地向这些国家渗透扩张,谋求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利益,甚至还进行了颠覆非洲民族主义政府和镇压非洲人民革命斗争的罪恶活动。 总的来说,苏修在非洲的渗透扩张活动有以下三个反革命战略意图:乘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之时,妄图取代西方帝国主义的地位;攫取战略要地;掠夺非洲的丰富资源。 一、以“经援”、“军援”和对外贸易为手段,向非洲渗透 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苏修叛徒集团为了适应其反革命全 ・117・ ==========第127页========== 球战略的需要,于1958年开始研究对非洲渗透的方针和策略。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苏修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西非的儿内亚、马里、加纳,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东北非的苏丹作为向非洲渗透和扩张的目标。在做法上,当时苏修主要是利用非洲新独立国家要求摆脱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以及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以“经援”为幌子,通过双边条约或经济技术协定的方式,向各国进行渗透和扩张。1959一1964年,苏修向非洲提供了7.35美元的“经援”。它于1959年向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提供一大笔贷款;还先后向西非的几内亚、马里、加纳三国提供“经援”,截至1962年止,苏修向这三国提供的“经援”为2.14亿美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之后,苏修以帮助发展民族经济为名,积极向阿尔及利亚进行经济渗透,仅1963一1964年就向它提供了2.30亿美元的“经援”,占同期苏修对非洲国家“经援”总额的74.7%,使阿尔及利亚成为苏修向非洲提供“经援”的重点国家。见表46。赫鲁晓夫下台后,苏修向非洲渗透的手法有所改变,即“经援”明显地减少,而“军援”则大大增加。1964年,苏修对非洲的“经援”高达2.08亿美元,而1965年,即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年就下降到0.36亿美元。到1970年前,它向非洲国家提供“经援”就简直微乎其微了。美国《纽约时报》在谈到这一现象时说,“六十年代高峰之后,苏联经援有所减少,原因是(国外)大型工程项目并未使苏联在政治上得到好处”;它还援引美国国务院的一份调查报告说,“苏联削减经援的原因之 一是国内经济有困难”。①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苏修对外提供“军援”的步伐显著加快。《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一书分析苏修“军援”增加的现 ①〔美)纽约时报》1971年11月13日。 118・ ==========第128页========== 表48苏联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包括贷款和赠与) (单位:百万美元) 国 家 总计1959 1960 1961 1963 1963 1961 196519661967 阿时尔及利亚 932 100 130 2 摩洛哥 44 突尼斯 34 34 喀麦隆 8 8 刚果人民共和国 9 埃塞俄比亚 102 102 加纳 89 4042 几内亚 73 35 22 13 3 肯尼亚 44 44 马里 55 4 11 毛里塔尼亚 3 塞内加尔 7 7 塞拉勒贫内 28 28 索马里 66 52 3 2 苏丹 92 22 坦桑尼亚 20 20 乌干达 J6 16 赞比亚 合计 858 181 62 150 34 100 208 86 78 资料来源:〔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湲助净成本》1971年版 第109页。 象时指出,“这一政策的起因在于苏联想扩大影响,增加威望,并在发展中国家地区内向西方的霸权提出挑战”。①苏联对非洲的武器出口,1960一1964年为6,920万美元,1965-1969年为15,760万美元。1965一1969年运往非洲的军火武器比1960一1964年增长了127%.②苏修给非洲国家的“军援”中, ①②〔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第190一 191页, 119・ ==========第129页========== 以阿尔及利亚为最多,占50%左右。位于亚丁湾和印度洋的索马里,自从1963年苏联和索马里签订了“军援”协定之后,这个国家的军火也主要来自苏联。苏修近年来还利用种种机会向尼日利亚、苏丹、摩洛哥甚至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搞“军援”活动,谋求军事上的利益。截至1970年止,同苏修签订“军援”协定的非洲国家已有加纳、苏丹、几内亚、摩洛哥、马里、阿尔及利亚、扎伊尔、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千达、索马里、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十三个国家。至于“军援”的总额,据美国国务院的情报研究报告说,1955一1971年苏修向非洲国家一共提供了7亿美元①,约占苏修对外“军援”总额的8.8%。 同时,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还利用对外贸易作为对非洲渗透、扩张和掠夺的手段。1955一1971年苏修同非洲国家的贸易额总计为30.176亿美元,1971年比1955年增长了近24倍。1967年以前,加纳在苏修同非洲国家贸易额中占首位,其次是阿尔及利亚。目前苏修在非洲的最大贸易对象是阿尔及利亚,1971年苏阿贸易额为1.34亿美元,占苏修对非洲贸易额的28.6%。苏丹和尼日利亚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见表47。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在非洲40个独立国家中,苏修已同34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与其中24个国家订有最惠国协定。② ①〔美)《纽约时报》1972年11月19日。 ②〔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69年8月12日,订有最惠国协定的24国是阿尔及利亚、苏丹、马里、几内亚、摩洛哥、突尼斯、刚果人民共和国、加纳、达荷美、喀麦隆、尼日利亚、肯尼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坦桑尼亚、乌干达、多哥、埃塞俄比亚、塞拉勒窝内、乍得、上沃尔特、马尔加什等国。 ·120· ==========第130页========== 表47苏联同非洲国家贸易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55195619571958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非洲 18.915.233.518.085.1208.6120.0119.2161.8f147.7199.8175.8209.5248.5345.9436.6468.5 阿尔及利亚 0.91.83.82.21.4 2.3 1.5 0.9 5.8 19.5 19.2 24,7 47.8 59.6118.0130.0134.0 喀麦隆 0.16.5 8.5 0.3 0.1 0.2 0.5 1.6 6.4 12.9 8.3 5.6 刚果人民共和国 2.7 1.7 .3 2 1.6 0.9 1.7 5.3 达荷美 0.4 0.4 0.3 0.4 0.4 0.8 2.1 埃塞俄比亚 0.33.01.61.3 1,4 1.6 2.1 3.1 5.7 10.3 9 8. 6.0 4.2 6.4 2.3 4.6 加纳 11.68.218.92.78.227.1 22.3 26.6 38.2 40.3 65.2 38.2 33.0 29.6 24.5 54.7 21.6 几内亚 1.7 8.0 31.4 22.6 16.4 11.4 13.2 14.410.1 17.0 12.1 15.639.8 学 2.52.02.4 7.6 5.4 0.9 5. 0. 0.5 5.7 2.1 13.6 0.1 0.1 1.72 0.7 1.0 1.7 1.9 3.7 利比亚 0.6 1.5 2.0 2.1 3.3 3.5 5.4 4.1 3.2 个 8 10.7 14.2 9.8 座路 12 12.916.2 16.9 12.3 2 10. 11.3 112 7.0 7.0소。5 3.72.46.12.83.0 9.8 11.7 19.9 14.6 19.4 20.2 40.3 37 54.5 55.151.8 尼日利亚 0.20.37.47.0 0.1 0.9 1.2 5.9 9.0 5.4 19.9 33 41,6 84.3 62.4 “罗得西亚” 28.626.4 13.2 13.6 塞内加尔 0.4 0.3 0.6 1.0 1.0 0.5 0.3 1.3 塞拉勒窝内 0.10.71.0 1.1 0.9 21 1.8 1.2 7.0 8 7.0 8.7 .8 3.7 2.1 3.5 880 丹 0.20.43.60.38.911.2 19.8 21.0 30.7 11.4 196 14.7 13.0 28.1 29.4 85.1 73. 坦桑尼亚 0.4 0.9 1.1 88.1 2.8 1.4 2.0 3.2 1.9 24 多哥 0.1 0.6 0.2 1.4 0.7 0.9 0.8 1.9 4.4 6.8 突尼斯 0.10.41.21.7 4.8 5.1 4.2 6.9 6.3 9.9 12.5 104 8.7 7.6 6.3 10.9 乌于达 6.9 4.9 4.1 0.1 0.4 1.6 1.9 2.9 4.3 4.3 赞比亚 15.6 4.3 7.1 0.5 资料米源:1955-1963年各年数字引自〔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14-116页(1958, 1960一1968年各年非洲的总数和下列各国数字相加的总数不符,这里仍照原著数字列入,不作更改);1969、1970,1971年各年数字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0、1971年)的数字以1卢布=1.1美元换算而来, ==========第131页========== 和在其他地区一样,苏修对非洲国家也实行赤裸裸的不等价交换,对非洲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近年来这种不等价交换已变得越来越严重。例如,1966年,苏丹用2吨皮棉换回苏修的1台拖拉机,而到1970年就需2吨半皮棉才能换回1台。又如,1969年,尼日利亚用2吨多可可豆换回苏修1辆载重汽车,只过了两年,到1971年竟需用6吨多才能换回1辆。苏修对非洲人民掠夺之残酷,于此可见一斑。 二、苏修加紧在非洲同美帝争夺势力范围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非洲渗透和扩张,虽然比西方帝国主义晚,但在某些地区,苏修已经接近甚至大大超过了它们。截至1968年止苏修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的“经援”已超过美国20%,对马里的“经援”相当于美国的3倍,对刚果人民共和国的“经援”等于美国的4.5倍,对儿内亚、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等国的“经援”,则与美国不相上下。见表48。 表48苏联和美国对非洲若干国家“经援”的比较 ◆ (截至1968年止) (单位:百万美元) 受 援 国 苏 联 美 国 阿尔及利亚 232 192 刚果人民共和国 0 几 内 亚 73 74 马 里 55 19 毛里塔尼亚 9 3 索 马 里 66 73 资料来源:〔美)罗伯特·沃尔特斯:对苏联和美国的援助的分析比较》 1970年伦敦版第83一84页。 苏修在向非洲输出重武器方面,其数量也已接近或超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 ・122・ ==========第132页========== 估计,1965一1969年苏修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重武器输出,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和法国。见表49。 表491955一1969年苏、美、英、法四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 国家输送重武器的对比① (单位:百万美元) 1955-1959 1960-1964 1965-1969 国 别 每年平均 % 每东平均 % 每年平均 % 苏 联 15.6 8 21.1 美 国 10.0 7 21.9 5 13.1 英 国 8 80.0 7 21.9 6 16.8 法 国 4 12.5 6 15.8 其他国家 10.0 9 28.1 13 34.2 合 计 10 100.0 32 100.0 38 100.0 ①按1968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 1971年版第608页。 就对非洲的贸易数量而言,苏修还比不上美、英、法,但其增长速度较快。以1968年同1955年相比,在对非洲的进出口总额中,美、英均有下降趋势,而苏修却有上升趋势,如出口比重中,美国从10.8%下降到7.2%,英国从23.1%下降到 16.9%,而苏修却从0.9%上升到2.3%。见表50。 表50非洲进出口总额中苏、美、英三国所占比重(%)进口或 苏 联 美 国 英 国 年 份 出口总额进口出日 进口 出口 进 口 出口 1955 100 0.2 0.9 9.9 10.8 21,9 23.1 1960 100 1.3 2.3 9.8 9.3 17.5 19.6 1965 100 3.1 2.4 11.4 8.2 16.3 18.9 1968 100 2.9 2.3 10.9 7.2 13.4 16.9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年鉴》1967年第393一401页、1969年第380页。 ·123· ==========第133页========== 第二节苏修对北非国家的渗透和扩张 北非是苏修在非洲渗透和扩张的重点,而阿尔及利亚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又是北非四个国家中苏修最注视的国家。截至1968年底止,苏修给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国的“经援”,要占到苏修对非洲全部“经援”的361%,其中阿尔及利亚一国占了27%。至于“军援”,到1971年底止,阿尔及利亚就占了苏修对非洲全部“军援”的一半左右。苏联同北非贸易的增长速度比同整个非洲的贸易增长速度要快得多。1971年与1960年相比,苏联同非洲的贸易额约增加1倍多一点,而同北非则增加15倍多,同阿尔及利亚的贸易额竟猛增57倍以上。从1967年起,阿尔及利亚就成为非洲同苏联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北非国家中迄今未接受苏修“经援”和“军援”的,只有利比亚一个国家,但苏联和利比亚两国间也有贸易关系。 一、通过“经援”和对外贸易,控制受援国经济 苏修对北非的渗透是打着所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发展民族独立国家民族经济成分”的旗号进行的。它同美帝国主义所用的手法一样,以“援助”开道,逐步渗透,但比美帝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苏修从未真正支持过北非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相反还大泼冷水,早就暴露出它假支持、真出卖的修正主义面目。如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拿起武器进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时,苏修急忙通过法修指使阿尔及利亚的修正主义分子公开反对武装斗争,胡说阿尔及 ・124・ ==========第134页========== 利亚的独立要依靠法修在法国议会里的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武装斗争赢得胜利,宣告独立之后,苏修才提出要给阿尔及利亚“援助”。这充分说明了苏修的所谓“援助”根本不是真诚的支持,而只是为了在北非渗透扩张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根据美国国务院发表的苏联对外援助情况报告,截至1968年止,苏修对北非的“经援”为3.1亿美元,其中阿尔及利亚为2.32亿美元,摩洛哥0.44亿美元,突尼斯0.34亿美元。①苏修给阿尔及利亚有两大笔贷款:一是根据两国于1963年12月27日签订的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提供的,为数1亿美元;另一笔是1964年4月提供的,约1.3亿美元,主要用于建造年产钢30万吨的阿纳巴钢铁厂。这是苏修对非洲各国“经援”中最大的两笔贷款。苏联对外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塞尔盖耶夫吹嘘,苏联在阿尔及利亚的“援助”项目共80个,其中19个已投入生产,除阿纳巴钢铁厂这个最大项目外,还有一个石油与天然气研究所,一所石油技术学校,一所纺织学校,两个工农业训练中心等。②1966年苏联给予摩洛哥两笔贷款,共4,400万美元,其中一笔用在摩洛哥南部的波伊斯·麦迪那建设一个炼锌厂,另在拉巴特搞了一个“文化中心”,“供200名大学生学俄语”。对于突尼斯,苏修在1961年贷款3,400万美元,用来建造几个农业灌溉站和在突尼斯大学设立一个国家理工研究所。苏联对北非国家的“经援”项目的分布情况见表51。 苏修的“经援”推动了它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阿尔及利亚自1963年接受苏修“经援”后,1964年苏阿贸易额即从上年 ①〔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第109页。 ②〔苏)国际生活》1971年5月号。 ·125· ==========第135页========== 表51苏联对北非“经援”主要项目分布情况 钢铁 金属 水电 食品 机械 站 石油 建筑 工业农业 运输整 阿尔及利亚 △ D △ △ 摩洛哥 △ △ 突尼斯 资料来源:《青年非洲年鉴(1972年)》第92页。 的580万美元激增到1,950万美元,增加了2.4倍。同样,摩洛哥在1966年得到苏修的“经援”后,1967年苏联和摩洛哥贸易额也立即从上年的2,020万美元上升到4,030万美元,增加了将近1倍。 苏修的“经援”使它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双重的好处。一方面,苏修把“经援”作为推销其价高质劣商品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苏修又规定受“援”国以其“传统产品”或在苏联“援助”下建成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通过贸易方式归还,这也是苏修掠夺这些国家资源的手法。这可以从苏修同北非贸易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特别是1967年以来更为明显。在苏修同北非的贸易中,出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而进口绝大部分是葡萄酒、橙子、橄榄油等产品。1971年,葡萄酒占阿尔及利亚对苏出口总值的74%,橙子占摩洛哥对苏出口总值的89%,橄榄油占突尼斯对苏出口总值的73%。同年,苏修进口的葡萄酒有65.3%来自阿尔及利亚,进口的橙子有46.5%来自摩洛哥。见表52。苏修通过“经援”推动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其结果是大量夺取这些国家的传统产品,把它们变为保加利亚式的“果园”。 苏修在贸易方面对待阿尔及利亚比对待保加利亚还要苛刻,贵卖贱买极为严重。根据苏联公布的对外贸易统计,1970 ・126・ ==========第136页========== 表521987一1971年苏联进口葡萄酒和橙子的情况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葡萄酒 苏进口总额(千吨) 179.8271.6683.7719.3771.8 从阿尔及利亚进口(千吨) 28.398.4496.8497.2504.1 阿尔及利亚的比重(%) 15.736.2 72.669.165.3 橙公 苏进口总额(千吨) 184.5193.4233.2250.3254.8 从摩洛哥进口(于吨) 114.2101.7102.6122.3118.7 摩洛哥的比重(%) 61.852.643.948.846.5 从阿尔及利亚进口(千吨) 19.320.517.3 14.2 9.6 阿尔及利亚的比重(%) 10.5 10.6 7.4 5.7 3.8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的比重合计(%) 72.3 63.2 51.3 54.5 50.3 资料来源: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 1969、1970、1971年)有关数字计算。 年苏从保加利亚进口葡萄酒13.89万吨,价值7,748.2万卢布,每吨557.8卢布,而从阿尔及利亚进口49.72万吨,价值4,313.1万卢布,每吨只有86.7卢布。阿尔及利亚葡萄酒每吨价格竟不到保加利亚的六分之一。同年,苏联向阿尔及利亚出口的钢材,每吨价格却要比向法国出口的高10%,掘土机每台竟高达1倍以上。①法国《世界报》也说,阿尔及利亚向苏联出售葡萄酒的价格,只及不久前卖给法国的一半。②1972年2月苏阿贸易谈判时,苏修还抱怨阿尔及利亚出口的葡萄酒数量太少,而阿尔及利亚却不满苏方的价格。后来阿尔及利亚不得不同意在1972年增加葡萄酒的出口,因为阿尔及利亚目前能大量出口来偿还苏修“贷款”的,还只有这一种 ①根据〔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0年)有关数字计算, ②〔法)世界报》1972年4月15日。 ·127. ==========第137页========== 传统产品。1972年3月,苏修和摩谘哥关于1,000吨橙子的交易谈判不成,是因为苏方开价太低。 苏修还通过“经援”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接受了大批苏联“顾问”、“专家”、“技术人员”,这些人借“勘查”为名,走遍这两个国家,刺探矿藏资源等经济情报。 二、提供“军援”,图谋争夺中东和西地中海 苏修给予北非的“军援”集中在阿尔及利亚,截至1971年止,阿尔及利亚接受苏修“军援”共3.5亿美元,占苏修给非洲“军援”总额的-一半;摩洛哥则于1961-1962年接受了大约4,000万美元左右的苏修“军援”。如果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得到法国的“经援”仍大大超过苏联,那末,在武器供应方面,阿尔及利亚依赖苏联却甚于法国。1969年以前,苏联是阿尔及利亚取得武器的主要来源。直到1969年夏,阿尔及利亚问法国订购了28架喷气战斗机,才打破了苏修垄断对阿军火买卖的局面。①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以前,苏修曾运去少量武器并训练了50名阿尔及利亚军事干部,但都不是苏修自己出面的。如武器是捷克的,训练任务由东欧其他国家分担,装运船只是租用埃及的,这是赫鲁晓夫为在北非搞军事渗透而下的微量赌注。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特别是1963年10月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因殖民统治所造成的边界纠纷而发生武装冲突之后,苏修立即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一个军事贸易协定,一 下子运去了100辆T34型坦克,18架飞机和数百辆卡车以 及高射炮等武器,“军援”数额激增。十分明显;赫鲁晓夫把两个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争端、冲突当作是苏修对外扩张的 ①〔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70年2月9日。 ・128・ ==========第138页========== 可乘之机。不过,赫鲁晓夫时期对阿尔及利亚的“军援”数量还不很大。 对阿尔及利亚“军援”集中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的1965一1967年这三年中。仅这三年,苏修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的“军援”就达1.16亿美元。①1965年,苏修问阿尔及利亚运去了12架伊尔28型轰炸机和4架米格21型喷气战斗机。阿尔及利亚是坚决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阿拉伯国家,对埃及人民的斗争作了很多支持。当时,由于阿尔及利亚对苏修在中东问题上的假支持真出卖的欺骗伎俩尚未识破,勃列日涅夫便乘机在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幌子下,向阿尔及利亚提供大量“军援”。随即派遣了1,800名左右的“军事顾问”到阿尔及利亚,据说有43名军官驻在阿尔及利亚的重要军港米尔斯-克比尔;并在阿尔及利亚 一些重要地区修建了供苏使用的机场,一些苏修的空军部队也随之进驻到了阿尔及利亚。苏修还利用这些机场作为它插手其他非洲国家的基地。在1967年尼日利亚发生内战时,修筑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塔曼腊塞特机场就成为苏修大规模介入尼日利亚内战的一个重要的军火中转站。 1967年6月以色列入侵埃及的“六·五战争”是苏修假支持真出卖的面目的一场大暴露,阿尔及利亚政府不满苏修的欺骗行径,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布迈丁公开表示埃及不能过份依赖苏联。为此苏修便以削减或不再提供“军援”来对阿尔及利亚进行威胁。因此,1967年之后,苏修对阿尔及利亚的“军援”曾停了一个时期。1969年,苏修派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访问阿尔及利亚,重新谈判“军援”问题。这是苏修在威胁 ①〔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第三世界的军火贸易》1971年第586页。 129・ ==========第139页========== 失败,又不愿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的局面下,不得已而变换策略的一种做法。这次谈判后,苏修不仅没有削减对阿尔及利亚的“军援”,相反,有了大幅度增加,提供了100多架米格型战斗机,大批坦克和能装备40个步兵营和15个炮兵团的武器。①1969年后,苏修给予阿尔及利亚大量“军援”的直接目的是要换取阿尔及利亚支持它的中东政策,以及使用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军港。1971年10月,苏修头目柯西金访问阿尔及利亚时便向布迈丁提出这两项要求,但没有成功。不过,在经济上,自从1969年大大增加“军援”之后,苏联和阿尔及利亚的贸易又出现了一次类似1964年的激增,1969年两国贸易额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左右。 利比亚有巨额石油收入,毋需象阿尔及利亚那样要用赊款的办法向苏联购买军火,但苏修还是利用卡扎菲对埃及的支持,同利比亚做军火买卖。1970年,苏向利比亚出售一批重型坦克和大炮,据说,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随即召见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说美“对此十分关心”。②1972年苏利签订武器销售协定,规定利比亚可以从苏联取得包括米格23型在内的战斗机、地对地导弹,并允许由利比亚转给埃及使用。苏修这种做法完全是从大国利已主义出发的。美国《纽约时报》说,这是因为“利此亚付的都是现款,而埃及却办不到”。③同时,苏修企图通过这笔军火交易,向利比亚要求使用海军基地,为苏在地中海的舰队找到有利的战略港口设施。 目前,苏修对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已超过美国,而对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亚的“援助”还落在美国后面。见表53。 ①法新社1969年8月7日电讯。 ②法新社1970年7月23日电讯。 ③〔美)纽约时报》1972年3月26日。 ・130・ ==========第140页========== 表58苏、美对北非的“援助” (截至1968年止) (单位:百万美元) “援助”总额 “经 援” 《军 援” 苏 美 苏 美① 苏② 美 北非总额 600 1,695 310 1,613 290 82 阿尔及利亚 482 192 232 192 250 利·比 亚 205 205 ③ 摩 洛 哥 84 707 44 652 40 65 突 尼 斯 34 591 34 564 27 ①美经援”不包括“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②此栏包括东欧国家对非洲的军援”。 ③美对利比亚的“援助”没有分军援”和“经援” 资料来源:〔美)罗伯特·沃尔特斯:《苏联和美国的援助的分析比较》1970年 伦敦版第83一84页。 〔美)美国统计摘要》1971年第760页。 第三节苏修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渗透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面积占整个非洲大陆的四分之 三,人口占非洲总人口的83%,目前已取得民族独立的有36个国家,正在开展爱国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有5个国家。苏修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旗号下,不断向这个地区渗透扩张。在非洲东北部,它把魔爪伸向苏丹;在东部,它把魔爪伸向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国;在西部,它的魔爪伸进儿内亚、加纳、马里、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人民共和国、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塞拉勒窝内等国;在中部,它的魔爪伸向扎伊尔、赞比亚。苏修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这些国家里搞渗透、干涉、颠覆、掠 131 ==========第141页========== 夺等行径虽曾不断遭到挫败,但是它决不甘心自已的失败,始终没有放弃称霸于非洲这一广阔地区的野心。 一、对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渗透 号称“非洲之角”的索马里,东颜印度洋,北临亚丁湾,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苏修向索马里进行渗透,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1960年7月,索马里取得了独立。第二年苏修就与它签订了经济协定,同意给索马里一笔长期贷款5,200万美元。截至1968年,苏修对索马里的“经援”总额达6,600万美元,接近于美国(同期美国对索马里“经援”总额为7,300万美元),少于意大利(意大利对索马里“经援”总额是1.09亿美元)。据报道,苏修“援建”的项目有:拉斯科雷鱼品加工厂、基斯马尤肉类加工厂、水电站、海港、农场、医院、学校及印刷厂等。苏修利用索马里海岸线长达3,000公里,渔类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于1971年同索马里就“发展”渔业及其他经济达成协议,并于次年派出了一批“专家”到索马里的印度洋沿岸进行“调查”,准备一方面进一步掠夺索马里的渔业资源,另 一方面扩大它在印度洋的势力范围。苏修对索马里市场也煞费心机地挤进去,它在索马里开设了贸易代办处,竭力扩大自己在索马里的贸易地盘。在索马里的对外贸易中,苏联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61年时为第十位,1966年上升到第四位,1967年则跃居为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苏修为了便于控制亚丁湾及印度洋,在对索马里进行经济渗透的同时,又对这个战略要地大肆进行军事渗透。1963年10月,苏联同索马里签订了第一一个“军援”贷款协定,苏联向索马里提供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军火。到目前为止,苏修向索马里提供的“军援”已达6,400万美元。苏修从1963 132・ ==========第142页========== 年起垄断了对索马里的军火供应,索马里军队的装备全部由苏联提供,苏制飞机、坦克源源运进索马里。仅以飞机来说,1967年一年,苏就向索提供了150架米格型战斗机。此外,苏修还提供了足以装备索马里一个装甲旅的坦克。跟随武器装备一起来的苏联“教官”“顾问”、“专家”,据说已有约600人,他们分布在索马里军队的各兵种军种,力图控制索马里的军队。 苏修早已觊觎索马里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岸港口。自1965年开始,苏修就在“援助”的名义下修建着濒临亚丁湾的帕培拉港。苏修“援建”帕培拉港的目的就是为它的海军舰只、渔船和海洋学研究船在印度洋可以有一个新的补给和维修基地,同时加强对红海和亚丁湾通道的控制。苏修对索马里的扩张野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识破。索马里的邻国肯尼亚副总统穆隆比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危险是俄国人将在非洲之角呆下去,因而将控制亚丁湾。”① 为了进一步控制亚丁湾,苏修与美帝激烈争夺索马里的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原是非洲大陆接受“美援”最多的国家。美帝为了控制亚丁湾这个重要战略地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渗入埃塞俄比亚。1953一1970年,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的“军援”总额达1.59亿美元,占美国给整个非洲“军援”的一半;各种“援助”约计6亿美元。它在埃塞俄比亚设有巨型的电讯转播和卫星追踪基地,驻有美军(包括家属)3,200人。五十年代末,苏修为了削弱美帝在埃塞俄比亚的势力,迎合埃塞俄比亚奉行不结盟政策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在1959年7月同它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答应向埃塞俄比亚提供1.02亿美元的“经援”。到1970年底,在埃塞俄比亚接受的外国经济援助中,苏修占的比重为22%, ①美联社1966年9月16日伦敦电讯。 133・ ==========第143页========== 己几乎赶上了美国。苏联同埃塞俄比亚的贸易发展得也很快。1956年,苏联同埃塞俄比亚的贸易总额为30万美元,1969年增加到640万美元。苏修还采取了合伙投资开办贸易公司、贷款销售商品等方式,以便进一步控制埃塞俄比亚的市场。如1967年,苏联和埃塞俄比亚成立了“埃夫索”贸易公司,苏联的国际机械进出口公司占这家贸易公司全部股份的51%。这家公司在亚的斯亚贝巴设立了贸易和工业中心,以为期三年的信贷向当地农民推销苏制拖拉机,进一步在市场上排挤美帝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 二、对苏丹和毛里求斯的渗透 东北非的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修对这个国家 十分重视,特别注意从军事上着眼,1959年就对苏丹提供第 一笔“军援”。继后在1961年又提供了一笔2,200万美元的“经援”。苏修同苏丹的贸易总额,1955一1970年为1.66亿美元,在苏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贸易中居第一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修加紧军事扩张。特别在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苏丹和英国暂时中断外交关系,苏修乘机加紧对苏丹进行军事渗透,“军援”总数截至1971年上半年已达9,600万美元,约占苏修对非洲“军援”总额的七分之一。为了进一步控制苏丹,苏修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派遣所谓军事“专家”“顾问”打进苏丹武装部队,其人数约1,000人,使苏丹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驻有苏修军事人员比较多的国家;二、控制苏丹的军事装备和重要零件的供应。据合众国际社1971年8月9日报道,苏丹的军事装备和重要零件几乎有75%由苏供应。苏修用种种手段向苏丹施加压力,取得了在苏丹港以西12公里处建立一个火箭基地的权利。苏联134・ ==========第144页========== 空军人员还在“气象学家”的伪装下从事间谍活动。 苏修被它在苏丹渗透扩张的某些进展冲昏了头脑,于1971年7月竟跳了出来公然操纵苏丹共产党(修)策划了一次摧翻尼迈里政府的政变阴谋,暴露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政变败露后,苏丹政府严厉制裁苏丹共(修)的政变分子,苏修就急急忙忙大力开动宣传机器,对尼迈里政府施加种种压力,但是遭到苏丹人民的坚决回击。苏丹《天天报》发表社论,把矛头直指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社论说,“我们坚决申明,要让苏联领导人知道,我们已为自己的民族独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要坚持民族独立,要象保护自己眼珠一样保卫民族独立。”尼迈里总统断然采取措施驱逐了直接参预政治阴谋的苏联外交人员,并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公开羯露“苏联想控制”苏丹。 苏修的野心越来越大,手越伸越长,近几年来,苏修的军事触角伸向毛里求斯这一岛国,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毛里求斯距马达加斯加以东800公里,距非洲东海岸2,252公里,是南印度洋中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岛国。苏伊士运河关闭以后,毛里求斯成了中东、亚洲、欧洲航线的中继点。为了扩张霸权,苏修千方百计向毛里求斯进行渗透。1969年以来,苏修不断和毛里求斯拉关系。1969年,苏修派出第一支舰队访问毛里求斯的路易港;苏联渔业部副部长斯图捷斯基访问毛里求斯,两国签订了一项渔业协定。1970年7月,斯图捷斯基再次访问毛里求斯,签订新的渔业协定。1971年2月,苏邀清毛里求斯农业兼自然资源部长萨特卡姆·布莱尔访问苏联。据英国1971年7月底宣布,过去一年中,有109艘苏联船舰访问了路易港。 苏修的“亲善”外交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渔业协定, ・135・ ==========第145页========== 苏联船只可以在路易港自由进出,苏联民用航空公司的飞机和苏修的渔轮得到了在毛里求斯修理和添加燃料的权利。此外,苏修还借帮助开发渔业为名,在路易港进行电子侦察活动,为其海军作测量工作,企图利用毛里求斯作为苏修舰队的一个永久性的基地。苏修在毛里求斯的扩张直接与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因为英国在该地也驻有海军。英国密切注视苏修的这一扩张动态,英国外交部一位发言人忐忑不安地说:“…俄国在毛里求斯的出现对该地区的整个防御都是意义深远的,我们将继续研究俄国在毛里求斯出现的意义。”① 三、对马里、几内亚、加纳和尼日利亚的渗透 西非的马里一直是苏修进行渗透的对象。1960年9月马里正式宣布独立,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后,苏修就在1961年3月同马里订立经济协定,妄图以“经援”为诱饵,达到琼夺控制的目的。1959一1968年苏联给马里的“经援”总额达到5,500万美元,超过了美国(美国同期给马里“经援”总计1,900万美元)。“援建”项目有水泥厂、铁路、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及农业等。贸易方面,苏联和马里两国在1961年3月订立贸易协定,建立了清算帐户,苏联还向马里承诺了一笔1,100万美元的不定期贷款。苏修对马里贸易连年出超,1961一1971年,苏联向马里出口总额为8,350万卢布,进口总额为2,540万卢布,顺差合计为5,810万片布,合6,391万美元。在1968年马里进口贸易中,法国(前为马里的宗主国)占31%,是第一位,苏联占19%,居第二位。马里主要向苏联出口农牧业产品,从苏联进口工业品,也就是以低廉的农牧业产品换取高价的工业品,造成了对苏贸易连年逆差,马里人民的血汗也就大 ①法新社1970年7月31日伦敦电讯, ・136・ ==========第146页========== 量被苏修榨去了。1968年11月,马里新政府成立后,苏修继续以“经援”为名加紧渗透,巩固它在马里的影响。1970一1971年的主要“援助”项目有勘探基达尔和凯斯地区的铀矿,开采卡吕纳和梅迪南迪金矿,“赠送”拖拉机和霍乱预防疫苗及药品,装备迪亚穆医院等。1972年,苏修又提供270万美元用于开采金矿,加紧掠夺马里的矿物资源。 苏联还派出大批“专家”到马里。苏联驻非“专家”1967年为3,800人,除了在阿尔及利亚和几内亚外,大部分就在马里。这些“专家”控制与干涉马里的经济发展,损害马里的独立主权。他们在“援建”马里迪亚穆水泥厂时,控制了该厂的备件仓库,工人需要的零件,仓库里经常没有,向苏订货又遭拒绝。马里要添置什么机器,竟然还需要征得苏联“专家”的同意。1961年开始,苏联“专家”“援助”马里勘探石油,花了七、 八年时间只钻了一口井,钻井时又不让马里人学技术,花掉了3,900万美元,换来的结果却甚少。这些“专家”独断专横,作威作福,只知道榨取马里人民的血汗。他们虚报开支,偷窃工厂仓库里的机器零件倒卖给私商,以供自己挥霍享乐。在迪亚穆水泥厂五年多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专家”消耗了大量建设资金,仅别墅一项就付出了39万美元。马里人员揭露说,苏联“专家”口口声声称自已是“共产党人”,“是来为马里人民服务的”,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关心人民的利益。他们认为,与苏修“专家”共事是“不幸的,悲惨的”,“净是浪费钱财”。 几内亚人民在1958年10月2日取得了民族独立后,苏修就企图把它变为向西非渗透的一个前进基地,首先宣布在外交上承认儿内亚。接着,除了提供所谓“无偿军援”和签订贸易协定外,还向儿内亚提供了第一笔价值3,500万美元的“经援”,截至1962年的四年中,共向儿内亚提供了7,000万 ·137· ==========第147页========== ◆ 美元的“经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于1965年7月邀请几内亚总统访苏。1969年11月23日,苏几在科纳克里签订了在几内亚的金迪亚建立开采铝土矿公司的协定,苏出资9,200万美元。但苏修本意并非出于“援助”,而是为了在掠夺儿内亚丰富的铝土方面与西方帝国主义竞争。苏修供认“援助”儿内亚建立开采铝土矿公司的目的在于“打破西方国家在儿内亚开采铝土的垄断权”,① 苏修一方面用“经援”拚命渗透,一方面又施展盗窃情报、颠覆现政权的惯伎。但是几内亚人民无情地揭露了苏修的阴谋活动。1962年,几内亚政府严正宜布苏驻儿内亚大使为“不受欢迎的人”。1969年10月初,苏驻几内亚大使因参与谋杀杜尔总统阴谋未逞,被勒令离境。在此以前,几内亚当局还逮辅了苏使馆的翻译。 西非的加纳是苏修早期渗透的目标,特别在1962年几内亚驱逐苏修大使之后,在苏修对西非扩张的政治棋盘上,加纳尤其显得重要。1963年初,米高扬访问加纳,赞扬加纳“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已取得极大进步”。同年还授予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以“列宁奖章”, 苏修对加纳是一方面极尽恭维的笑脸外交,一方面加紧进行各方面的渗透。1960-1962年苏修给予加纳8,900万美元的“经援”,“援建”项目有库马西炼金厂、农业、国营工业等。1965年起,加纳国内政局不稳,苏修为了保住这一阵地,不惜粗暴干涉加纳内政,进行直接的军事介入。苏修派遣了1,200名军事人员到加纳充当加纳政府高级官员的警卫,并借此机会送去了一船武器,包括24门轻型火炮,21门中口径步兵迫击炮,15门高射炮,20挺重机枪,6挺轻机枪,2,500 ①〔苏)国际事务》1971年6月第29页。 ·138 ==========第148页========== 支冲锋枪和大批弹药。1966年2月加纳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后,对苏修采取了强硬措施,赶走苏修“援建”人员,扣留苏联进行侦察活动的拖网渔船等。 然而,苏修贼心不死,为了能继续赖在加纳,先后“援助”加纳军政府2,500万美元,恢复政变后一度停建的库马西炼金广等“援助”项目,还同意加纳推迟偿还借款。不过加纳人民从苏修向地处热带的加纳推销雪橇这类的丑事中,看到了苏修的“援助”只不过是为了掠夺和剥削,政治上的“支持”不过是干涉内政和盗窃情报的幌子。事实证明也是如此。1971年5 月和T月,加纳先后驱逐了干涉加纳内政、进行间谍活动的苏 修领事和商务官员出境。 1966年加纳发生军事政变后,苏修曾千方百计在西非物色新的扩张基地,面尼日利亚的内战为苏修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机会。1967年5月,以尼日利亚东区军事长官奥朱古为首的伊博族军人集团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独立的“比夫拉共和国”。同年7月,以戈翁为首的联邦军政府向比夫拉发动军事送攻,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就此爆发。苏修一面高唱“和平利益”、“民族利益”,一面大量出钱出枪出顾问,直接参与了尼日利亚的内战。据1968年11月20日美联社报道,苏修除提供“军援”6,000万美元,供应大批伊柳辛轰炸机、米格战斗机、炮舰及枪支弹药外,还派去200多名“军事人员”。又据1968年8月19日法新社报道,苏修的军事人员分布很广,渗入到尼日利亚军队的营、连一级。联邦军的飞机驾驶员有些是苏联人,重武器(例如苏联的火箭炮)以及新式的106毫米的无后座力炮的掌握者是苏联人,萨拉丁式战车以及装有电子设备的装甲车的指挥者也是苏联人。在内战中,苏修牢牢掌握了军队的指挥大权,深入到军事要害部门。在这次内战中,苏修 ・139・ ==========第149页========== 利用“军援”打进尼日利亚,内战以后又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渗透。在军事上,苏联船只在尼日利亚港口享有停泊权;在贸易上,内战前,1966年苏尼贸易额约为540万美元,内战结束时,1970年贸易额增加5倍,上升到3,430万美元;在政治上,苏修利用受它控制的尼日利亚“社会主义工农党”培植亲苏势力,在尼日利亚首都设立一所“帕特里斯·卢蒙巴政治科学和工会运动学院”,专门用来为亲苏修的“社会主义工农党”培养干部。此外,苏修还大力招收尼日利亚留学生,1971年达1,060人,在其中物色苏修代理人。苏修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介入尼日利亚内政的恶劣行径引起戈翁政府的戒心,使之采取了限制亲苏政党和团体活动等措施。与内战时期相比,目前尼苏关系没有那么热火了。 米 米 十多年来,苏修披着“社会主义”外衣,在非洲干下了大量的罪恶勾当。但是假的终究是假的,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永远。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人民从活生生的事实教训中,已看清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援助”是假,掠夺是真,“支持”是假,控制是真。从1960一1972年4月止,已有几内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加纳、马里、扎伊尔、赞比亚、象牙海岸等九国先后揭露、谴责和抵制苏修干涉内政,盗窃情报或搞政治颠覆等的罪恶活动,把从事间谍勾当的苏修外交人员驱逐出境,给正在大做“斯拉夫帝国”迷梦的苏修叛徒集团一记记响亮的耳光。1969年,苏修提出拼凑“非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加强对非洲的控制,但这个建议得不到一个非洲国家的响应。近年来,非洲独立国家多次召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和一些地区性的国家领导人会议,反复强调要团结·致,实现经济解放,加强独立,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并坚决支持 ・140・ ==========第150页========== 未独立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非洲国家和人民以不同形式日益广泛地联合起来,进行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苏修的控制和干涉的斗争。在与新老殖民主义斗争中具有丰富经验和教训的非洲人民面前,苏修新沙皇向非洲张霸权的迷梦终将破灭。 ·141… ==========第151页========== 第四章苏修对南亚和东南亚 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染指南亚和东南亚的 反革命目的和手法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联结欧、非两洲至远东和太平洋的 ◆ 交通要道。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英、美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的日益衰落,苏修趁机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渗透,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大快了向这一地区侵略和扩张的步伐。 苏修在南亚和东南亚进行的侵略和扩张,是它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同美帝争霸世界的反革命战略的一个部分。苏修觊觎这一地区的反革命目的是:一、同美帝争夺中间地带,妄图取美帝地位而代之,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变成苏修的势力范围;二、妄图勾结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反动势力,挑动他们反对中国,建立反华包围圈,削弱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 三、勾结各国反动势力,扑灭这一地区革命人民武装斗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四、由于苏修国内经济日益困难,需要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把南亚和东南亚变成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以便掠夺资源,奴役和剥削这一地区的人民。 苏修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侵略和扩张,是通过军事、政 ·142· ==========第152页========== 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手法来进行的。 同在其他地区-一样,苏修通过“军事援助”,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伺机攫取军事基地。苏修对南亚、东南亚的“军事援助”,据美国刊物估计,从1955年到1971年,已达24.85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同时期对这一地区的“军援”数字。①这笔“军援”大部分给了印度和印尼。苏修除了以大量武器供应印度反动派进攻中国外,还支持印度和印尼对它们国内的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苏修还加紧推行“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政策。1971年底,印度对巴基斯坦大举入侵,就是在苏修支持之下,由苏修出钱出枪,派人坐镇督战的一场侵略战争,是它妄图实现控制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的野心的一次大暴露。1969年6月,苏修头目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举行的所谓“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立一个所谓“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接着,苏修的宣传机器-·齐开动,叫嚷什么“苏联不仅是欧洲大国,而且也是亚洲大国”,不能不对亚洲的事态“感到关心”。同时,苏修先后派出由大小头目率领的二 十多个代表团到南亚、东南亚、日本等地奔走,兜售这一反革命黑货。 苏修妄图拼凑的所谓“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就是在“集体安全”的幌子下,诱骗和迫使亚洲国家放弃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以便苏修进一步在亚洲扩张殖民势力,同美帝争夺亚洲地区的霸权。同时,苏修可以利用这一所谓“体系”,勾结一些国家的反动派,破坏和镇压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对社会主义中国,妄图拼凑一个新的反华反共反人民的军事政治联 ①〔美)环球》1970年第4期。原估计数到1967年为21.85亿美元,不包括越南和老过。另据印度闪电》周刊1971年8月21日报道,1967年至1971年苏修对印度又增加3亿美元的军援”。 143・ ==========第153页========== 盟。 苏修所炮制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计划一出笼,立即遭到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尼泊尔、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先后以公开或私下的方式表示拒绝参加苏修拼凑的这一反华联盟。 1972年,在尼克松和田中访华以后,苏修急急忙忙又把早已臭名昭著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破旗重新打了出来,以图“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1972年3月,苏修派出了巡回大使门杰列维奇到东南亚各国活动,再次兜售这一破烂货。苏修报刊多次在宣传中也别有用心地把东南亚国家联盟要求“东南亚中立化”的愿望和它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硬扯在一起,妄图在亚洲加紧拼凑反华包围圈。但是,同三年前一样,亚洲国家对此根本不感兴趣。苏修这一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近十多年来,苏修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大肆进行经济扩张,其主要方式是所谓“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 苏修通过双边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同南亚、东南亚很多国家搞所谓“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援助”和“贷款”。实际上这 表541955一198年苏联对南亚、东南亚国家提供的 “经援”贷款和赠款 (单位:百万美元) 国 别 金 额 阿 富 汗 697 缅 甸 14 埔 25 斯 里 兰 卡 30 1,593 印 尼 372 泊 20 色 基 斯 坦 178 资料来源:〔美〕詹姆斯·理查德·卡特:《苏联对外援助净成本,1971年版 第109页。 144 ==========第154页========== 是控制别国经济、剥削别国人民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苏修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援”的第一个受援国,印度则是第三世界中得到苏修“经援”最多的国家。表54是苏修在这一地区提供“经援”的数额。 苏修还通过扩大贸易关系,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倾销商品,和搜刮它所需要的物资。六十年代以来,苏修对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有很大增长。见表55。 表551960一1970年苏联对南亚、东南亚国家贸易额的增长 (单位:万卢布) 1960 1970 1970年比1960年增加% 苏联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出口 9,230 21,360 131% 苏联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进口 21,400 45,690 113% 资料来源:香港大公报》1972年1月23日。 苏联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额,大都居于出超地位,但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却居于入超地位,这是由于大规模掠夺这-一地区的原料和加工品的原故。例如苏修大量进口马来西亚的橡胶和锡,印度的钢铁(为苏联加工)、皮革、茶叶等。1970年,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占苏联出口的比重仅为1.9%,而在苏联的进口中占4.3%。①苏修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多数为机器设备、耗油大的飞机、汽车等。 第二节苏修对印度的渗透和扩张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帝国主义争夺和掠夺的对象。十七世纪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第二 ①香港大公报1972年1月23日。 ・145 ==========第155页========== 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急剧侵入,排挤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势力。自从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以后,印度就成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南亚渗透和扩张的重点。 苏修向印度扩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955年一1958年。1955年2月2日,苏印签订了第一个经济协定,开始向印度提供“经援”。1955年6月,尼赫鲁访问苏联,同年11月,赫鲁晓夫访问印度,进一步密切了苏联同印度的关系。但这一时期,苏印的经济关系进展较慢,同时,苏联还未向印度提供“军援”。 (2)1959一1964年。这是印度反动派公开反华时期。苏修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给印度大量“经援”,并开始提供“军援”。这一时期,苏修迅速地向印度渗透。 (3)1965一1972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极力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利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乘美帝陷于侵越战争无暇他顾的时机,适应印度政府反华的需要,加速向印度进行扩张,插足南亚。1971年8月,苏修同印度政府签订了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接着在苏修的卢布和大炮的支持下,印度发动了侵略巴基斯坦的战争。在这 一时期中,苏修大大加强了对印度的控制,并极力将印度纳入其经济和军事轨道,使印度沦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变相殖民地。 一、通过“经济援助”,控制印度的重要经济命脉自1955年2月2日到1971年为止,苏联给印度的“经援”为103.125亿卢此,其中主要是贷款,为102.11亿卢比;赠款仅为1.015亿卢比,① ①〔法)经济问题:1972年7月12日第25页。 ・146・ ==========第156页========== 苏联给印度的长期贷款共八笔:① 日期 用途 答应数 使用数 (单位:百万卢比)(至1970年3月31日止) 1955年2月2日 比莱钢厂 1,019.6 1,019.6 1957年11月9日第二个五年计划 937.5 721.3 1959年5月29日制药厂工程 149.9 149.7 1959年9月12日第三个五年计划 2,812.4 2,385.8 (第一笔贷款) 1959年9月28日巴罗尼炼油厂 187.5 184.2 1961年2月21日第三个五年计划 937.5 476.5 (第二笔贷款) 1965年1月25日波卡罗钢 1,666.7 1,156.1 1966压12月10日第四个五年计划 2,500.0 141.1 总 计 10,211.1 6,234.3 苏修给印度的“经援”集中在印度的“公营部分”的工业企业中,特别是重工业企业。在苏印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约70%的资金规定用于发展印度工业,而其中一半以上又是用于重工业建设。②苏修通过培植印度的官僚资本以及控制国民经济的重工业部门作为向印度经济渗透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同美帝争夺印度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1955年至1972年为止,印度的苏“援”项目共70个,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有48项。③其中主要有:2个炼钢广(比莱、波卡罗),2个铸钢厂,8个机器制造广(生产重型机械、采矿设备、电机、精密工具,如兰契重型机械制造厂、哈德瓦重型电力设备厂、杜加普尔矿山机械厂等),2个炼油厂(巴罗尼石油加工厂和科亚利石油加工广),10个水力、火力发电 ①〔法)经济问题》1972年7月12日第29贡。 ②〔苏)今日亚非》1972年第7期。 ③〔印新印度时报》1973年1月31日。 147 ==========第157页========== 站(如巴克拉、奥伯利、奈维列等发电站),3个煤矿和一个煤厂,2个机械化农场,五个种籽农场。 据印度报刊报道,如果上述项目全部完工,每年将生产700多万吨钢,12.5万吨的治金、采矿、钻油及其他重型设备,总发电能力为270万瓩的水力和火力发电设备,600万吨原油,650万吨铁矿石以及大量的精密仪器、药品和手术器械。①根据1969一1970年数字,印度主要产品产量是:钢锭640万吨、石油670万吨、发电量514亿度。现在已投产的苏“援”项目的产品占印度全部钢产量的30%,炼油的60%,石油产品的30%,发电量的20%,发电设备的60%以及全部机械的85%。②这样,苏修就控制了印度的黑色冶金企业、机器制造业、石油工业和动力等极重要的经济部门。 在苏修培植下,印度的官僚资本大大地膨胀起来。原来印度的公营企业是从帝国主义手中接收过来的一些公司,在1951年时投资金额仅2.9亿卢比,到1969年3月底止已达到390亿卢比,投资金额增长达130倍。目前,印度的“公营企业”生产总值在国民收入中占12%;在大工业中的比重从印度独立时的1.5%增加到25%。③苏修就是利用这个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官僚资本来控制印度经济命脉和剥削印度的广大劳动人民。 在对印度的“经援”中,苏修也力图把它的每一项援助都变成控制受援国的锁链。苏修在它“援助”的工程中,一贯垄断工程设计,如在波卡罗钢厂兴建过程中,苏修不仅排斥印度人参加设计,而且要求在建厂期间取得全部控制权。这些项 ①〔印)《爱国者报》1972年4月11日。 ②〔印)k爱国者报》1972年4月14日。 ③〔苏)《今日亚非》1972年第7期。 …148· ==========第158页========== 甘即使开工投产后仍不能摆脱对苏修的依赖。例如维修、零件和配件、关键性原料等,都要靠苏联供应。而苏修正是利用这些地方来卡印度。如1969年,印度一再要求苏修增加锌、镍、铜、白金等有色金属的供应,以满足印度工业的需要,但遭到苏修的拒绝。直到1971年印巴战争后,苏才增加对印度的有色金属的供应。 苏修不仅通过苏“援”企业来控制印度有关经济部门,面且利用苏“援”要求印度以实物偿还的规定,进一步支配印度全国的生产。印度为了向苏联提供大量它所需要的产品,不得不按照苏联的要求来安排自己的生产。1966年1月,苏印续订两国贸易协定时,印度准备建立一些生产苏联需要的皮鞋、水果汁、服装、颜料、皮革、电灯泡等制造厂。1970年5月,印苏谈判贸易和技术合作问题时,苏联同意帮助印度的坎普尔鞋厂改建为现代化鞋厂,使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300万双鞋,以满足苏联市场的需要。①1972年9月,苏印在莫斯科签署条约,规定成立印苏政府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委员会,负责对印度经济投资、贸易等“合作”事宜,并同意将1974年开始的印度第五个五年计划与苏联第九个五年计划“配合”起来。苏修吹嘘它的“援助”“有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援助是名,剥削是实。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的趋势之 一,即形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4)所谓“经援”,只不过是攫取超额利润的变相的资本输出。 由于接受苏修的“经援”,印度欠下了大笔外债。根据1969年3月31日数字,印度欠苏债务为36.9亿卢比②,到 ①〔印《亚洲纪要》1970年第9633页。 ②〔英)《政治家年鉴》1972-1973年第338页。 ·149· ==========第159页========== 1972年3月31日为止,为38.5亿卢比.①见表56。苏联贷款的利率在名义上为2.5%,但据印度《经济时报》的说法,它的“高利率被隐蔽在所提供货物的高价中”,是一种“隐蔽的高利贷”,而且贷款期限也很短,在装备运到一年后就要开始偿还,十二年还清。商业贷款的条件更为苛刻,利率为4%,而且要先偿还10%,余数将在十年内还清。因此,苏修除了利用援助设备的高价进行剥削外,每年还从印度得到大量利息。据原印度副总理德赛1967年时说,1967年3月底,印度已付还苏联的本息分别为1.2亿多卢布(约合10亿卢比)和4,526万卢布(约合3.7亿卢此)。②由于印度对苏联负债越来越多,每年支付利息的数字也越来越可观。据1969年《印度快报》材料,仅1969年一年的利息就达1.1亿卢比,③印度政府偿还给苏联的本息全是靠税收压榨印度人民得来的。 表56印度对苏联的负债(单位:百万卢比) 年度 1960/1961 1965/1966 1968/1969 1970/1971 1971/1972 累计数 547.8 2,434.7 3,690.0 3,669.2 3,850.0 资料来源:〔印)k印度年鉴》1971一1972年第192页。 〔英)政治家年鉴》1972-1973年第339页。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5月6日第50页。 苏修“授建”的企业往往施工慢,成本大,质量差,开工率低。如苏“援”此莱钢厂,是早在1956年4月动工建造的,但到1970年3月底,钢材的实际年生产能力为166.6万吨,不到设计能力(250万吨)的67%④。又如苏“援”波卡罗 ①〔印)k联系周刊》1972年10月29日。 ②按1卢布等于8.25卢比计算。 ③〔印)《印度侠报》1969年12月13日。 ④〔印〕k印度时报年鉴》(1971年)第283页。 ·150· ==========第160页========== 钢厂原规定,1970年完成波卡罗钢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即17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际上到了1972年才炼出第-炉钢。印度报刊说,波卡罗钢厂建设计划的未能完成是因为“苏联向波卡罗钢一运交设备的工作延误了”。据苏修原来估计,这个项目投资要50亿卢比,但现在估计起码要90亿卢比以上,即10亿多美元。① 由于苏“援”企业质量差,管理很糟,因此亏本情况十分严重。如1957年苏“援”的一家矿山机械公司,苏修扬言每年可生产设备45,000吨。但到1971年,这家公司的产量只有245吨,它的产品因为达不到标雅,经常被退货。它的生产成本超过售价。另一个苏“援”制药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有70%为印度医生拒绝使用,原因是达不到最起码的标准。比莱钢厂所属的印度斯坦钢铁公司投资最大,占全部公营投资的28.2%,但这家公司从1959年以来年年亏损,1969一1970年度亏损 3.99亿卢比,1970-一1971年度亏损1.09亿片比。②印度政府在国会发表的声明中不得不承认,在苏联“援建”的13个重大项目中,有10个是亏本的。③建设这些项目的不合理的投资、浪费、亏本等造成的种种损失,最后都得用印度人民的血汗来偿还。 二、利用“援助”,倾销商品,掠夺印度的资源 苏修的“经济援助”和其他帝国主义一样是附有条件的,这就是苏修的贷款必须全部用来购买苏联的货物。这样,苏修便利用“援助”,加强对国外的商品倾销,以此控制别国的市场,加强对别国人民的剥削。 ①③〔新加坡)星洲日报》1972年1月11日。 ②〔印)《印度年鉴》1971一1972年第350页。 ·151· ==========第161页========== 随着苏“援”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机器、钢铁、原料等的大量输入,苏印贸易额成倍地增长。在1953年时,两国贸易总额仅为1,300万卢比(约合173万美元);1960年激增为 6.9亿卢此(约合9,200万美元);以后,苏印贸易继续不断上升;到1972年,两国贸易总额达38.7亿卢比(约合5.32亿美元)。①近年来苏联已成为印度的主要贸易国之一。见表58。同时,在苏联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印度也占第一位(根据1972年贸易额)。 表57印苏贸易 (单位:百万卢比) 1966/1967 1967/1968 1968/1969 1969/1970 印对苏出口 1,234.0 1,217.9 1,483.1 1,763.7 印从苏进口 1,138.0 1,112.2 1,917.0 1,704.0 总 額 2,372.0 2,330.1 3,400.1 3,467.7 资料来源:〔印)k印度年鉴》1971一1972年第415页。表58 各主要贸易国家在印度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1961/1962年度 1968/1969年度 1969/1970年度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美国 22.5 17.6 30.0 17.2 29.3 16.8 英国 18.7 24.3 6.7 15.4 6.4 11.6 苏联 3.4 4.8 10.0 11.0 10.8 12.4 日本 5.6 6.1 6.0 11.7 4.3 12.6 西德 11.4 3.1 6.3 1.9 6.3 2.1 资料来源:〔法〕经济问题》1971年7月1日第1226期第24、25页。印度现在已成为苏修倾销呆滞工业品的市场。据1966年印度议会公营企业委员会发表的报告透露,比莱钢厂在1964年积压的苏制零件,价值1,570万卢此;这个厂所用的37台苏制柴油机效率很低,维修费用竟比正常的维修费高出5倍。 ①印新处1972年7月16日新德里电讯。 152・ ==========第162页========== 苏联在比莱钢广倾销的耐火材料质量极差,每生产1吨钢就需消耗20公斤,比苏、美本国钢厂多消耗一到三倍。苏联在兰契重型机器厂以“维修零件”名义,倾销了足以使用5年的耐火材料。①苏修供应的商品不适应印度的需要,如苏修的冷气设备顶不住印度炎热的气候。同时,苏修往往把别国拒绝接受的所谓“二手货”塞给印度。印度国会议员阿明谈到苏向印提供的货物时说,“他们交货迟,他们决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②印度工商业联合会也曾埋怨苏联说,“那些愿意接受卢比的国家并不按照确切的规格供应货物”,而且他们企图“供应劣质货物”,而“把质量好的货物留作正常出口”,③也就是说用来赚取外汇之用。 苏对印出口主要是机器设备。见表59。根据苏联1971年第3期《对外贸易》杂志提供的材料,印度进口的汽轮机70%以上、收割机60%、推土机70%、仿形车床40%以上都是来自苏联。仅机器设备就占苏向印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苏修通过易货贸易从印度搜刮大量原料,其中主要有黄麻、羊毛、皮革、烟草、虫胶、蓖麻子油、麻袋、包装麻布、咖啡、茶叶、香料和核桃等。见表60。 表59苏联向印度出口机器和设备情况(单位:百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苏对印出口总额 165.0 154.2 122.3 116.3 其中机器和设备 122.439 110.189 78.942 60.902 所占百分比 74.2% 71.4% 64.5% 52.3%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1年)。 ①《人民日报》1967年9月12日。 ②〔新加坡)星洲州日报》1972年1月11日。 ③〔印)K商业》周刊1962年9月22日。 153 ==========第163页========== 表60苏联从印度进口原料情况 (单位:千卢布) 1953 1958 1963 1966 1969 1970 商 1971 品 单位 数量价值数量价值数量价值数量价值数量价值 数量 价值 数量 价值 全部进口总额 千卢布 800 45,800 85,300 172,000 199,300 242,600 255,800 黄 麻 千 吨 9.32,01319.17,109 3.5 1,191 24.0 6,63911.0 3,287 羊 毛 千吨 4.66,0482.53,429 4.45,531 4.7 3,486 3.78 2,9604.23 3,583 皮 革 百万张 7.14,94212.111,555 15.422,71117.826,220 20.6 30,13115.4 19,860 烟草(原料) 千 3.3 85120.09,509 3.7 2,345 7.05,461 9.9 8,89316.9 15,973 虫 胶 千母0.8414 1.7 8092.51,197 2,2 1,191 3.01,053 1.78 653 0.547 193 蓖麻子油 吨 7.52,21522.05,641 8.72,474 10.8 3,89110.2 4,696 麻 袋 百方只 12.82,96442.28,313145.437,75081.619,759 92.5 21,39297.9 24,513 包装麻布 百万米 18.81,60339.33,94570.39,41971.78,133107.4 12,46190.9 11,739 天然咖啡 吨 0.8 7132.01,605 6.8 6,15410.17,516 7.8 6,85211.5 8,666 茶 叶 吨 10.715,19314.919,51717.421,03425.426,797 25.8 24,28238.9 39,704 香 料 吨0.2382 4.92,2854.63,068 8.2 6,78310.2 7,386 8.4 9,114 7.6 8,612 核 桃 千吨 4.83,637 8.16,41614.016,77425.928,323 20.0 28,87915.3 17,637 原料进口总额 796 41,260 76,208 136,801 137,799 151,147 157,963 占全部进口总额% 99.5% 90% 89.3% 79.5% 69.1% 62.3% 61.7% 资料来源: 〔苏)1918一1966年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k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1年)。 ==========第164页========== 根据上表数字,即使近年来,在印度逐步增加了制成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对苏出口的情况下,黄麻、皮革等12种原料仍占印度问苏联出口总额的60%以上。印度《解放》杂志1969年2月号揭露,印度出口的铁矿砂的17%、生皮革的75%、香料的37%、羊毛的57%、油饼的73%、植物油的47%、咖啡的58%都是输出到苏联的。① 苏修还通过“援助”、“贸易”等手段,要印度加工一些苏修缺乏原料或者化费劳动力多的产品。苏修把这美其名为“工业合作”,实际上是它在东欧一些国家和蒙古推行的“生产专业化”的翻版,是加深对印度的经济掠夺。例如,苏联提供钢铁、不锈钢、棉花、木材等,在印度制成它所需要的螺钉、螺帽、刀叉、棉布以及木器等产品,再输出到苏联。苏修还利用苏“授”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销路呆滞,压价收买这些产品。1970年12月,印苏贸易谈判签订的长期贸易协定规定以后五年中,印度向苏输出的重点是工业产品,预计1975年工业产品将占对苏联出口总额的60%。②印度外贸部部长米什拉公开表示,“印度准备为苏联承担劳动强度大的一些项目的生产”,“以满足苏联的需要”。 苏修吹嘘它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是“平等互利”,实标上是大搞贱买贵卖。例如,据苏修自己的统计,1970年和1971年,苏修卖给印度的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单价平均高出向西德出售同类商品价格的30%。又例如1967一1968年度印度出口黄麻74万吨,总共价值为23.4亿卢比,每千吨为316万片比,折合片布为每千吨38万卢布(按1卢布等于8.3卢比计算)。其中输出到苏联的黄麻为15,900吨,价值为416.7万卢布, ①《人民日报》1969年5月9日。 ②〔印)《亚洲纪要》1971年第9986页, 155・ ==========第165页========== 每千吨仅为26.2万卢術,比印度平均出口价格低31%。1968一1969年度印度出口黄麻为63.9万吨,总价值为 21.8亿卢比,每千吨为341.1万卢此,折合卢布为41.1万卢布。其中输出到苏联的黄麻为3,500吨,价值为119.1万卢布,每千吨为34.03万卢布,比印度平均出口价格低 17.2%。① 苏修对印度的“经援”和贸易,不仅是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的工具,而且是干涉印度内政,进行间谍活动的手段之一。1970年,印度与苏联就苏购买印货车的谈判失敗时,印度报刊除纷纷指责苏修在谈判中的卑劣手法外(印货车成本价格为16万卢比,而苏修出价是5,4万卢比,还压印以高价购买苏制客机来作为购买印货车的条件),还报道了印度人民社会党一个议员的揭露,说苏联的购买货车谈判代表团在印度期间大搞间谍活动。苏修为了支持亲苏的印修,苏驻印大使未经印中央政府同意,就向印修分子参与执政的喀拉拉邦的一个部长表示,愿意大大增加向喀拉拉邦购买的漆树和椰树纤维的数量来“帮助”喀拉拉邦政府。 三、军事“援助”是苏修控制印度的重要工具 五十年代初,印度主要是向英国购买一些武器。1959年,印度扩张主义若挑起中印边界争端,积极扩军备战,到处伸手乞求军事“援助”,苏修为达到反华的目的,就趁此机会给印度大量“军援”。 1960年,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军火,如供应运输机和直升飞机,供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使用。1962年后,苏修增加了 ①根据《印度时报指南和年鉴》1971年和〔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年)有关数字计算。 ,156· ==========第166页========== 对印度的军事“援助”,使印度扩张主义者反华气焰更加嚣张。9月,印度同苏联签订了购买和制造米格21型飞机的协定。而过去,苏联从没有向任何其他国家发过制造米格21型飞机的许可证。1963年9月,印苏签订了由苏供应印度军事装备的协定。1964年8月,印度国防部长恰范访问莫斯科,又签订了另一项给予印度“军援”的协定。根据恰范本人和印度报刊透露,协定内容包括:一、提供成套设备,以便早日建成米格飞机工厂系统(共三个广,预计1967年以前投入生产):二、提供米格21型飞机和有关装备(共44架,1965年交货),使印度能够装备三个喷气战斗机中队;三、提供轻型坦克和有关装备(共一百辆);四、供应20架米4型直升飞机。此外,苏修还同意向印度供应潜水艇和地对空导弹等新式武器。全部装备在1968年交付完毕。印度《爱国者报》报道说:“苏联与恰范代表团在莫斯科会谈时答应给印度的防御援助总数超过8亿卢比”。并说,苏联的军事“援助”总额大体上将和西方对印度的“防御授助”总额相等。① 1965年8月,印巴为克什米尔争端发生冲突,苏修插手印巴矛盾,并利用美国停止对印巴“军援”的时机,加强对印度的军事扩张,开始对印度海军进行渗透。同年9月,印度向苏联购买4艘潜艇。1966年1月,苏修一面打扮成“公正的”调解人,故作姿态地撮合印度和巴基斯坦签订“塔什干宣言”,一面又把大量军火运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港,其中包括400多辆坦克,150毫米的远射程大炮和地对空导弹。②同年3月,印苏又签订了印度向苏联购买米4型直升飞机40架的协议,这批直升飞机价值450万美元。1968年1月,苏修头目柯西金访 ①《世界知识》1965年5月25日第19页。 ②《今日新闻》1968年5月10日。 ・157・ ==========第167页========== 印,研究如何向印提供更多的“军援”问题,并表示准备“帮助”建设印度海军。据巴基斯坦报纸报道,在这一时期,苏修又向印度提供了一笔新的军事“援助”,包括150架苏7型超音速战斗轰炸机、4艘潜艇、100辆坦克和大批远射程大炮。①1969年,苏修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访问印度后,印度从苏修方面得到更多的“军援”,其中包括米格23型喷气式战斗机和图16型远程轰炸机。同年,印度又向苏定购舰艇,其中有6艘摩托扫雷艇。 1971年8月9日,苏联和印度签订了实质上为军事同盟的为期二十年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个条约签订后,苏修变本加厉地向印度进行军事扩张,苏式军事装备源源不绝地 运到印度。据报道,这一时期运给印度大量T55型坦克,使 印度拥有的苏制中型坦克从450辆增加到大约600辆。②在苏修的直接策动和全力支持下,印度扩张主义终于在1971年11月21日发动了肢解巴基斯坦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在战争期间,苏制武器从空中、海路加速运往印度。苏修甚至出动炮舰到孟加拉湾为印度政府撑腰壮胆。苏修通过印巴战争进 一步把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 根据美国政府情报机构的研究报告,在1955年到1971年期间,苏联向三十个“不发达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的总额将近80亿美元。其中印度得到11亿美元,占苏联给“不发达国家”的“军援”的第二位。苏修已成为印度的头号“军援”国。③ 由于苏联给了印度大量“军援”,目前印度的海、陆、空军 ①《人民日报》1968年5月7日。 ②新华社新闻稿》1971年12月8日。 ③〔美)K纽约时报》1972年11月19日。 158 ==========第168页========== 以及军事工业部门均为苏修所控制。 在陆军方面,印度总共有600辆坦克,包括苏制T4型、 T55型以及PT76型等中型坦克。这些坦克代替了旧的英制 百人队长式坦克和其他坦克。① 在海军方面,苏联已经把24艘新型军舰移交给印度海军, 包括3艘最新式F级远程潜水艇、6艘导弹巡逻艇、6艘鱼雷 艇、2艘配备有火箭的登陆舰和1艘潜水艇供应船等。②在空军方面,根据1969一1970年度的数字,苏联已提供了120架米格21型战斗机,24架伊尔14型、32架安12型运 输机,109架米4型直升飞机,140架苏7B战斗轰炸机和50 个萨姆Ⅱ地对空导弹发射器等。③ 苏修还大力扶植印度发展军事工业。几年来,除通过“经援”发展印度的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等重工业部门外,还“帮助”印度生产轻武器、轻型火炮等,同时还在印度“援建”三个生产米格飞机的工厂(纳西克工厂、奥里萨的科拉鲁特工、海德拉巴工厂)。④这些工厂都已开始投产。 苏修直接控制和操纵印度的军队和军事工业。1969年3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亲自到印度“视察”印度使用苏联“军援”情况。苏修海军头目也常到印度海军基地活动。苏“援”的军事设备和零件的使用也掌握在苏修手中。如苏给予印度直升飞机和米格飞机,但常把“至关紧要的备件”扣着不发,以至有些飞机只好停止飞行。苏给印的130毫米大炮,也扣发炮简备件。1971年1月29日《印度快报》抱怨说,苏联“把设备的维修和补充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的零件越 ①③④〔印)闪电》1971年8月21日。 ②巴基斯坦国际新闻社1969年6月8日电讯。 ·159· ==========第169页========== 来越贵,也越来越摊以得到”。另一家印度报刊则说,“.…如果爆发战争,我们用苏联装备只能打十天,在战斗开始的第十一天,我们就将不得不去莫斯科乞求备件”。直到印巴战争爆发前后,苏才大量空运、海运武器零件到印度。这就是说,苏修要印度打,印度才能打,苏修要印度停,印度就不得不停。苏“援”的军工厂同样也紧紧地被苏修所操纵。如印度的米格飞机工厂开始只能用苏制零件进行装配,后来虽然能自己做一些零件,但是主要原料如合金铝,多半还是依靠苏联提供。此外,苏修还派了大批的“军事顾问”到印度去控制和监督印度的军事机构和军队。 苏修除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操纵印度外,还极力寻找机会培植亲苏势力,以巩固自己在印的殖民统治。1969年,苏修公然插手印度国大党内部派系斗争就是一件突出的事例。当时,印度国大党公开分裂为以总理英·甘地为首的一派和以国大党主席尼贾林加帕和前副总理德赛为代表的“辛迪加派”。两大派互相倾轧,吵作一团。苏修便通过其喉舌《真理报》发表文章公开指责“辛迪加派”并点了德赛、恰范等人的名,吹捧英·甘地推行的所谓“不结盟和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为英·甘地撑腰打气。莫斯科的《和平和进步》电台还鼓吹要丹吉叛徒集团与印共(马)修正主义分子合伙支持英·甘地政府,以组成什么“统一阵线”来压倒对方。 第三节苏修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和侵略 巴基斯坦是南亚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苏修为了同美帝国主义争夺南亚的势力范围,早就企图插手巴基斯坦,但由于美国从中作梗,进展缓慢。到六十年代,苏修为了挑拨中巴 ・160 ==========第170页========== 关系,加紧拉拢巴基斯坦,给巴“经援”和“军援”,贸易也有较大的增长。在印巴争端问题上,苏修采取偏袒印度的立场,压巴与印“和好”,妄图撮合印、巴两国共同反华,以弥合对我国进行反革命战略包围的缺口。因此,苏修对巴基斯坦一贯采取又拉又压的手法,其目的都是为适应它反华的需要。 六十年代初期,苏修开始给巴基斯坦经济“援助”。1961年2月,苏联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卡拉奇签订一项关于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合作协定,苏联给予巴基斯坦2,700万卢布(约3,000万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经济技术“援助”.①这是苏修第一次给巴基斯坦的长期贷款。到1965年4月,巴总统阿尤布访苏时,苏修答应对巴基斯坦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一1970年)提供3,000万美元的贷款②,后又增至5,000万美元。1966年秋,苏修宣布对“援”巴几项重要工程提供8,400万美元的贷款。③1967年4月,苏巴签订一项条约,苏为“援”建重型电力综合企业而提供1,200万美元的贷款.④1968年4月,苏修头目柯西金访问巴基斯坦,并签订了物资交流的三年协定,由苏修提供6,600万美元贷款,作为“援”建项目之用。⑤1969年,为了补充1966年给予的贷款,又增加了2,000万美元。⑥这样,从1961一1969年苏修答应给巴基斯坦的长期工业贷款为2.6亿多美元,但实际提供的数字没有这样多。据报道,在1965一1970的五年间,巴基斯坦实际上已使用苏联的“经援”为1.2亿美元⑦,加上1961-1965年的3,000万美 ①今日新闻》1961年3月6日。 ②法新社1965年10月24日拉瓦尔品第电讯 ③⑥新华社1969年9月17日拉瓦尔品第电讯。 ④〔印)K亚洲纪要》1967年第7718页。 ⑤巴联社1968年6月13日拉瓦尔品第电讯。 ⑦〔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0年7月21日。 、161~ ==========第171页========== k 元,总共只用了1.5亿美元左右。1970年,苏修又曾答应在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一1975年)“援”建年产200万吨的钢,给予2亿美元贷款。 苏修给巴的贷款主要是“援”建巴国营工业中治金、动力、仪器、矿藏勘探等重工业部门。此外,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等交通运输方面也是苏修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苏“援”建的项目主要有:年产100万吨钢的卡拉巴治金联合企业、塔哈西拉重型电力装备联合企业、东巴的核发电站、西巴的火力发电站、重型机器联合企业、电视装配厂以及广播电台网等。苏修在巴的“援”建工程也是花费昂贵,施工缓慢,条件苛刻。卡拉奇《每日新闻》曾揭露说,俄国“援”建的一些工程甚至比资本主义国家资助的工程的费用还要大。例如“援”建的一座钢铁厂工程,仅为准备研究工程实施的可能性的报告,选择址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设施,就花费了4,500万卢比,其中大部分用的是外汇。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座重型电器制造广,原先计划准备花费1.4亿卢比,后来改为1.6亿卢比,不久又改为1.8亿卢比,最后,巴只好放弃由苏修“援”建的方案而另想办法。苏修在“援”建另一个钢铁广时,竟反对巴基斯坦用本国的原料,而要求从印度进口矿石。此外,支付苏修专家的费用也是 十分高的。例如,在关于负责卡拉巴钢铁厂技术鉴定的苏修专家待遇的协定中,规定要为苏修专家提供国际上第一流旅馆的生活设备。 苏修也曾给巴基斯坦一些“军援”,但由于印巴之间的矛盾以及苏修推行偏袒印度遏制中国的方针,所以“军援”数量不大。1966年,巴空军总司令努尔·汗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访苏后,苏开始供应巴少量吉普车和装甲车等。1967年,苏又给巴一些米16型的直升飞机。从1955年到1967年,苏修给 ·162• ==========第172页========== 巴的军事“援助”估计为500万到1,000万美元。①1968年6一7月,以叶海亚为首的巴军事代表团访苏时,苏巴签订了由苏供应一些防御性质的军事设备的协定,对巴“军援”有所 增加。苏修供给巴基斯坦的武器有150辆左右的T54型和 T55型坦克②,130毫米的大炮,雷达装置,武器零件和弹药 等。其后,由于苏修蓄意挑起印度侵巴战争,因此1970年4月以后,就没有再向巴提供任何武器。 苏巴两国早有贸易关系,但贸易数字不大,如1955年两国贸易总额仅为110万卢布。③到六十年代,苏修加紧对南亚渗透,力图同巴基斯坦扩大贸易。1962年,苏联驻巴大使馆商务参赞尼古拉耶夫说,如果巴基斯坦同意,苏联在1963年可以把同巴基斯坦的贸易增如10倍到15倍以上。他还引诱说,巴基斯坦的黄麻、棉花、皮革,甚至工业品在苏联有很好的市场。但巴基斯坦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巴基斯坦商业部长瓦希杜扎曼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关于以机器和汽车换巴基斯坦产品的建议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能很容易地得到零件。但苏巴贸易仍逐步有所增长。见表61。 表611968一1971年苏联巴基斯坦贸易 (单位:百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苏联出口 33.1 36.5 32.1 25.8 苏联进口 10.0 21.3 28.3 35.0 总 额 43.1 56.8 60.4 60.8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1年)。 ①〔美)k环球》1970年第4期。 ②印报托1969年6月8日新德里电.讯, ③《苏联与亚洲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对外贸易》世界知识出版社版第63页。 ·163 ==========第173页========== 苏从巴进口主要是原料,包括黄麻、棉花、大米、羊毛、烟草、羊皮等,其他也有棉织品和皮鞋等。苏向巴出口的有生铁、钢材、锌、石棉纤维、化学制品以及机械设备等。 1971年12月,印巴战争停火以后,苏修利用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后的困难,对巴又压又拉,并以“军援”和“经援”为饵,诱巴加入“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为此,苏修答应恢复原来已停顿下来的“援建”项目(如卡拉巴钢铁厂),以及在俾路支省“帮助”建设炼钢厂等,并在1973年3月10日两国签订的经济合作协定中免除了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之前用于东巴的国家贷款的债务。1972年,两国又签订以1971一1975年换货协定为基础的1972年换货计划。苏修还要求巴基斯坦为苏联从陆路同印度、孟加拉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提供过境便利。之后,苏修通过海运和陆路(在阿富汗过境)开始向 ◆ 巴基斯坦供应机械和设备。 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是由中、西亚进入南亚次大陆和到达印度洋的孔道,苏修对这一地区馋涎欲滴。早在六十年代,苏修就利用这一地区的复杂的民族关系,公开支持该地区的帕坦族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的所谓“巴克同尼斯坦”独立国的运动。一九七一年底印巴战争中,东巴基斯坦被分裂后,苏修变本加厉地在巴的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地区进行分裂活动。 据巴基斯坦报刊揭露,1972年以来,苏修“拖网渔船”一直在靠近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沿海进行情报活动,并暗中给巴内部的亲苏分裂分子以物质支持和军事训练。1973年2月,巴基斯坦当局在伊拉克驻巴使馆中查获大量枪枝弹药。据羯露,这是用来支持巴分裂分子进行颠复活动用的,而武器来自苏联。巴基斯坦人民对苏修这种侵略和破坏活动十分愤慨, 、164 ==========第174页========== 对他们的两面派手法越来越认识得清楚了。巴基斯坦的报刊不指名地谴责苏修说,发现大量武器一事,撕破了一个强国的面纱,这些武器是这个强国的工制造的,这个强国现在仍忙于从事进一步肢解巴基斯坦及其他一些穆斯林国家的阴谋计划。正是这个强国不久前唆使印度进行侵略。① 1971年12月,印巴战争停火以后不久,苏修就派了外交和贸易人员、技术专家、代表团等大批人马窜到孟加拉国大肆活动,并迅速建立了同孟加拉国的海路和空中联系。 在苏修看来,拥有印度洋良港的孟加拉国,是它在印度洋称霸所需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因而,孟加拉国成为苏修在南亚扩张的一个重要地区。 1972年3月2日,苏修同孟加拉国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规定给孟加拉国4,500万美元的“援助”②(这是苏修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技术援助的一部分,在印侵巴战争期间曾冻结起来)。“援”建的项目有在古尔拉萨尔的一座热电厂、勘探石油和天然气、无线电发射台等。同时签订的另 一个协定是“立即援助孟加拉人民恢复全国最主要经济部门的协定”。另外,在苏修“帮助”孟加拉国恢复海洋捕鱼、海港航运、铁路运输等问题上也达成协议。为此,苏修答应提供3艘1,000吨的货轮,10艘拖网渔船,10辆机车,一套渔业用冷藏设备等。据美国报刊报道,到1973年,苏修已提供给孟加拉国大约1.36亿美元的“援助”。③1972年2月7日,苏修同孟加拉国签订价值为1亿卢比(2,000万美元)的短期 ①〔巴基斯坦)《战斗报》1973年2月11日。 ②〔英)《苏联与第三世界》1972年2月14日-3月12日。 ③〔美)《纽约时报》新闻社1973年3月9日电讯。 ·165 ==========第175页========== 换货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孟加拉国将向苏联提供黄麻、羊皮、茶叶、香料等,以换取苏修的机器、设备和铁道枕木。根据1973年4月孟加拉国报纸透露,苏修向孟加拉国提供了10架米格21型战斗机,并将有几批孟加拉国飞行员到莫斯科受训。 苏修还借口“清理”港口,在孟加拉国筹建海军基地。吉大港是孟加拉湾的重要港口(印巴战争前每月吞吐量50万吨)。苏修借口“帮助”扫除水雷、打捞沉船、清理航道,派出一个舰队驶入吉大港。这个舰队共24艘船只,其中有11艘扫雷艇。②原来预计两个月即可完成,后来又说单是扫雷一项要到1972年年底才能结束,整个工作要延长到1973年底。据英国报纸报道,“仍然由俄国海员操纵的”5艘900吨的拖网船已“移交给孟加拉国”,预计到1973年还要“移交”7艘。“俄国的船长”要“保留三年”。③苏联还表示愿意训练和装备孟加拉国海军和空军。苏修舰艇还纷纷前往吉大港进行“友好”活动,仅1972年6月初的一周内就有30艘之多。 第四节苏修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扩张 阿富汗是地处中亚的内陆国家,东、北部与中国、苏联接壤(同苏联有2,500公里的共同边界),战略地位重要。苏修向亚洲渗透扩张中首先把手伸向阿富汗,千方百计进行控制,并极力排挤美帝在阿富汗的势力,其目的是妄图将阿富汗纳入其反华的反革命战略轨道,并进一步将它作为向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进行扩张的走廊。 ①〔印)k亚洲纪要》1972年第10647页。 ②③〔英)《每日电讯报”1972年9月18日。 166・ ==========第176页========== 一、通过经济“援助”和贸易,掠夺资源 苏修对阿富汗的经济渗透是在1954年开始的。1954年,苏联同阿富汗签订了第一个苏阿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向阿富汗提供3,500万美元的“经援”贷款。1955年12月,赫鲁晓夫访问阿富汗,答应贷款1亿美元,加速了对阿富汗的经济扩张。1956年,阿富汗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向外寻求“援助”,苏修又趁此机会,于同年签订了苏阿经济合作协定。苏修的贷款占阿富汗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外国贷款的88%。自此以后,在阿富汗的第二、三、四个五年计划中,苏“援”在外援中都占第一位。 苏修还利用阿富汗与邻国巴基斯坦之间的普什图尼斯坦(即巴克同尼斯坦)的纠纷,向阿富汗进行经济渗透。1955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紧张,阿富汗货物失去在巴基斯坦的过境权,苏即向阿提供了从苏联过境的便利,并在6月签订了 一项为期五年的关于过境商品的协定。1961年9月,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外交关系破裂,两国边界被封闭,阿的传统出口商品水果不能运往巴基斯坦,苏联便同意购买,并提供空运条件。从1955年开始到1972年3月31日为止,苏阿两国在所谓经济合作方面共签订了33个协定和协议书,其中重要的有下列一些: 苏联援助阿富汗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经济合作协定。(1956年1月28日) 苏联关于在阿富汗北方进行石油勘探和地质勘查的合作协定(其中包括空中摄影)。(1957年7月20日) 苏联援助阿富汗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1961年10月16日) 苏联关于开发阿富汗北方天然气资源所提供的技术合作 ·167· ==========第177页========== 协定。(1963年10月17日) 苏联为阿富汗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所提供的合作协定。(1968年2月6日) 苏联为阿富汗第四个五年计划提供援助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1972年7月) 苏在阿富汗共“援”建70多个短期和长期项目。已投产的重要项目有:汽车修配厂、粮食加工厂、纳格卢水电站、加拉拉巴德灌运河和水电站、国营农场、天然气场地、天然气管道、房屋建筑联合企业、希尔汗河港、飞机场、公路等。 根据阿富汗报纸1972年报道,过去十七年苏联已向阿富汗提供总数达5亿多卢布的贷款和1亿多卢布的无偿授助(总额相当6亿多美元)①,加上1972年7月签订的协定中,苏答应再提供的1.21亿美元,苏给阿的“经援”总数为8亿美元左右,占阿富汗接受的外援总数(“军援”除外)12.5亿美元的64%。② 阿富汗每年须用大量物资和外汇偿还外债。1969年,阿偿还外债本息达2,370万美元,比1967年增加了94%;1970年偿还外债本息达2,620万美元,比1969年又增加了10%,预计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每年要偿还的数字将增至4,500万美元。③在这些债务中,欠苏修的债务占主要的部分,如1970年阿用输出天然气一项来偿还苏债就达1,400万美元,苏修已成为阿富汗最大的债主。 苏修的经“援”完全是为了控制阿富汗的经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致使阿富汗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苏修为了同美 ①〔河富汗)k商队报》1972年3月22日。 ②〔阿富汗)《商队报》1972年5月28日。 ③〔阿富汗)商队报》1972年3月13日。 ・168・ ==========第178页========== 国“援”建的坎大哈国际机场竞争,在喀布尔也“援”建了一个国际机场(1963年建成),但这个机场只有一条长2,800米的跑道,机场不能夜航,不能降落较大型的超音速喷气客机。机场周围多山,并有沼泽地带的水经常流入跑道。1957年,苏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勘探石油,故意采取拖延手段,因该地区接近苏联,油层可能相连;同时,如果阿富汗石油工业建立起来,苏联向阿出口的石油产品就要减少(现苏向阿每年出口约12万吨汽油,占阿进口汽油总量的80%),从而减少阿对苏的依赖。苏修从1967年开始为阿富汗兴建化肥,进度缓慢,到1970年化肥广工程才完成33%。另外,苏修“援”建的一个利用天然气作原料生产化肥的工厂,名为“帮助”阿富汗使用自己的丰富天然气资源,但实际上是为苏经济侵略提供条件。这个工广只能使用无疏煤气,而无硫煤气在目前完全是由苏联供应的。如果阿富汗要使用自己的天然气,就需要另外建造 一个脱硫的天然气提炼,文得向苏乞求贷款。苏修就是使用种种卑劣的手段使阿富汗无法摆脱对它的依赖。 随着苏修资本输出的扩大,苏修对阿富汗的殖民主义性质的贸易大大地发展起来。1950年时,苏阿贸易总额仅为330万卢布。1956-1961年期间,由于阿富汗接受苏修“经援”以及使用苏领土作为对外贸易的过境道路,苏阿贸易额迅速增长,使苏联成为阿富汗最大的贸易对象。见表62 苏修通过“经缓”和贸易攫取了阿富汗大量的原料和资源,对阿富汗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阿富汗输出到苏联的主要产品是羊毛、棉花、干果、油籽、各种羊皮等原料和农产品。阿向苏输出的羊毛占阿出口量的90%,输出的皮革占阿出口量的45%左右。根据1972年交换商品贸易议定书,1972年 169・ ==========第179页========== 表2苏联阿富汗贸易情况(单位:百万卢布) 1950 1955 1961 1968 1969 1970 1971 贸易总额 3.3 22.0 53.2 63.6 67.8 66.9 79.9 苏联出口 1.9 12.2 35.5 35.7 40.3 36.0 45.3 苏联进口 1.4 9.8 17.7 27.9 27.6 30.9 34.6 资料来源:〔苏)戈洛文:《苏联和阿富汗》莫斯科1962年版。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1971年)。 阿富汗将出口7,000吨棉花,比1971年增加一倍。① 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阿富汗蕴藏的丰富的天然气也成为苏修掠夺的主要对象。苏修早就觐觎阿富汗的天然气资源。1963年10月,苏修以“援助”为名,要求在阿富汗铺设直通苏联边境的天然气输送管。现在已经使用的有从兴都库什区的希巴甘到苏联边境和从阿姆河克利夫港口到苏联的两条管道。在1963年的协定中规定,阿富汗将把每年生产的天然气的75%提供给苏联,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偿还苏“援”贷款。阿富汗天然气蕴藏量估计为3,000亿立方米,从1967年起到现在,阿富汗已向苏联出口了近90亿立方米天然气(价值5,000多万美元),其中仅1971年就输出了25.13亿立方米。根据1967年苏阿签订的一项贸易协定,规定自1967一1985年阿向苏供应600亿立方米天然气。②目前,阿向苏出口天然气已占阿向苏出口项目的首位。1971年,阿富汗向苏联出口天然气价值1,364.2万卢布,占对苏输出总额3,460万卢布的39.4%。③同时,苏修在“援”建管道时所使用的煤气测量仪器陈旧不堪,不符合国际规定。在正常情况下,这些 ①〔阿富汗)东方报》1972年4月2日。 ②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12月16日第36页。 ③〔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1年)。 170 ==========第180页========== 测量仪器应该在第三国制造,面不在有关两方国内制造。但是这批仪器却都是在苏联制造并且受到它的监督。这样,苏联要用多少天然气就用多少,纸面记录的数字比实际使用数字少得多。 在价格方面,苏修也进行层层盘剥。阿富汗从管道直接输往苏联的天然气的售价,只等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每1,000立方米只5.68美元。天然气的价格是用美元作计算基础的,而根据阿苏协定,苏联以阿富汗尼支付,比价为1美元等于0个阿富汗尼。而实际上市场比价是90个阿富汗尼兑1美元,①使苏修从中又捞到不少好处。 二、苏修对阿富汗的军事渗透和大搞战路公路 阿富汗同我国有9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一直把它当作反对中国的前哨阵地,因而,在军事上也千方百计向阿富汗进行渗透。 五十年代初期,阿富汗主要是接受美帝国主义的“军援”。苏修叛徒集团上台后即多方设法打进阿富汗的军事部门,极力排挤美帝势力。1954年,苏修利用美国拒绝给阿富汗“军援”的机会(因阿不同意与美签订共同安全条约),乘机给阿富汗2,500万美元的军火贷款。②接着苏修大规模向阿富汗进行军事扩张。根据外国报刊估计,从1955年到1967年为止,苏联(包括捷克等国少量援助)给阿富汗的“军援”为2.6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给阿富汗的“军援”(1956一1967年,美给阿“军援”总计3,200万美元)。® ①德共(马列)中央刊物红旗》1972年第52期。 ②〔阿富汗)商队报》1971年11月份。 ③〔美)环球》1970年第4期。 ·171· ==========第181页========== 目前,阿富汗军队全部是用苏联武器装备的。7万到8万 人的陆军部队全部使用苏式武器,还拥有苏制的T54坦克和 地对空导弹。8,000人的空军拥有2个超音速的米格21型战斗机中队,4到5个米格17型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20架米4型直升飞机。1967年,苏修还在欣丹德建造了一个轰炸机基地,马扎里沙里夫空军基地也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的。 现在苏修牢牢地控制了阿富汗的军队。阿富汗的武器装备,弹药供应,军官训练(每年有100名以上的军官到苏联学习),甚至军队服装的制作都掌握在苏修的手中。此外,苏修还直接派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到阿富汗军队中充当“顾问”,阿富汗军队的一切活动均听命于苏修“顾问”,以至阿苏长达2,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上也不设防。 美帝国主义为了能从东南亚向西亚扩张,多年来在西亚、东南亚等地大搞所谓“亚洲公路”。目前,“亚洲公路”有两条: 一条从土耳其、伊朗边界开始,穿过阿富汗,通到南越的西贡,全长10,874公里;一条从伊拉克、伊朗边界开始,一直延伸到新加坡,连接印度尼西亚,全长12,380公里。阿富汗是“亚洲公路”的重要环节。美帝国主义早就在阿富汗加紧“援”建公路,目前已建成的公路达935公里。苏修也不甘落后,在阿富汗与美帝竞相“援”建战略公路。苏修已“援”建完成的公路有: (1)坎大哈一赫拉特一图尔贡迪(位于阿富汗西北,接近阿苏边界),是从东南到西北的南北向公路,全长780公里,与美“援”建的喀布尔-一坎大哈一查曼公路相连。 (2)喀布尔-一普勒胡姆里一基齐尔卡拉,是从首都朝北到达阿苏东北边界,也是南北向的公路。 这两条公路共长1,180公里,比美“援”公路长200多公 ·172· ==========第182页========== 里。 苏修还计划在阿富汗北部修建另一条东西向公路:喀布尔一普勒胡姆里一希巴甘一迈马纳一赫拉特,全长1,004公里,和原来两条南北向的公路连接起来。这条公路部分已在施工,其余部分计划在两年后完成。全部完成后,苏修可以通过苏阿边境东边的希尔汉港、中部的捷尔梅滋(阿姆河北岸苏联-一侧)和西部的库什卡等三个通道直接使用阿富汗全国的公路网。 苏在阿“援”建的公路不惜工本,大部分是高级公路,有些公路稍为加工,即可作临时机场使用。有些公路地势险要,如自喀布尔到北部边界基齐尔卡拉一段,要穿过兴都库什山上的萨朗山口,工程浩大。 苏修在阿富汗修建公路有它的战略目的。它打算打通从苏联本土中亚细亚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然后到达印度洋上的不冻港的陆路通道。这样苏修不仅可以在政治上控制和在经济上琼夺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南亚、西亚等国家,而且在军事上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已反革命战略轨道,达到威胁、侵咯中国以及加强同美帝在亚洲争霸地位的双重目的。 第五节苏修积极向马来西亚、新加坡渗透 地处马六甲海峡沿岸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苏修侵略东南亚的罪恶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从欧洲、中东、南亚到远东或大洋洲的船舶都要经过这里,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从苏修加紧同美帝争夺海上霸权,向太平祥、印度洋大肆扩张以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苏修舰船的必经之路。从海参崴 173・ ==========第183页========== 到印度洋、中东的船只需要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港口补充然料和进行修理。除此之外,苏修还看中了这里的丰富的战略物资一橡胶和锡,并企图把马来西亚、新加坡作为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扩张的重要据点。 、 一、苏修对马来西亚的政治渗透 1964年,苏修驻曼谷大使开始同马来西亚政府代表秘密接触,1967年11月,苏、马宣布正式建交,互派大使。苏修使馆的人数最初只有四十多人,后来竟增加到一百多人。目前苏修驻吉隆坡的使馆已成为最大的外交使团之一。苏修大使活跃异常,经常窜到马来西亚各边远地区活动。例如,1970年5月,苏修大使带了一批所谓“港口专家”闯到北加里曼丹进行了6天阴谋活动,对山打根、亚庇、斗湖三个港口特别感兴趣,并表示要向马来西亚政府提供所谓经济和技术“援助”来发展这些港口,妄图使它们成为苏修海军的基地。①同时,苏修使馆还经常问各中学偷偷寄发宣传品,以加强政治渗透。 1969年9月,苏联同马来西亚签订了航空协定,使苏联琅得经营马来西亚同另外儿个亚洲国家某些航线的权利。苏联民航飞机每周有两班往返于吉隆坡和莫斯科之间。苏联商船的船员也取得了在马来西亚西部各港口和沙捞越港口上岸活动的权利。 1972年7月4日,苏修驻马来西亚“军事顾问”窜到北加里曼丹的沙捞越进行活动,第一次公开参加研究在那里镇压北加里曼丹人民的反革命战争。苏修的这种罪恶行径,受到了马来西亚进步舆论的谴责。② ①新华社1970年6月17日香港电讯, ②新华社1972年11月28日香港电讯。 ・174 ==========第184页========== 1972年9月底,苏修又加紧拉拢马来西亚,邀请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访问苏联。在一周的访问中,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文化和科学合作协定”,为苏修进一步向马来西亚进行渗透创造了条件。 马来西亚对苏修的政治渗透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警惕,在有的场合公开反对苏修向东南亚地区扩张其军事、政治势力。例如,马来西亚坚决反对苏修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阴谋。1972年3月以来,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多次在国会重申,不能接受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主张。他说,“苏联潜艇要以印度洋为基地”,“我们不支持海上霸权的利益,我们应要照顾的是我们自己的利益”。马来西亚反对苏修的所渭“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1972年10月,拉扎克访苏与柯西金会谈后,对记者发表谈话谈到“中立化”与“亚洲集体安全体系”问题时表示,“我们只赞同中立化建议”。 马来西亚还拒绝同苏修签订所谓“友好条约”。1972年4月,马来西亚副总理伊斯梅尔谈到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是否可能与苏缔结一项“友好条约”的问题时,指责苏“在友好的名义下,曾干出了许多肮脏的勾当”。 同时,由于苏修加紧在东南亚地区进行间谍活动,起了马来西亚当局的警惕。1972年9月,马来西亚些上议院议员就香港破获苏修特务活动一事,要求政府注意苏修在马来西亚的间谍活动。另一些执政党议员就马来西亚与苏修签订经济和文化协定问题时发言指出,“必须小心谨慎,提高警惕,勿使苏埃之间发生的事件在此间重演”。 二、苏修对马来西亚的经济扩张 苏修每年均向马来西亚购买大量橡胶,但两国直到1967 ・175 ==========第185页========== 年以前还没有直接的贸易联系,所有橡胶交易都是通过新加坡和伦敦的中间商行进行的。1967年4月3日,苏马两国在吉隆坡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两国在关税、颁发进出口许可证、支付、商船停泊等方面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双方中每一方得在对方首都设立商务代表处,作为外交使团的一部分。双方贸易均以可兑换的硬通货支付。 从协定签订五年来两国的贸易情况来看,苏联从马来西亚的进口大大超过对它的出口,而苏联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橡胶。见表63、64。 表3苏联对马来西亚的贸易(单位: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苏联进口 9,040 10,960 11,100 7,760 苏联出口 10 150 160 150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 1971年)。 表64苏联从马来西亚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单位:吨、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数量 269,200 235,000 254,300 209,300 橡 胶 价值 82701 10,118 10,222 7,432 数量 1,200 2,700 2,622 1,037 锡 价值 336 823 857 324 数量 1,500 棕榈油 价值 21 资料来源:同上表。 苏修从马来西亚进口的重要工业原料橡胶,每年均占其从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92%以上。从1966年以来,苏联每 ·176, ==========第186页========== 年从马来西亚进口橡胶都在20万吨以上,约占马来西亚橡胶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一级板胶1968年占苏进口橡胶的66%。从1968年起,苏联购买橡胶的数量已超过美国,成为马来西亚橡胶的最大买主。 苏修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额是很小的。近三年来苏联每年对马出口只有一百多万卢布,主要是些机器设备、窗用玻璃板、棉布等。在马来西亚的进口国家中苏联居第十七位,⊙由于苏联商品质量低劣而价格又高,在马来西亚市场上不受欢迎。苏联每年同马来西亚的贸易均大量入超。因此,苏修对马的贸易政策除以掠夺橡胶为重点外,还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展开贸易攻势,进行各种宣传和引诱,以便向马来西亚推销更多的苏联商品。但是,苏修在这方面没有取得多少成效,至今马来西亚购买的苏联货物仍是微不足道的。 在贸易扩张的同时,苏修还打着“经济技术合作”的幌子,渗入马来西亚的经济部门,控制马来西亚的经济。1970年,苏联在马来西亚的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3%,根本无法同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相竞争,于是它妄想采取另一手法,即同马来西亚建立“合营企业”。1970年,苏修驻马来西亚贸易代表表示,苏修准备同马来族商人进行“联合投资”,还说准备提供工艺和设备来“协助”马来西亚的第二个发展计划,并已把 一个可能提供的机器和设备的名单交给马来西亚当局考虑。1971年,苏修贸易代表又进一步提出一项同马来西亚建立联合企业、共同进行投资的计划。1972年,苏马在进行所谓“经济技术合作”谈判时,苏修竟以更多使用合成橡胶、减少进口马来西亚天然橡胶的话来进行威胁,想迫使马来西亚同意接受苏修投资搞所谓“合营企业”。这样,就充分暴露了苏修新 ①〔苏)国外商情公报》附刊1972年第8期。 ·177.· ==========第187页========== 殖民主义的嘴脸。① 1972年9月底至10月初,拉扎克访苏签订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中,两国政府同意:(1)对于铁质或非铁质矿藏如锡、铅、铜和金之类进行地质调查及勘探;(2)开采新的矿藏,为现有矿藏制定新的开采方法,装置提炼原矿的设备;(3)建立工业公司,包括非铁金属冶炼广在内;(4)建立水力发电及热电站。协定的有效期为五年。②据拉扎克在莫斯科举行的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对于在马来西亚投资,特别是在水电工程和海床下面采矿方面进行投资的可能性感兴趣。但是,苏马这次所达成的仅仅是原则上的协定。由于双方在具体条件上没有谈妥,至今尚未就任何一项工程项目达成“合作”的协议。 总的说来,苏修近来对马来西亚大力进行经济和贸易扩张,除了掠夺到大量橡胶以外,在其他方面并未得手。马来西亚对苏修质量低劣的商品根本不感兴趣。马来西亚政府一位高级官员曾指出:“不能用行政命令建立对俄国商品的威信。”③1969年,苏修在吉隆坡举行“贸易和工业展览会”展出的商品卖不出去。为了省下一笔运回国去的运费,苏修只得以赊销的方式供给当地商行寄售。新加坡《新国家报》说,马来西亚商业界都不愿代销或陈列苏修的商品,因为他们都想尽力增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1971年,马来西亚最大的“国营”贸易公司就拒绝经营苏修的商品,同时却派遣了贸易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广大马来西亚人民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友好感情,纷纷要求增加同中国的贸易经济关系。 ①③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7月8日。 ②新华社1972年10月5日香港电讯。 ·178· ==========第188页========== 三、苏修对新加坡的渗透 苏修同新加坡于1968年6月正式建交。苏修向新加坡渗透的重点,在于取得新加坡港口的使用权,妄图把这里作为串连苏修派往地中海的舰队同太平洋舰队的中途站,并作为苏联商船、军舰补给和维修的基地。苏联经过新加坡的船只逐年增多:1968年平均每月有20多艘;1969年增加到30多艘;1970年平均每月达50多艘。 1971年2月,苏修派了一个所谓“船务专家代表团”到新加坡活动达两周之久,察看了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军港三巴旺和三巴旺船厂,以了解为苏修船只“提供修理的可能性”。4月,苏修又派了一个海运代表团到新加坡,调查当地的航运和船坞设备等情况。据代表团成员、苏联黑海轮船公司经理丹钦科说,该公司目前有45艘船在东南亚地区活动,在今后四年内将增加一倍。①之后,苏联同新加坡签订了一项协议,新加坡同意苏修船只利用新加坡船坞进行检修、停靠和进行补给。1971年7月,苏修驱逐舰“辉煌号”和海军油船“伊若拉号”在新加坡港口停泊,苏修官兵还上岸活动。这是苏修海军舰只第一次在新加坡停靠。②从1972年起,苏修已有很多船只驶进新加坡岌巴船坞进行检修。 苏修还积极向新加坡的航运界进行渗透,插手东南亚的航运业务。苏修商船已经开辟了新加坡和欧洲及亚洲各港口之间的定期航线。1968年2月,苏修利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橡胶出口商同西方及日本航运公司之间的矛盾,趁机在新加坡设立海运代理公司,提出以低价代运货物,争夺海运生 ①〔新加坡)南洋商报》1971年5月1日,美联社1971年4月30日新加坡电讯。 ②合众国际社1971年?月16日新加坡电讯。 ・179 ==========第189页========== 意。1969年初,苏修船只除装运输往苏联的橡胶外,还代运出口至别国的橡胶,其运价较西方及日本航运公司的议价低15%。 苏修大力抢夺新加坡的海运生意,是它对东南亚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既有利于从该地区掠夺工业原料,也可直接从这方面赚取巨额利润。①东南亚地区的航线在地理上同苏联本国毫不相连,苏修向这里的海面扩张,充分暴露了它想同美帝争夺海洋、称霸世界的野心。苏修对新加坡地区的军事扩张引起了新加坡各阶层人士的反对。1972年11月新加坡外交部长拉贾拉南曾指出:“新加坡不可能欢迎俄国在这个地区派驻军事力量”。② 苏联同新加坡自1966年开始签订贸易协定以来,两国的贸易额至今还是较小的,近年来每年约800万卢布左右。苏联出口到新加坡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约占出口额三分之二以上)。见表65.1968年及1971年苏联陆续在新加坡举行商业展览会和金属工具展览会,企图推销苏联的机械设备。近年 表65苏联对新加坡出口 (单位: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总 额 620 560 550 440 其中:棉布 504 442 446 281 纸张 16 16 10 26 机器设备(包括金属切削机床、滚珠轴承、拖拉机等) 11 12 25 23 生铁 16 13 11 8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 1971年)。 ①香港大公报》1969年3月13日。 ②合众国际社1972年11月29日新加坡电讯。 ·180¥ ==========第190页========== 来,苏联从新加坡的进口额(不包括经过新加玻转口的橡胶)及主要商品见表66。 表66苏联从新加坡进口 (单位: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总 额 180 100 290 370 其中:椰子油 156 59 219 168 皮鞋 21 19 44 87 衣物 24 102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 1971年)。 1971年11月,苏修在新加坡开设了-一个“莫斯科人民银行新加坡分行”。①这家银行的总行设在伦敦,全部资本为苏联政府所拥有,并由苏联人员经营,为苏修对外经济扩张服务。新加坡分行是它在远东开设的第一家分行。该行董事会主席兼经理尼基肯以及该行伦敦总行经理曾先后窜到新加坡活动。 一年来这家银行的活动是很突出的,而且并不限于新加坡一地。据说它向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的私营贸易公司提供短期或中期贷款,以购买苏联货物,并吸收大量美元。可见,它是苏修在东南亚倾销滞销商品和捞取西方外汇的一个工具。 第六节苏修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控制 和经济扩张 一、苏修对印尼的政治、军事渗透 六十年代以来,苏修大大加强了对印尼的渗透和扩张,力 ①〔新加坡)《南洋商报》1972年11月7日。 ·181· ==========第191页========== 图把印尼变成它在亚洲拼凑反华包围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镇压印尼国内人民的革命斗争。 1960年后,苏加诺领导下的印尼政府开展了要求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回西伊里安的斗争,以后又发动了对抗马来西亚的运动。为此,印尼政府需要获得新的军事装备以加强国防力量。由于苏加诺的反帝立场,美国不肯给予大量军援;西欧国家同荷兰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有结盟关系,也不肯向印尼出售军火。苏修便利用这个机会向印尼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成为印尼最大的军火供应者。 从1961年开始,苏修向印尼出售军火的活动非常频繁。从1961年到1964年短短的四年中,苏修同印尼签订出售军火协定达七次之多,从中可以看出苏修企图插足印尼军队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苏修出售军火的数额和价值从来是不公布的,据印尼官方人士的透露,这七次协议的总数约为10一12亿美元。①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仅次于苏修对埃及和印度的“军援”,大大超过美帝对印尼的“军援”(据报道,1948年至1972年美国向印尼提供的军事“援助”为1.067亿美元)。®由于苏修大力装备印尼军队的结果,目前印尼海军舰艇90%、空军飞机的一半,以及陆军工程兵装备的65%都是苏制的.③印尼接受苏修的装备中,海军舰艇有巡洋舰、驱逐舰、快速护卫舰、潜艇、科马尔级巡逻艇等53艘及其他小型舰艇;空军有各种飞机(包括米格21型战斗机和图16中型轰炸机)100多架;陆军有大批坦克、大炮、57毫米高射炮、雷达、卡车、吉普 ①③《人民日报1969年3月14日,〔美)太平洋季刊1963年夏季号,〔美)《环球》1970年第4期。 ②合众国际社197?年4月9日雅加达电讯。 182・ ==========第192页========== 车等武器装备。① 此外,印尼的三军都装备有苏修的导弹。苏修还为印尼训练大批军事人员。先后在苏联军事院校受训的印尼军人有1,000人以上,而苏修派往印尼的军事“顾问”和“专家”等有2,500人之多。②这些苏修人员在印尼广·泛搜集各种情报,协助印尼反动军事当局镇压革命人民的武装斗争。 印尼右派军人集团于1965年9月30日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苏修虽然表面上停止了对印尼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暗中却在支持印尼军人政权镇压革命人民。苏修当局一再吹捧印尼反动军人集团是什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表示要同它“团结合作”。印尼反动派镇压人民武装的武器和人员很多是苏修提供和训练的。印尼政府外交部长就此曾在国会公开“对苏联的援助表示深切的感谢”。 在印尼反动派镇压革命人民期间,苏修和美帝驻印尼的军事人员曾三番五次到印尼反动派正在进行反革命“围剿”的前线,同印尼反动当局联合策划镇压印尼人民武装。1968年初,东爪哇革命人民在农村地区开始进行武装斗争,苏修叛徒集团急忙派出军事官员到东爪哇活动,并同当地反动军事当局“讨论了苏联向印尼提供飞机零件的援助的可能性”和一些所谓“例行公事”。1968年8月,苏修驻印尼武官还窜到中爪哇,“访问”了正在那里镇压人民武装的印尼第七军区司令部,并“了解”当地的“治安情况”。印尼反动派在西加里曼丹地区 ①〔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军事力量对比(1971一1972年)》,德新社1962年9月27日雅加达电讯,〔日〕每日新闻》1968年8月27日,〔美)k洛杉矶时报》1970年3月8日。 ②〔英)每日电讯报》1963年4月14日,德新社1963年4月2日新德里电讯。 ·183・ ==========第193页========== 镇压人民武装所使用的飞机、大炮大都来自苏修的武器库,1968年下半年,由印尼各省军事当局主办用来镇压人民武装力量的“新型步兵训练”所使用的武器,则是美、苏联合提供的。同时,苏修的军事专家继续在各地巡回进行“技术指导”。 由于印尼的军事装备大部分来自苏修,如果没有苏修提供的零件,印尼的大批苏制飞机、舰艇便不能行动。因此,1966年以来,印尼多次就供应武器零件问题同苏修谈判。苏修最后同意向印尼供应一部分武器零件。 苏修对印尼提供的巨额军事“援助”,也是对印尼进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手段。印尼国内经济本来就危机重重,加上大量购买苏修军火,债台高筑。苏修提供的军事贷款,通常在武器运到以后便要开始偿还。早在1963年,苏修就逼印尼还债,经双方谈判后苏修同意延期一年偿还。以后印尼每年均遇到财政困难,欠款一拖再拖,利息也随之不断增高。截至1966年6月业,印尼的外债总数为21.714亿美元,苏修就占了 8.64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军火贷款),而美国则仅占2,143亿美元。印尼欠苏修的债务等于欠美国债务的4倍多。①苏修不断向印尼追索这8亿多美元的债务。印尼政变后,苏哈托政府要求延期偿还。双方曾于1966和1968年两度达成延期还债的协议。苏修利用旧债偿还问题,曾不断向印尼施加影响。1970年8月,苏联印尼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印尼延期偿还对苏联债务的协定。印尼欠苏修的8亿多美元债务将从1970年底开始在30年内还清,利息为 2.5%。② ①②德新社1970年8月30日雅加达电讯,香港经济导报》1972年12月 13日。 ◆184· ==========第194页========== 除了提供“军援”以外,苏修还在印尼进行各种间谍活动。据印尼报纸揭露,苏修驻印尼大使馆的外交人员经常到印尼各城市活动,收集情报。①印尼报纸还指出,苏《真理报》驻雅加达记者多莫加茨基赫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名特务,他曾以记者身份为掩护,在非洲一些国家进行间谍活动而被驱逐。② 1972年6月,有20艘苏修“拖网船”借口等候来自新加坡的母船,闯入印尼廖内省宾坦岛附近的领海,并明目张胆地在离岸仅二浬处停泊,后来被印尼海关当局驱逐。雅加达电台和报纸当时揭露这件事时说,这些“拖网船”都没有标记显示出它们是捕鱼用的拖网船,它们的大多数船员都隶属于苏联海军。③近年来,由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胃口越来越大,印尼政府当局对苏修的扩张也开始表示了不满。对于苏修有关马六甲海峡是“国际水道”的论调,印尼政府的外交部长、交通部长和海军参谋长都曾加以驳斥。他们说,“俄国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马六甲海峡,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观点”,“苏联舰队的出现,是印尼来自海上威胁中须加以考虑的因素”。他们还警告说,印尼海军将攻击没有得到许可面进入印尼的任何外国潜水艇。④苏修在1972年初曾向印尼提出,依照苏联同印度签订的“友好条约”的原则,同印尼签订一项“友好条约”,但遭到印尼的拒绝。⑤印尼外长接着表示,“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一种条约,我们的需要与印度不同”。印尼对苏修迟迟没有就“东南亚中立化”计划表态感到不满。印尼的一些报纸还指责了苏修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①路透社1971年3月18日、22日雅加达电讯。 ②合众国际社1971年10月12日雅加达电讯。 ③④⑤新华社1972年11月28日香港电讯。 ·185 ==========第195页========== 二、利用“经济合作”剥削印尼人民 苏修以“贷款”、“协助经济建设”为幌子,大力向印尼进行经济扩张。苏修宣布向印尼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要“协助”印尼建立一系列重要的工业项目。但奇怪的是,十多年来苏修所“援”建的工业项目,至今没有一项建成,而印尼政府却被苏修的“贷款”紧紧束缚住,负债累累。 苏修提供给印尼的所谓经济“援助”共3.675亿美元,①主要有两笔贷款。一笔是1956年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总协定”所规定的1.175亿美元。协定规定苏联为印尼建设以下六个主要项目:(1)在西爪哇芝里公建设一座年产10万吨钢的钢铁;(2)在中爪哇芝拉扎建造一座磷肥厂;(3)在加里曼丹修筑长622公里的公路;(4)在加里曼丹兴建两个机耕农场;(5)在雅加达建造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6)在安汶岛建立一所工学院;此外,还有勘探硫磺矿、黄磷矿的技术费用等。②第二笔贷款是1960年签订“第二次经济技术合作总协定”时宣布的2.5亿美元,也规定了六个项目:(1)阿沙汉河流综合工程,包括建造水电站、炼铝厂、架设输电线等; (2)苏打厂;(3)勘探铁矿、煤矿,并在加里曼丹建设年产25万吨钢的钢铁厂;(4)硫磺冶炼;(5)原子能反应堆;(6)在雅加达建造一所有200个床位的医院。③ 自1962年起,苏修陆续开始进行设计、勘测、建造这些工程。1965年,印尼右派军人集团发动政变后,苏修曾对苏哈托政权的反华反共政策寄以很大期望。不料苏哈托政府却更多地倒向了美国,使苏修捞不到很多油水,于是,就撕毁合同 ①〔苏)法齐加洛夫:《苏联一一印尼经济合作1964年莫斯科版,安塔拉通讯社1962年9月6日电讯。 ②③印尼民族通讯社1962年4月12日电讯。 ·186· ==========第196页========== 和协定,撤走专家,停止了所有工程项目。苏修的全部“经援”贷款只使用了三分之一,苏修大肆吹嘘的所谓“授助”至今只建成雅加达的一个体育场和一所医院,而工农业建设项目竟没有一项建成。如芝里公的钢铁厂、芝拉扎磷肥厂只建了一半,现在机器设备均已生锈,工地上长满青草,大部分建筑、地基和道路均已毁损。有的工程则根本尚未动工。①1971年,苏修曾企图恢复“经援”工程而进行了种种活动,但遭到印尼拒绝。 苏修的所谓“援助”只不过是对印尼人民进行敲诈、剥削的一种手段。首先,它一开始就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苏修对印尼的贷款要求印尼先付出5%的“定金”,用美元或英镑支付,这对经济已陷入瘫痪的印尼是一大负担。这些贷款还要在设备运交完毕或工程完工八年之内偿清,年利率2.5%一3%②,偿还贷款须用硬通货或用印尼对苏出口的农产品(橡胶、咖啡)支付。由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很大,苏修常利用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动而获得暴利。 苏修“援”建的工程项目成本极高。据印尼政府官员指出,苏修出售给印尼的设备,价格比西德、日本同样的设备价格要高出18%。有时造价虽低,但因苏修以后抬高零件的价格,因而总的说来价格还是很高。苏修建造的工程进度极慢,质量很差。如雅加达的体育场建成后,每天的保养费需100万盾。加里曼丹的公路有一段在军事演习中竟下沉到沼泽中去了。苏修在“援助”的工程中屡出差错,洋相百出。例如建造费用达750万美元的芝拉扎磷肥厂工程已进行了一半,还没有在 ①美联社1968年5月16日雅加达电讯,香港k经济导报,1972年12月13日。 ②〔印度)商业》周刊1963年7月6日。 :187 ==========第197页========== 印尼找到可供这个广使用的硫磺和磷酸盐。即使这个厂建成,也不得不使用进口原料,为此还需要在爪哇南岸兴建一个港口,进口原料。这样,使印尼仍无法在经济上获得独立①苏修的所谓“援助”根本不是为了发展印尼的经济,而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苏修对它所宣布的一大堆“援”建计划中的工农业项目根本不感兴趣,能拖就拖,进度很慢。对印尼国民经济生活很重要的阿沙汉水电综合工程一直没有动工。此外,苏修还利用勘探铁矿等资源为名,取得了对印尼许多地区进行空中磁性探测的权利。苏修的大批“专家”也打着“技术援助”的幌子大批涌入印尼。 苏修的所谓经济“援助”引起了印尼的不满。1971年底,苏修派遣了一个考察组到印尼,了解已经停工的芝里公钢铁厂和芝拉扎磷肥广两个工程的情况。1972年5月,苏修大使把这个考察组的调查报告递交给印尼政府,询问印尼方面是否打算继续兴建该两项工程,并表示苏修愿意恢复“援助”这两项工程。但是印尼政府并未给予明确答复。对此,苏修当局恼羞成怒,莫斯科电台竟攻击印尼对苏修的“诚意散布怀疑”。1972年8月,印尼政府下令停止在西爪哇塞尔彭地区的一项未建成的苏修“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工程。1972年12月,印尼政府正式拒绝了以苏修“贷款”恢复芝里公钢铁广工程的建议,这个耗费了3,600万美元的苏“援”工程就此半途而废。 三、苏修对印尼的贸易扩张 苏修于1956年8月同印尼签订贸易协定。在此之前,苏修曾通过英国和荷兰的中间商行购买印尼的橡胶。贸易协定 ①〔印度)商业》周刊1963年7月6日。 ・188・ ==========第198页========== 规定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苏修同印尼的贸易额在印尼的外贸中所占的比重很小。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后,苏修同印尼的贸易额又有下降。最近几年两国每年贸易额约在2,000万卢布左右。见表67、68。 表87苏联对印尼出口 (单位: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总 额 470 320 4501,010 其中:棉 布 222 241 201 305 方 糖 131 656 机器设备(包括飞机、汽车、化工设备等) 53 30 6 39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 1971年)。 表68 苏联从印尼进口 (单位:万卢布) 1968 1969 1970 1971 总额 1,720 2,140 2,500 1,010 其中:橡 胶 1,416 1,915 2,062 776 咖 啡 108 88 358 188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到《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溉览》(1969、1970、 1971年)。 苏修对印尼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棉布,尤其在1965年以前,每年向印尼倾销3,000万公尺以上。苏修采取这种倾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坏我国同印尼的贸易。1965年以后,苏修棉布的倾销略有减少,但每年仍在2,000万公尺以上。苏修从印尼进口的商品则主要是橡胶和咖啡。 由于苏修同印尼的贸易存在巨额入超,因而苏修迫切想打开印尼的市场,为苏修商品寻找出路。苏修除在印尼举办各种贸易展览会为其商品做广告外,它所使用的主要手法是通过莫斯科人民银行新加坡分行向印尼商人提供商业贷款, 189 ==========第199页========== 用以购买苏修货物,以扩大苏修商品的销售。由于新加坡同印尼在地理上接近以及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使这家银行向印尼渗透取得有利条件。据印尼贸易界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儿笔外国在印尼的投资,表面是新加坡的厂商经营,实际上却是苏修在背后给予经济支持。这家银行还同许多印尼商人接触,给予他们短期贷款,要他们经销苏修货物。苏修通过这种途径投入印尼的资本虽无确实数字,但以某商行为例,1971年初获得苏修20万美元贷款,1972年即增加到200万美元,因此,估计该银行已将数千万美元的资本调往印尼。据新加坡方面透露,这家苏修银行准备在1973年贷款1亿美元给印尼企业和商行,而印尼方面则认为这有投机倒把之嫌,将对印尼经济不利,并怀疑其另有政治背景和目的。这家银行在印尼的渗透活动已经引起印尼的严密注意。① 苏修驻印尼的商务代表也以“贷款”为诱饵,提出维备向印尼提供年息4.5%一5%、期限从2年到10年的优惠贷款,以“帮助”印尼购买苏修的货物。苏修还提出要向印尼派出贸易代表团,但印尼政府均未给予答复。②据报道,印尼商业界人士对同苏修进行贸易不感兴趣,因为苏修想以扩大陈旧的剩余机器设备出口来交换印尼的橡胶和咖啡,而印尼目前最需要的是可在国际市场兑换的外汇,这些苏修的剩余机器对印尼毫无用处。因此,印尼商业部长已向苏修方面公开表示,印尼出口的商品须以现金交易,拒绝接受苏修的剩余机器设备③ ①〔新加坡)星洲日报》1972年10月7日,香港k经济导报》1972年12月13日。 ②新华社1972年11月1日香港电讯,安塔拉通讯社1972年8月21日雅加达电讯, ③〔新加坡)《南洋商报》1971年9月22日。 ·190 ==========第200页========== 第七节苏修对缅甸、泰国的渗透 一、苏修对缅甸的渗透 缅甸是世界上大米主要的出口国家之一,又是我国的近邻。苏修向缅甸渗透的目的是掠夺大米等农产品,并妄图挑拨缅甸同我国的关系,唆使缅甸走上反华的道路。 苏修掠夺缅甸大米等资源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向缅甸提供所谓“赠送”和经济技术“援助”来骗取;二是通过贸易途径。 1955和1956年,赫鲁晓夫、米高扬相继访问缅甸后,苏缅于1956年4月签订一项协议,宣布苏联将向缅甸“赠送”下列六项“礼物”:用苏联的款项和物资为缅甸建筑和装备一所工业学院、一所医院、一座旅馆、一座刷院、一个文化体育中心和一个工农业展览馆。但令人惊奇的是在“赠送”这些“礼物”的同时,要求缅甸以同等价值的“礼物”回赠苏联。协议中明文规定,为了归还苏联为建造和装备工业学院等项目所提供的建筑材料、机器、设备、技术人员和专家所花的费用,缅甸政府将以缅甸所出产的同等价值的大米或其他商品赠送给苏联人民,由苏联加以支配。苏联为建造本协议的所有项目而提供的建筑材料、设备、工程师、技术人员、专家等服务的价值,以及缅甸所提供的大米或其他商品的价值,均以世界市场价格为准。 根据协议规定,苏修“赠送”项目的设备等材料本应由缅甸按世界市场价格从苏修进口,但是其中很多设备在苏联根本买不到。例如,苏修在仰光“援”建一座旅馆中的空气调节器,缅甸方面不得不从美国进口。这样,为了完成苏修的这些 191 ==========第201页========== 项目,缅甸政府还得花费本来就很缺乏的外汇从西方进口一·些设备。这给缅甸的国际收支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缅甸的大米却必须每年按时按量运往苏联。这样,由于苏联不能提供全部工程所需要的设备,在苏缅双方的“赠送”中形成了苏方的赊欠。见表69。 表69缅甸和苏联间根据“赠送”项目的贷款情况 (单位:万缅元) 缅甸问苏联提供 苏联“赠送”规 苏联对缅 大米帐上的贷款 划上的借款 甸的赊欠 1955/1956年 10,300 10,300 1956/1957年 5,400 5,400 1957/1958年 2,800 1,100 1,700 1958/1959年 3,400 2,200 1,200 1959/1960年 3,900 2,500 1,400 合 计 25,800 5,800 20,000 资料来源:〔美)1951一1960年缅甸经济的发展》纽约1962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究竟谁给了谁贷款,谁援助了谁。从1956年至1960年,苏修所大肆吹嘘的对缅甸的“赠送”、“援助”,总共只有0.8亿缅元,而缅甸为支付这些“赠送”向苏修提供的大米,价值却达2.58亿缅元。苏修的“赠送”反使缅甸成了贷方。这样,五年内苏修从缅甸掠夺了2亿缅元。 苏联的“赠送”引起了缅甸当局的不满。缅甸政府决定取消苏修6项工程中的剧院、文化体育中心和工农业展览馆等3项,并延长另3项工程的建造期限。①直到1961年,苏修才将在仰光建造的工业学院、旅馆和在掸邦首府东枝建造的医院移交给缅甸政府。② ①〔美)1951一1960年缅甸经济的发展》纽约1962年版。 ②《今日新闻》1961年7月17日。 ・192・ ==========第202页========== 除以上3项工程外,苏修以700万美元贷款在缅甸的皎勃东修建了一个水库①,还搞了机器拖拉机站、棉种繁育场等。所有贷款均要缅甸以大米偿还。苏修一方面想方设法掠夺缅甸大米,另一方面又以技术“援助”为名,派了大批“专家”、“技术人员”窜到缅甸各地,对亲敦江、锡唐河等地的地形作了详细勘察,绘制了地图②,以窃取缅甸的水文地质情报。1969年,苏修又和缅甸签订合同,准备“协助”恢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莫契钨矿和锡矿。③ 对外贸易是苏修掠夺缅甸资源的另一手段。1956年4月,苏修同缅甸签订互相提供商品和劳务的长期议定书,规定苏联在四年内每年从缅甸购买大米40万吨,同时苏联向缅甸出售机器、设备和其他商品,并提供技术“援助”。当时,苏修曾大吹大擂,说什么缅甸有相当多的剩余大米卖不出去,每年购买缅甸大米40万吨是对缅甸经济的“巨大援助”。实际上,这笔交易对缅甸是极为不利的。缅甸当时的财政经济很困难,政府亟需外汇来购买机器设备,以发展民族经济,而缅甸的外汇收入80%来自大米的出口。根据上述议定书,缅甸每年以世界市场价格卖给苏联40万吨大米(约占缅甸大米出口的四分之一),但从苏联手中却得不到现款。因为议定书规定要缅甸同样以世界市场价格购买苏修的商品作为交换。据西方经济界人士判断,这种以货易货的贸易对缺乏外汇的缅甸带来很大损失,因为缅甸本来可以将这部分大米在其他地方出售而得到外汇,其价值并不小于同苏修易货贸易所得到货物的价值。④再者,这些昂贵的苏联机器设备质量低劣,对热带气 ①美联社1962年8月31日仰光电讯, ②③〔苏)今日亚非》1972年第3期。 ④〔美)1951一1960年缅闻经济的发展》纽约1962年版。 ·193· ==========第203页========== 候的缅甸并不适用。因此,苏修同缅甸的大米交易根本不是什么“援助”,而是掠夺缅甸大米的一种手段。 更恶劣的是,苏修得到缅甸的大米后,却转口到其他国家抛售,换取现汇。苏修的这种作法,引起缅甸强烈不满。根据缅方的要求,苏修被迫同意限制转口缅甸大米的数量。以后双方又商定,苏修只有在预先取得缅甸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始能转口一部分在缅甸购买的大米。① 缅甸出口到苏联的商品为大米和橡胶,苏联则向缅甸推销钢材、机器设备(汽车、拖拉机、车床等)。苏修为了加紧向缅甸推销商品,于1971年12月在仰光举办了长达三周的商品展览会。②但总的来说,历年来苏缅之间的贸易额是在不断下降的。见表70。 表70缅甸对苏联的贸易 (单位:万缅元) 1961/1962 1969/1970 从苏联进口 3,200 1,700 占缅甸总进口额 % 2.2% 对苏联出口 3,800 270 占缅甸总出口额 8% 0.5% 资料来源: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7月1日。 苏修在政治上一直对缅甸进行拉拢。赫鲁晓夫曾于1955年和1960年两次访问缅甸。奈温上台以后,苏修报刊吹捧“缅甸社会主义道路”,并攻击缅甸共产党“走冒险主义道路”。1964年苏缅签订了航空协定,苏修的飞机定期飞往仰光。苏修的文化、艺术代表团大批涌入缅甸,进行文化渗透。1971年,氟甸政府改善同我国的关系后,苏修又加紧拉拢缅甸,妄 ①〔苏)苏联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州各国的对外贸易》1960年。 ②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2年1月8日。 194・ ==========第204页========== 图离间中缅关系。苏修文化部长福尔采娃和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等大小头耳纷纷到缅甸活动。苏修临时代办在1971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表示苏联“准备帮助缅甸完成经济发展计划”,以及提供军事“援助”和训练军官。并向缅甸政府建议由苏联“帮助”建立一座炼油厂。他污蔑缅甸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将会破坏缅甸在一切方面的发展”。①1972年6月,苏修又邀请缅甸贸易部长到苏联访问,签订了贸易协定及1973年换货议定书。②苏修今后对缅甸的渗透活动值得密切注意。 二、苏修对泰国的渗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泰国一贯追随美帝的侵略战争政策,近年来已成为美帝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苏联虽早在1941年便同泰国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的政治、经济来往很少。苏修叛徒集团上台后,出于同美帝争霸世界的需要,力图在泰国打开局面。因此,最近十多年来,泰国也成为苏修渗透、扩张,同美帝争夺势力范围的对象之一。 苏修首先利用贸易作诱饵,达到向泰国渗透的目的。1961年,苏修驻泰国大使同当时的沙立政府完成了一项贸易议定书的谈判。但苏修在泰国的扩张引起了美国的反感,因此这个贸易议定书未能签字。八、九年来,苏联同泰国的贸易额极小,还不到泰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③ 近几年来,泰国经济情况不断恶化,对外贸易入超一年比 一年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泰国政府于1969年5月派贸易代 ①法新社1971年6月20日仰光电讯。 ②塔斯社1972年6月19日莫斯科电讯。 ③香港《经济导报》1970年1187期。 ◆195· ==========第205页========== 表团赴苏访问,并准备签订贸易协定。但是,再次由于美国的反对,苏泰的贸易谈判再次搁浅。①为了冲破美国的阻挠,苏修提出要问泰国购买大米、玉米、橡胶、锡、糖等物资,并且保证“让泰国对苏联贸易出超”。这样,才终于在1970年3月草签了苏泰官方的贸易协定,并于12月正式签字。苏修得意忘形,立即又提出开辟民航航线、联合经营远洋运输、对泰国进行投资等要求,其力图挤进泰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苏泰签订贸易协定以前,苏联主要从泰国购买橡胶和大米,泰国也从苏进口一些机器和棉织品,数量都不大。1970年双方的贸易额只有340万卢布,到1970年年底两国签订贸易协定后,1971年的贸易额猛增到660万卢布,而且泰国对苏联出超达160万卢布。见表71。 表71苏联和泰国的贸易 (单位:万卢布) 1969 19701971 苏联对泰国出口总额 250 260 250 其中:棉布 154 150 156 白报纸 59 70 53 机器设备(包括动力设备、电站用柴油机、拖拉机) 25 19 33 泰国对苏联出口总额 30 80 410 其中:橡胶 25 42 萤石 77 152 米 209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9、1970、 1971年)。 然而,苏修并不以贸易渗透为满足。据泰国报纸报道,苏修正在同泰国的一个采矿公司谈判,准备同泰国进行联合开采,以便从泰国取得作治铁熔剂用的化工原料萤石。②1971年 ①香港经济导报》1970年1187期。 ②〔泰)《民族报》1971年9月25日。 ·196… ==========第206页========== 5月,苏泰又正式签署了民航空运协定。苏修民航飞机定期飞到曼谷,再从曼谷到吉隆坡、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和澳大利亚。苏修的民航总局还在曼谷设立了办事处。 随着贸易上的扩张,苏修在政治上也力图打进泰国。1969年5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正在曼谷召开东南亚条约组织理事会会议时,苏修外交部东南亚司司长卡皮察曾偷偷地到曼谷去进行了“没有公开宣传”的五天“访问”活动,①近一两年来,苏修在泰国进行的政治渗透和间谍活动,已经引起了泰国政府和报纸舆论的警觉。据曼谷报纸揭露,1971年5月,苏修驻曼谷的外交人员在没有事先通知泰国外交部的情况下,私自乘坐汽车到泰国南部克拉地峡两边的海岸线活动,调查将要开掘的克拉运河或将要敷设输油管地区的地理形势。②苏修外交人员的行动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曼谷报纸在评论中指出,苏修对克拉地峡产生“兴趣”是并不奇怪的,它反映了苏修有意要插手拟议中的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的计划,以便染指这条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新航道。③1972年4月,据泰国报纸揭露,苏修驻丹麦的外交人员企图用金钱向一名泰国驻丹麦的外交官收买泰国的外交密码。④1972年8月,曼谷报纸指责苏修把一名在1971年被英国政府驱逐的苏修特务派到苏修驻曼谷大使馆任职,⑤以上这些事实说明,苏修正在积极对一向处于美帝势力范围的泰国进行大力渗透,同美帝争夺这一战略要地,以便进行反共、反华、反人民的勾当。但是,苏修这些扩张活动必将引起泰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①香港经济导报》1970年第1187期。 ②〔泰)泰京报》1971年8月10日。 ③④新华社1972年11月28日香港电讯。 ⑤〔泰)k民族报》1972年8月19日。 ・197 ==========第207页========== 第五章苏修对拉丁美洲 的渗透和扩张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一直被视为美帝国主义的“后院”。自从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在整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相继掀起了反对美帝侵略、干涉、颠覆和殖民统治的强大斗争,并出现了许多中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美帝的新局面。拉丁美洲掀起的反美斗争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动摇了它在拉美的霸主地位,使得一直被视为美帝“后院”的拉丁美洲成了反美斗争的前哨。正当拉丁美洲的中小国家为了摆脱美帝的控制和掠夺,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同美帝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时,苏修叛徒集团打着所谓支持拉美国家“摆脱美国的统治”,“消除殖民主义残余”等旗号,趁机在拉丁美洲插上一脚。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更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渗透扩张活动,妄图把拉丁美洲纳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渗透和扩张,主要是通过贸易和“援助”进行的。过去,苏联同拉丁美洲地区的贸易往来是不多的。为了扩张目的,苏修近年来加速和这一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或以“援助”为名扩大同一些国家的联系。1965年,苏联仅与古巴、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墨西哥等国有贸易关系,到1972年已发展到与十六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1960年,苏联和拉丁美洲的贸易额为2.21亿卢布,到 ◆198· ==========第208页========== 1970年已达11.23亿卢布,增长了4.1倍。苏联对拉丁美洲的“经援”最初只有古巴一国,到1972年已扩大到了八国(古巴、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乌拉圭、哥斯达黎加);“经援”总额已达到50亿美元以上。至于“军援”,除了向古巴提供外,还曾向智利提供。 近年来,苏修陆续不绝地派遣各式各样的政府、经济和文化等代表团到拉丁美洲“访问”,从各方面进行渗透活动。 从目前来看,拉丁美洲在苏修的反革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虽然还未达到象东欧、中东、地中海那样的重要程度,但是苏修正越来越重视对这块地方的争夺。苏修《消息报》曾公开叫嚷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部署美洲国家之间关系的全局”,向美帝提出挑战。巴西一家报刊指出:苏联正利用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每一个错误,加紧打入拉丁美洲,加强它在这个地区的地位,同美帝“争夺拉丁美洲的霸主地位”。①西方作者评论说:苏修“企图在世界各个角落同时达到一系列的侵略目标,这-一点就是苏联与沙俄政策的区别”。② 第一节苏修取代美帝在古巴的地位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苏修叛徒集团就把它作为掠夺和控制的重要对象。苏修在“保卫古巴”、“社会主义大家庭”等口号下,极力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逐步替代了1898年以后美国在古巴的殖民统治地位。 ①〔巴西)视界》1971年8月2日。 ②〔美)温弗雷德·乔舒亚、斯蒂芬·吉伯特:供应第三世界的军火~一苏联和军援外交》1963年版。 ·199. ==========第209页========== 一、以“国际分工”为幌子,使古巴继续成为“单一经济” 国家 古巴在革命前是一个以生产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国家,这是由于美国的殖民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古巴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修叛徒集团就竭力向古巴兜售它的所谓“国际分工”,硬把古巴拉入苏修的“经济一体化”和“生产专业化”的行列,致使古巴在经济上继续保持着以生产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的局面。 革命前,古巴的蔗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古巴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直接参加甘蔗种植和制糖的劳动者达50万人。1900一1958年糖的生产价值为163亿美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30%。糖和糖副产品的输出在出口中占80%以上。古巴以蔗糖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是美帝为了掠夺和控制古巴而一手造成的。在全部甘蔗田中,被美国控制的占62%。美国对古巴的投资也集中在蔗糖生产部门。据统计,美国在古巴投资共约10多亿美元,其中就有一半是投入蔗糖生产部门的。 古巴革命后,苏修取代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古巴政府在苏修“国际分工”政策的影响下,集中力量发展蔗糖生产,致使蔗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1963年,古巴政府提出了从1966年起每年增产糖50万到100万吨,至1970年生产1,000万吨糖的任务。古巴的甘蔗种植面积差不多占古巴耕地总面积310万公顷的60%,约180万公顷。在甘蔗田中施用的肥料占全国施肥量的55%,约55万吨。1970年,古巴还动员了大量劳动力投入蔗糖生产。从事蔗糖生产的工人达50万人,如果加上突击劳动者,则达70万人之多,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1970年,古巴的糖产量达到850多万 ·200· ==========第210页========== 吨,超过了1952年达到的历史上最高纪录729.8万吨。糖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平均占25%以上,占国民收入的30一40%。糖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见表72。 表72糖在古巴出口中的比重(%) 年 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70 比重(%) 76.9 79.4 85,0 82.9 87.3 87.8 86.2 88.0 资料来源:〔法〕卡罗尔:游击队掌权以后一古巴革命的进程》1970年纽 约版。 可见古巴革命后,以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情况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完全一样,其差别仅仅是苏修取代了美帝的地位而已。过去古巴的单一经济是美帝殖民政策的结果,现在的单一经济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过去古巴食糖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而现在是苏联。 食糖在古巴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占到古巴外汇收入的85%。从表73可以看到,古巴革命前,平均每年糖的 表T8古巴革命前后的食糖生产和出口的比较 革命前 革命后 1948 1958 1965 1970 糖产量(万吨) 587.68 561.31 605.10 853.50 出口量(万吨) 574.13 546.54 523.00 691.00 其中对美或对苏出口量(万吨)① 261.94 310.26 233.07 300.00 出口量占年产量的% 97.69 97.37 86.43 80.96 对美或对苏出口在总出口量中的% 45.62 56.77 44.56 43.42 ①革命前对美出口,革命后对苏出口。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1966、1969、1971年)。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5、1970年)。 〔古〕路易斯·埃米罗·巴伦西亚:·《古巴革命的现实和前景》1961年6月哈瓦那出版。 ・201 ==========第211页========== 出口量占到年产量的90%以上,其中出口量的二分之一左右运往美国。革命后,平均每年糖的出口量占到年产量的80%以上,其中五分之二以上运往苏联。可见,在两个不同时期,古巴的食糖生产和出口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再从苏修近几年食糖进口的情况看,苏联的食糖进口完全依靠古巴。见表74。古巴实际上成了苏修的甘蔗种植园。 表74苏联的原糖进口 (单位:万吨) 年份 苏联总进口量 从古巴进口量 比 毛 (%) 1969 133.19 133.19 100 1970 300 300 100 1971 150 150 100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0、1971 年), 古巴片面发展蔗糖生产的做法,不能不使古巴的其他经济部门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苏修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的影响下,古巴经济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外贸逆差逐年增加,债台高筑。近年来,古巴政府为了摆脱以食糖为主的单一经济的局面,想逐步使“国民经济多样化”,强调要保证其他部门的生产,“不能放弃扩大和注意咖啡、柠檬、大米以及其他作物的种植”。①但在1972年的苏古会谈中,苏修明确表示不同意古巴提出的综合发展经济的设想,强调古苏应“协调”经济部门。换句话说,就是要古巴的国民经济仍然按照苏修的“国际分工”原则办事,使古巴继续成为单一经济的国家。 ①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糖季生产会议上的讲话,见〔古巴)《格拉玛报》1971年1月26日. ·202· ==========第212页========== 二、控制对外贸易,进行残酷剥削 革命前与革命后,古巴对外贸易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以前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古巴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北美,而1960年起,苏联替代了美国的地位。见表75。 表75苏联在古巴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7 1968 古巴对苏联出口 1.9 16.7 42.3 38.5 46.2 52.1 44.3 古巴对美国和加拿大出口 69.0 54.0 1.3 0.4 0.8 0.7 古巴从苏联进口 11.8 54.1 40.2 56.3 58.3 60.9 古巴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 72.1 51.3 1.6 4.1 0.7 0.9 资料来源:〔英)经济评论季刊: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波多黎各》 1971年增刊。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巴革命前夕,苏联在古巴出口中仅占 1.9%,进口为零。美国和加拿大则占古巴出口的69%,进口的72.1%。到1967年,苏联在古巴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上升到 52.1%,进口增加到58.3%。而同时,美国和加拿大对古巴的进出口则在古巴对外贸易中分别下降到0.7%和0.9%。 苏古贸易额由1960年的1.606亿卢布急剧增加到1970年的10.45亿卢布,增长了5.5倍之多,其中苏联对古巴的出口增长了7.6倍,苏联从古巴的进口增长了4倍。 据苏修官方的《塔斯社经济新闻》报道,古巴对外贸易中约60%是同苏联进行的。苏联操纵了古巴对外市场后,古巴的食糖、烟草、有色金属矿石、水果等源源不绝运往苏联,而苏修则把机器设备、卡车、拖拉机…以及石油和石油产品等运往古巴。见表76。 ·203· ==========第213页========== 表76苏联对古巴进出口的主要项目 (单位:百万卢布) 204 苏联对古巴的出口 苏联从古父进口 机器设备 石油和 谷物面粉 粗 糖 矿石和 石油产品 雪茄烟 年份 总 额 精选金矿石 占出▣ 占出口 占出口 额 金额总额的金额 占进口 总额的 占进口金额 占进T 总额的 金 额 总额的 % 金额 % 总额的 % 金额总额的 % % % 1960 67.2 5.79 8.6 24.9137.07 3.06 4.55 93.4 93.40 100 1961 258.3 64.8321.2344.2517.1319.92 7.71 280.7 270.37 96.319.95 3.69 1962 330.1 83.7825.3846.4714.0732.719.91 210.6 183.59 87.1723.2011.01 0.30 0.14 1963 359.8 125.8834.9950.5714.0637.7010.48 148.0 123.19 83.2420.0013.51 0.11 0.74 1964 329.4 120.9236.7153.5716.2643.7613.28 259.2 222.66 85.9026.4411.87 1,18 0.74 1965 337.9 95.4528.25166.8516.6344.5713.19 308.0 273.37 88.7626.85 8.39 0.57 0.19 1966 431.9110.9925.70 69.80 52.1612.08 257.3 225.77 87.7584.58 9.55 2.290.89 1967 506.7 145.7928.7761.7812.1954.8810.83 335.5 302.32 90.1124.54 7.31 6.44 1.92 1968 561.8 205.2436.5362.6911.1453.92 9.59 250.0 212.71 85.0824.979.989.703.88 1969 661.6 213.9838.1066.6911.8853.99 9.61 208.5 161.95 77.63130.7814.7612.65 6.06 1970 580.0 205.1835.3869.1811.9350.73 8.75 465.0 364.34 78.3590.2919.42 8.42 1.81 1971 602.0 176.0529.2473.5412.2256.71 9.42 288.9 185.64 64.2698.9034.23 2.73 0.94 1972 616.2 164.3526.6792.2114.9625.974.21① 205.5 131.4763.9766.9832.69 3.58 1.74 ①1972年因苏修国内粮食歉收,大大减少了对古巴的谷物、面粉的出口,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0一1971年)。 ==========第214页========== 表77苏古贸易情况 (单位:百万卢布)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196919701971 1972 苏古贸易总额 6.7160.6539.0540.7507.8588.6645.9689.2842.2811.8770.11045.0890.9821.7 苏对古巴出口额 67.2258.3330.1359.8329.4337.9431.9506.7561,8{561.6580.0602.0616.2 苏从古巴进口额 6.7 93.4280.7210.6148.0259.2308.0257.3335.5250.0208.5465.0283.9205.5 十 十 苏古贸易差额① 6.7 26.222.4119.6211.8 70.2 29.9174.6173.2311.8353.1115 313.1410.7 苏古贸易增长率 100 336,87336.6316.2366.5402 429.1524.4505.4479.5651 554.7511.6 ①一苏联逆差,+苏联顺差 을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一1972年)。 ==========第215页========== 苏古贸易中苏方多年来都是顺差。1971年苏对古出超 3.131亿卢布,1972年达到4.107亿卢布。从苏修官方公布的数字看,1962一1971年苏古贸易中古巴逆差总数为18.7亿卢布,成为古巴欠苏修债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见表77。实际上这数字还是大大缩小了的。据美国《迈阿密先驱报》报道,古苏贸易逆差至1971年初时已累积达30亿美元,新的贸易协定签定后,到1971年底还将增加6亿美元,总计将达36亿美元。①这是苏修叛徒集团套在古巴人民脖子上的一条沉重的锁链。根据苏古签订的关于糖的协定,古巴向苏联出售的价格,1961一1964年为每磅4美分,1965一1972年为每磅6美分,1973-一1980年为每磅11美分。如果拿这一价格和当时世界市场的年平均价格相此,表面上似乎是苏联吃亏了,其实并不如此。这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苏联从古巴进口食糖,比自己用甜菜榨糖成本要低得多,它自己榨糖要花3倍于进口古巴糖的价格的成本;二、苏修在大部分情况下,以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收购古巴糖的同时,拾高它出口给古巴的机器设备等价格,以抵销古巴在食糖贸易上得到的好处;三、世界市场的糖价经常在上下波动,苏修利用世界市场糖价上得很高时就把低价收进的古巴食糖稍予加工后在世界市场上抛售,尤其是转售给东欧国家,从中攫取大量利润。最主要的是苏修叛徒集团通过食糖的贸易控制了古巴食糖的出口市场,操纵了古巴的经济命脉,从而达到它控制古巴政治、经济、军事,干涉其内政外交的目的。所以苏古的食糖贸易对苏修来说是 一笔很划得来的“生意”。 苏修通过不平等贸易残酷剥削古巴人民,还反映在苏修利用古巴缺乏某些原料和燃料,垄断古巴的原料和燃料进口, ①〔美)迈阿密先驱报》1971年3月3日。 ·.206、. ==========第216页========== 竭力抬高价格,同时又压价收购古巴的其他“传统产品”,从中榨取巨额利润。 古巴的石油基本上靠苏联进口。根据苏修官方统计数字,1960一1970年苏联向古巴出口了5,153.35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价值5.96亿卢布,平均价格为每吨11.54卢布;而同期卖给日本3,307.19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价值3.20亿卢布,平均价格为每吨9.76卢布。两者相比,卖给古巴的平均价格比卖给日本的高出18.28%。这样,1960一1970年苏修利用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差价从古巴榨取的额外利润共计达8,877.83万卢布。见表78。 表78苏联对古巴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中所榨取的额外利润 (同对日本的出口价格作比较) 出口到古巴 出口到日本 差价额外利润 年份 数量 总额 单 (卢布 数量 额单 价 (万吨)(万卢布) (方吨)(方卢布) 布/(卢布 吨) (万卢) 吨) 吨) 1960216.48 2,490.911.51 140.36 1,361.2 9.70 1.81 391.40 1961 402.86 4,426.0 10.98 304.27 2,838.2 9.33 1.62 667.14 1962 438.44 4,646.6 10.60 297.92 2,769.8i9.30 1.30 570.41 1963 421.99 5,057.411.98 308.672,852.4 9.24 2.741,156.25 1964 465.93 5,357.411.75 358.93 3,190.3 8.89 2.861,304.87 1966 472.66 5,585.7 11.82 388.09 3,582.4 9.23 2.591,222.77 1966 509.04 5,980.011.75 414.973,744.09.02 2.731,387.64 1967 529.70 6,178.4 11.66327.563,310.010.11 1.55 825.80 1968 530,30 6,259.011.81 276.42 3,079.011.14 0.66 350.00 1969 575.95 6,669.411.68 220.00 2,252.610.4 1.34 772.35 1970 600.00 6,917.511.53 270.00 3,009.811.15 0.38 229.20 总计5,153.3559,567.3 3,307.1931,989.7 8,877.83 资料科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汁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一1970年)。 ·207· ==========第217页========== 棉花也是如此。苏修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棉花。除了从埃及、苏丹等非洲国家进口质量较高的长纤维棉花以外,苏联还从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进口一部分棉花。苏联在从巴西等国进口棉花的同时,又向古巴出口棉花。苏修一方面竭力压低进口价格,另一方面又抬高出口价格,进行投机倒卖,从中攫取了一笔可观的额外利润。见表79。 表791961一1970年苏联在棉花进出口中 榨取的额外利润 (以从巴西进口和向古巴出口作比较) 从巴西进口 向古巴出口 差 价向古巴出口量 额外利润 年份 单价 单价 (卢布/吨) (卢布/吨) (卢布/吨) (吨) (万卢布) 1961 494.26 577.86 83.60 15,000 125.40 1962 502.04 577.14 75.10 6,300 47.31 1963 475.03 610.30 135.27 8,200 110.92 1964 480.32 559.25 78.93 12,000 94.72 1965 461.83 601.70 139.88 16,500 230.80 1966 450,13 678.50 288.37 13,200 301.45 1967 447.50 560.60 113.10 13,800 156.08 1968 494.60 695.10 200.50 16,900 338.85 1969 426.70 591.34 164.64 13,400 220.62 1970 422.67 611.73 189.06 16,700 315.73 总计 1,941.88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 〔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一1970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巴西进口的棉花价格和问古巴出口的价格差额最高时竟达每吨228.37卢布,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高出50.73%。最低时差价也达每吨75.1卢布,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高出14.96%。根据这些差价计算售给古巴的棉花量,则从1961一1970年的十年中,苏修仅在这一项上就 ·208· ==========第218页========== 额外剥削了1,941万卢布之多。 以上大量材料充分说明苏修通过不平等贸易,不仅垄断了古巴的进出口,控制了它的经济,而且掠夺和攫取了大量超额利润。无怪乎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不得不表示,苏古不平等贸易是古巴人民的“悲剧”。① 三、“无私援助”其名,控制操纵其实 苏修叛徒集团通过提供“援助”和“贷款”的方式来控制和操纵古巴。苏修一直大肆吹嘘对古巴提供的“援助”和“贷款”是“无私的援助”,实际上却是打着“兄弟援助”的幌子,大搞资本输出,把古巴作为它的投资场所之一,并达到它控制古巴政治、经济、军事的目的。 据美国报刊估计,近年来,苏联对古巴提供的所谓“财政援助”每天达100万美元以上,每年平均在5亿美元左右。1970年为5.27亿美元②,1971年竟高达7.5亿美元。至1972年初,古巴欠苏联外债已达40多亿美元.③平均每个古巴人分摊到约470美元的债务。这还不包括苏联对古巴的10亿美元“军事援助”。④ 苏联对古巴提供的“援助”除了弥补古巴贸易逆差外,大部分是为“建设完整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提供成套设备。这样,苏修通过“贷款”就控制了古巴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和企业。据苏修报刊称,苏联提供的“援助”涉及古巴的许多“重 ①菲德尔·卡斯特罗1970年12月7日在.全国基础工业全体会议上的讲 话,见〔古巴)k格拉玛报》1970年12月8日。 ②美联社1971年3月22日华盛顿电讯。 ③国际清算银行报刊汇编》1972年2月24日。 ④〔美)《华盛顿邮报》1972年9月4日报道,载至1971年止苏对古“军援”共计10亿美元。 ·209· ==========第219页========== 要工业部门:治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制镍工业、制糖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捕鱼业,以及农业、邮电、地质勘探、土壤改良、灌溉和水利工程”。①据苏联驻墨西哥使馆人员说,苏目前在古巴“援建”165个工厂②,包括热电站、制镍广、机械广、肥料甚至坦克修配厂等。由苏修“援建”的项目,从设计、投资、设备安装、原料供应直至经营管理,都是由苏修一手控制。 苏修以“经援”作为对古巴政治上卡、压的手段。1967年和1968年上半年,苏修无理干涉古巴内政,以减少对古巴供油来施加压力,企图迫使古巴听从它的指挥,以致给古巴在经济上造成严重困难,不得不实行汽油限量供应。 苏修在“援助”名义下,还派遣了大批“专家”、“顾问”、“技术人员”到古巴,“帮助”古巴“管理”经济。到目前为止,在古巴的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共达3,000名左右,③这些人渗入到古巴经济领域的各个部门,并担负着各种不同的职务,甚至参预制定古巴的经济计划工作。据苏修报刊报道,苏修派了一大批石油专家、地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化学家、测量学家、钴探工到古巴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勘查。④至1972年8月,苏修在古巴仅石油勘探方面的技术人员就有90名,而1972一1974年还将有180名专家去古巴制定石油勘探的全面计划,和对古巴进行地下水文地质调查。⑤1972年7月10日,苏古技术人员第一次会议报道还透露了苏修有很多工程师在古巴海运港务部当技术指导,其中一名苏修技术 ①〔苏)消息报》1971年10月26日。 ②合众国际社1972年2月24日墨西哥城电讯。 ③〔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72年11月6日。 ④塔撕社1972年8月12日哈瓦那电讯。 ⑤〔巴〕格拉吗报》1972年8月10日。 ▣210· ==========第220页========== 员小组长弗拉基米尔·乌沙柯夫还是古巴海运港务部部长顾问。① 苏修的“专家”、“顾问”在古巴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及其家属有专门的住宅区,如哈瓦那的“福克萨”、“莱巴托柯里”等,在那里布满了豪华的建筑物。在马埃斯特腊山旅馆还有专为苏联人开设的购买处,他们对古巴人限量分配的东西根本不必担心,在那里可以随便买到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日用消费品。 1970年12月,苏古正式签署协定成立政府经济和科技合作委员会后,苏修对古巴的经济干涉和控制就更为合法化了。这个委员会名义上是一个谘询机构,组织双方的计划委员会、政府各部和机构之间就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并拟定合作建议,实际上苏修却通过这一机构对古巴的经济实行全面监督。从成立这个委员会以来,苏修通过签订一系列经济、科学、技术及其各部门的协定和议定书,把古巴的国民经济发展和苏联1971一1975年的第九个五年计划紧密联系起来;1972年7月,古巴被批准为“经互会”成员国之后,更进一步被纳入了苏修“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轨道。不仅如此,苏修叛徒集团还以所谓“军事援助”来加强对古巴的控制。如前所述,苏修对古巴的“军援”到1971年已达10亿美元。苏修驻在古巴的军事人员总共有2,500一3,000人。②苏修的军事顾问分散到各处去训练古巴军队,“帮助”维修武器和车辆,监督操作各种武器装备如米格21型战斗机、萨姆Ⅱ防空导弹和发射导弹的巡逻艇等。甚至不少苏修“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古巴革命武装部担任职务。古巴的主要 ①新华社1972年10月12日哈瓦那航讯。 ②〔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72年11月6日。 0211◆ ==========第221页========== 武器装备已全靠苏修供应。1972年,苏修在古巴建造了-一座由苏提供贷款、装备和技术资料,并由苏联专家监督建造的坦克修配。苏修还向古巴提供了一批可发射导弹的较大的重型巡逻艇。这种新式的二百吨的“奥萨”级导弹艇比六十年代苏向古提供的18艘老式的“科马尔”级巡逻艇航程要远,可以装备两倍于老式巡逻艇的导弹发射器。苏修在古巴还有 一支由海军特种机动部队作补充的现代化的火箭部队。 苏修在古巴海港西恩富戈斯还建立了一个核潜艇基地,在那里建造了兵营和核潜艇活动的设施。古巴的海港向苏联船艇全部开放。苏修打着“军援”的旗号,操纵了古巴的军队、武器装备和重要的军事设施,实际上已把古巴当作苏修向西半球扩张的重要军事基地。 第二节苏修对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渗透 一、竭力向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渗透 苏修在力图全面控制古巴的同时,还向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进行渗透和扩张,与美帝在拉丁美洲地区展开争夺,以增强它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的地位。 苏修对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扩张,首先是通过贸易来进行的。1956年,苏修仅和巴西、阿根廷、鸟拉圭三国有贸易关系,贸易额为4,540万卢布。1972年,苏修已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其中包括巴西、阿根廷、鸟拉圭、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委内瑞拉、多米尼加、萨尔瓦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贸易额增长到1.619亿卢布,相当于1956年的3.6倍。见表80。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反映了苏修在经济上对拉丁美洲国家渗透 ·212• ==========第222页========== 的不断加强。 苏联向拉丁美洲国家主要输出机器、采矿设备、卡车、拖拉机等商品;从拉丁美洲国家进口所谓“传统商品”,主要是农牧产品、矿产品、原料和半成品。最近几年,苏联加快步伐在拉丁美洲国家同美帝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资源。锡是一项重要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帝国主义各国对锡的争夺 一直很激烈。玻利维亚是世界上著名的产锡国家。苏修早就对玻利维亚的锡垂涎三尺。1970年,即苏玻建交第二年,苏修就通过贸易从玻利维亚进口锡矿石。1971年,苏联从玻进口的锡刊矿石,占到它全年总进口的25.6%。苏联国内食用的咖啡、香蕉等一半以上来自拉丁美洲国家;可可油则72.8%来自巴西。1967年,苏联玉米进口的92.7%来自墨西哥,目前玉米仍有40.29%依靠从拉丁美洲国家进口。除上所述项目外,苏修还从拉丁美洲国家进口了其他许多原材料如铜、铝土、皮革、棉花等。如牙买加的铝土产量历来占资本主义世界首位。自1971年起,苏联大量从牙买加进口铝土。1971年,苏从牙买加进口总额230万卢布中,铝土占57%。表81反映了苏联1971年儿种原料和农产品进口中拉丁美洲国家所占的地位。 近年来,苏修在扩大同拉丁美洲国家贸易的同时,还以“援助”为名进行资本输出。苏联除给古巴大量“援助”外,还给其他七个拉丁美洲国家许多“经援”,至1971年止总数达 7.545亿美元。见表82。如包括1972年的不完全数字在内,则苏联对拉丁美洲(古巴除外)的“经援”至少为10.445亿美元,其中仅1971年和1972年两年就达4亿多美元。可见苏修对拉丁美洲经济扩张之迅速。 213・ ==========第223页========== ·214 表80苏联同拉丁美洲国家的贸易 (单位:百万卢布) 年 份 1956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国 1971 1972 别 巴 西 破额 2.9 54.4 52.4 42.0 37.6 54.8 23.2 募效品 43.7 72.9 0.1 24.9 24.9 10.8 12.4 10.9 2.4 2.0 7.1 2.8 29.5 27.5 31,2 25.2 43.9 20.8 41.7 65.8 阿根廷 苏对膏額 28.9 83.1 103.3 25.1 28.7 29.1 29.9 32.3 24.7 17.2 18.3 6.7 4.3 2.9 6.1 1.7 1.9 1.8 苏从阿进口 11.7 64.8 96.6 20.8 25.8 23.0 28.2 30.4 22.9 鸟拉主 总额 13.6 3.1 8.8 3.7 2.0 1.7 1.8 2.2 苏对鸟出口 3.4 0.4 0.5 0.4 0.6 0.8 0.8 0.9 苏从乌进口 1.2 2.7 8.3 3.3 1.4 0.9 1.0 墨西哥 1.3 9.9 总額 1.0 9.9 9.0 10.0 5.8 1.0 9.5 苏对墨出口 0.7 2.4 8.4 0.6 0.7 0.8 苏从墨进口 0.7 0.3 0.6 0.3 9.3 8.3 7.6 6.0 0.3 9.2 7.8 哥伦比亚 总额 0.7 3.1 2.1 5.0 6.1 10.9 苏对哥出口 5.4 3.9 0.3 1.0 1.4 1.9 2.3 1.5 苏从哥进口 1.1 2.7 0.4 2.1 0.7 3.1 3.8 9.4 4.3 智 1.2 利 总额 0.3 0.3 0.1 0.3 苏对智出口 0.8 7.8 18.9 0.099 0.1 0.1 0.2 0.5 7.0 苏从智进口 11.6 0.202 0.2 0.1 0.3 0、8 7.3 卮瓜多尔 总额 0.2 11.2 12.7 苏对卮出口 0.8 3,4 2.4 0.2 0.1 0.1 苏从疤进口 0.1 0.2 11.2 12.6 0.7 3.3 2.3 ( ==========第224页========== 秘 鲁 总额 1.3 0.3 0.249 2.0 苏对秘出口 1.3 0.1 0.049 0.2 苏从秘进口 0.2 0.2 1.8 哥斯达黎加 总,额 4.7 6.2 2.2 2.809 苏对哥出门 0.009 苏从哥进口 4.7 6.2 2.2 2.8 玻利维亚 总额 3.1 9.008 3.8 苏对玻出口 0.008 0.8 苏从玻进口 3.1 9 2.5 牙买加 总额 0.7 2.3 1.0 苏对牙出口 苏从牙进口 0.7 2.3 1.0 委内瑞拉 总额 4,2 苏对委出口 0.1 苏从委进口 4.1 多米尼加 总额 2.8 苏对多出口 苏从多进口 2.8 萨尔瓦多 总额 2.8 苏对萨出口 苏从萨进口 2.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总额 8.4 苏树特出口 一 苏从特进口 8.4 拉丁美洲① 总额 45.4 142.3 177.8 82.4 94.6 116.5 78.7 118.05161.909 苏对拉美出口 44.6 33.799 17.7 20.3 22.6 7.8 13.357 26.209 苏从拉美进口 97.7 144.002 64.7 74.3 93.9 70.9 104.7 135.7 ①不包括同古巴的贸易。 爱 资料来源:〔苏)1918一1966年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汇编》1967年莫斯科版。 〔苏)苏联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67、1968、1969、1970、1971、1972年)。 ==========第225页========== 表811971年苏联几种原料、农产品从拉丁美洲进口情况① (单位:百万卢布) 苏联总进口 苏联从拉丁美洲进口 比重(%) 锡 12.94 玻利维亚 3.31 25.6 细羊毛 44.92 阿根廷 12.12 28.8 乌拉圭 0.81 咖 啡 31.26 巴西 9.27 50.95 哥伦比亚 4.29 哥斯达黎加2.16 秘鲁 0.21 可可豆 72.93 巴西 11.55 19.14 厄瓜多尔 2.41 可可油 10.11 巴西 8.07 79.8 香 蕉 15.62 厄瓜多尔 8.78 56.2 玉米 48.74 阿根廷 10.89 40.29 墨西哥 8.75 ①不包括古巴。 资料来源:〔苏)《对外贸易》附刊《苏联对外贸易统计概览》(1971年)。 表82苏联对拉丁美洲的“经援”① (单位:亿英元) 国 别 1956-1971年 1972年② 巴 3.5 利 1.12 2.6 根 1 利维亚 0.875 秘 鲁 0.3 拉 0.4 哥斯达黎加 0.16 安第斯条约组织 0.5 总 计 7.645 2.9 ①不包括古巴 数字统不全。 资料来源:新华社新闻稿1969年6月11日 〔美)西半球一周消息摘要》1969年11月26日。 〔西德)罗伯特·弗尔塔克:古巴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关于第三世界策略的影响》,见奥斯瓦德和斯特罗维尔主编的《苏联与拉丁美洲》一书。 新华社1971年6月17日圣地亚哥电讯。拉社1972年7月18日圣地亚哥电讯。〔苏)《真实的友谊莫斯科1962年版。 216・ ==========第226页========== 二、苏修对秘鲁、智利和巴西三国的渗透 除古巴而外,苏修向拉丁美洲其他地区渗透的重点,是秘鲁、智利和巴西三个国家。 最近儿年来,拉丁美洲不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措施。其中秘鲁、智利尤其突出。1968年10月,秘鲁贝拉斯科军政府上台,实行民族主义改革,没收了大批美资公司、企业和庄园。苏修即以“支持”秘鲁保卫民族利益的政策为名,于1969年2月同秘鲁建交,签订了贸易协定,并表示对秘鲁发展矿业、电力、石油等工业,愿意提供技术和财政“援助”。1972年,苏联向秘鲁提供了一笔贷款,计3,000万美元,在秘鲁沿海北部的巴约瓦尔港口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捕鱼场和鱼类加工联合企业。据秘鲁官方透露,苏联还同秘鲁官员研究一项投资总额超过3亿美元的灌溉和水力发电系统计划,并专门派了技术小组去当地进行考查。如果这项计划一且实现,就将成为苏联在拉丁美洲的“阿斯旺水坝”了。苏修还乘人之危,大搞扩张活动。1970年5月,秘鲁遭受严重地震灾害,苏修叛徒集团借“援助”“救灾”为名,派遣大批所谓“援助人员”、“技术代表团”、“专家小组”到秘鲁活动,其中有一个代表团的人数达140多名。这些所谓“专家”“顾问”渗入到了秘鲁的各个部门。1972年6月,苏联和秘鲁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议定书后,使苏修这种渗透又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为此,秘鲁《商报》惊呼:“它(指议定书)包括的范围之广,苏联技术人员在秘鲁领土上的足迹之多,以及苏联:人了解的资源之丰富,必将引起全秘鲁人的强烈注意。”①苏修对智利的注意从弗雷政府就开始了。阿连德执政后,苏修在表示坚决赞同和支持阿连德实行国有化的一系列措施 ①〔秘鲁〕商报》1972年6月17日。 ・217。 ==========第227页========== 的幌子下,在经济上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势。阿连德上台前,苏联同智利的贸易总额为30万美元,而到1971年则猛增到780万美元,增长了25倍。1972年又比1971年增长了1.5倍。其中苏从智进口激增了8倍,而铜就占了进口的97.7%。根据1972年7月苏智贸易协定,今后每年贸易额将达1亿美元以上。苏修对智利的“经援”也由阿连德执政前的0.57亿美元激增到1972年的3.15亿美元。1972年苏联一次就提供了2.6亿美元,其中1.15亿美元为机器设备贷款,1.02亿美元为工贷款,0.41亿美元的贷款供智利政府自由支配。苏修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达到它控制智利的野心,在1972年6月还专门成立了苏智经济混合委员会,以便“考察”两国在贸易和经济方面发展和执行情况。 苏修向智利的渗透重点是铜矿工业和制造业部门。早在 六十年代,苏修就同智利谈判关于开采智利铜矿计划的问题,表示愿意给予财政和技术“援助”以建造轧铜厂,提供矿山设备。七十年代,苏修加快了渗透的步伐。根据1972年2月发表的苏联经济代表团访问智利的联合公报,智利向苏联递交了一份关于丘基卡马塔、埃克索蒂卡、萨尔瓦多、安第斯、特尼恩特铜矿投资计划的清单和资料。苏修还派了专家代表团到智利进行“访问”,确定苏向智提供技术“援助”的规格,了解智利在采矿、炼铜、回收铜的副产品和铜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水平以及智利铜工业的总的前景。1972年7月,苏智签订了一项关于铜的贸易协定,规定三年内苏联向智利购买铜13万吨,其中1973年3万吨,1974年5万吨,1975年5万吨;另外购买8,700万美元的铜制品,其中包括精炼铜和钼。 苏修在大肆掠夺铜这一战略物资的同时,还把黑手伸进 ·218· ==========第228页========== 了智利的制造业部门,规定1973年6月苏将派遣专家代表团到智利,和智利技术人员一起落实制造业计划。到1973年初为止,苏修的势力已伸到了智利的许多工业部门:铜工业和其他有色金属工业、制造业、动力工业、渔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等。 不仅如此,近年来,苏修还向智利输出武器和进行其他方面的渗透。1972年苏向智利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军援”。另外,还在科学文化方面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在诸如公共卫生、文学、艺术、科学、文化、体育、教育、电台、电视等各方面进行渗透。 苏修向拉丁美洲渗透的另一个重点是巴西。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地大物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帝国主义争夺的一个对象。近年来,巴西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这就更加吸引了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苏修叛徒集团为了能在这个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站住脚跟,通过扩大贸易,增加贷款,签订协议,派遣技术人员,建立工厂,开发资源等活动,千方百计地挤入巴西。 苏联与巴西的贸易虽然不是很稳定地上升,但巴西一直是苏联在拉丁美洲的主要贸易对象,而且在贸易额上是除古巴外最多的两个国家之一。苏修从巴西进口大量咖啡、可可、棉花。1969年1一8月仅可可一项就从巴西进口了近8万吨,占苏进口可可的70%,而1968年只占苏进口的8%。1971年,苏巴贸易额比1970年增长了88.3%。1972年又有大幅度的增长,仅头两个月,苏修就两次购买了巴西食糖27万吨,共计价值4,320万美元,接近于苏联1971年从巴西进口的总值,其中第一笔20万吨就等于巴西每年向美国出售量的 三分之一以上,相当于巴西每年糖出口量的10%。苏修为了 ·219· ==========第229页========== 达到政治上的目的,不惜以每磅7.1美分的价格收购。这价格不仅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价格高,而且比付给古巴每磅6美分的糖价也高。 苏修给巴西的贷款至1971年止为3.5亿美元,占它给拉丁美洲贷款总额(不包括古巴)的41%。 1969年,苏修同巴西罗查斯·贝图米诺萨斯工业公司达成协议,取得了共同开采圣保罗州帕拉伊巴河谷沥青片岩矿的权利。据调查,帕拉伊巴河谷沥青片岩矿藏占世界蕴藏量的80%,所提供的石油潜在储藏量达8,000亿桶,是科威特石油储藏量的14倍。①现在苏联已投资1.5亿美元,预定全部投资将达5.5亿美元。1970年9月,由巴西外交部、财政部、咖啡协会、电力公司、圣保罗公司代表组成的一个大型的半官方代表团访问了苏联。接着,苏联同巴西有关公司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如全苏动力出口联合公司同圣保罗电力公司签订的价值1,250万美元的协议,以及全苏水果进口联合公司同巴西咖啡协会达成的长期协定。1972年10月,苏修同巴西还签署了航海协定。据报道,苏修还提出提供400一500万美元资金用于开发巴西东北部的计划,以及在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建立一座拉丁美洲最大的塞特克达斯水坝的建议。 除此以外,苏修还加强了对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渗透活动。1971年9月,苏外贸部对安第斯条约组织下的安第斯开发公司的六个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的32项工程计划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相当于安第斯开发公司创立时总基金的二分之一。苏修为了打入中美洲共同市场,还加紧在一些成员国中进行活动,以便取得立足点。据拉美人士透露,苏修最近向哥斯达黎加提 ①〔美)西半球一周消息摘要》1969年11月6日。 ·220· ==========第230页========== 出了投资3亿美元建造一个炼铝广的建议。苏、哥还签订了贸易和贷款协定,以便在中美洲共同市场内扩展它的经济势カ。 苏修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和扩张,尽管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以种种伪装出现,但仍然掩盖不了其社会帝国主义的实质。近年来,拉丁美洲人民越来越识破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欺骗性,对苏修的渗透和扩张越来越有所警觉,特别是对苏修在拉丁美洲国家中进行间谍活动和干涉内政的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0年11月至1972年7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拉丁美洲国家就总共驱逐了一百儿十个苏修特工人员,给新沙皇的渗透活动以当头一棒。 1970年11月,阿根廷政府下令驱逐两名苏联商务代办处人员,因为查获他们身上带有阿根廷军事设施的胶卷。1971年3月,墨西哥政府宣布包括苏驻墨临时代办在内的5名苏联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下令他们离境,因为他们想推翻墨西哥政府。同年7月,厄瓜多尔政府也宣布驱逐3名苏使馆人员。1972年1月,苏修驻哥斯达黎加2名外交人员因搞颠覆活动被勒令出境。4月,玻利维亚驱逐了119名苏联使馆人员,因为发觉他们同一个企图反玻利维亚政府的政变有牵连。7月,哥伦比亚揭露苏联外交人员参与绑架、暗杀活动,并宣布将8名有牵连的苏使馆人员驱逐出境。这还仅仅是苏修在拉美国家所干丑事的一部分。苏修妄想以拉丁美洲人民反美斗争的“天然盟友”的伪善面目大肆活动,和美帝争夺拉美,到头来只能暴露出其社会帝国主义的真面目。苏修同美帝一样,是广大拉丁美洲人民的凶恶敌人。 •221◆ ==========第231页========== 第六章苏修的海洋扩张 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贯采用反动的“炮舰政策”,凭借其海上军事优势,进行对外侵略和掠夺。苏修叛徒集团继承老沙皇的衣钵,也竭力推行“炮舰政策”,疯狂发展海军,妄图称霸世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把争夺海洋霸权作为它全球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它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帝争夺的一个重要方面。苏修海上扩张的罪恶目的:一是与美帝争夺原料、市场、战略要地和势力范围,夺取海上霸权;二是反对中国,企图建立海上包围圈,拼凑新的反华联盟;三是力图镇压和破坏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第一节苏修继承老沙皇的衣钵, 向全球海域扩张 从十六世纪起,沙俄就不断地向外侵略扩张,妄图夺取新的出海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沙皇叶卡特琳娜丧命时,“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版,第28一29页) 十九世纪中叶,沙俄用武力和种种借口迫使腐败的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222· ==========第232页========== 割去中国东北部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73年,沙俄在海参崴设置军港,接着又利用中日甲午战争,以武力威胁、金钱收买等手段强占我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面。十儿世纪末,沙皇尼古拉二世还无耻地为老沙皇掠夺我国大片领土辩护,露骨地叫嚣:“俄国绝对需要一个全年不冻的海港。这海港应该在大陆上,而且应有一块土地把它与俄国本土连接起来。”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摘录的一段揭露沙俄妄图建立海上霸权的材料说,沙皇俄国“把未来寄托在海上;如果没有强大的和行动自由的舰队,就不可能有什么俄国的亚洲”。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继承老沙皇的衣体,拚命向全球海域扩张。过去,苏联海军的建军方针是“近海防御”,舰队活动也只限于海岸线附近的海域。从赫鲁晓夫时期起,苏联海军的建军方针演变为“远洋进攻”,这在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1963年,苏修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明确声称:“从前,我们的舰艇和海军飞机主要在我们海岸附近作战,并保证在战术上同地面部队协同行动。今天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要从事全面的政势作战,并对世界各大洋和腹地各处的帝国主义海上和地面据点给予毁灭性打击。”①为此目的,苏修大力发展核潜艇、航空母舰等远洋进攻舰只,还加速扩大商船队和渔船队等。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更加疯狂地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加速向海洋扩张。苏修的一些海军头目也不断发出反革命叫嚣,竭力宣扬“苏联是一个海上大国”;②苏联的舰队要航行 ①〔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0年4月25日。 ②苏联海军政治部主任格里沙诺夫文章(1971年7月26日)。 ·223· ==========第233页========== “在我国安全利益需要去的一切地方”;①“今天苏联海军的旗帜在…切纬度上飘扬,甚至在历来被英美海军视为禁区的海面上飘扬”。②在这种反革命叫嚣下,苏联的舰艇和各种船只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全球海域。1966年,苏联潜艇作环球巡航;1967年阿以战争以后,苏修派遣舰队常驻地中海;1969年,苏修派遣舰队常驻印度洋。1970年4、5月间,苏修举行了一次持续22天的全球性海洋大演习,出动了200余艘舰只,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巴伦支海、排威海、北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炫耀海上实力。 苏修海军按地理划分为四个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据伦敦战略研究所出版的《1972 一1973年军事力量对比》一书中说,苏联海军总人数为47.5万人(包括海军航空兵7.5万人,海军陆战队1.4万人),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苏修海军大肆扩张,东部伸向太平洋海域,西部伸向大西洋海域,特别是加紧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与美帝争夺。在苏修海军扩张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企图建立一条从黑海、地中海、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到日本海这个广阔海域的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弧形海上通道。苏修这样做,是为了配合在欧洲、在中东、在亚非广大地区与美帝的争夺,并从海上包围中国。苏修为了打通这条弧形海上通道,一方面从东面往南,派出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穿过日本海,经西太平洋,通过马六甲海峡闯入 ①苏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在1969年7月苏联海军节时对塔斯社记者的谈话。 ②《人民日报》1971年12月29日。 、224· ==========第234页========== 印度洋;另一方面是从西面往南,派出黑海舰队,穿过地中海,进入印度洋(现因苏伊士运河不通而绕道好望角)。 第二节苏修加紧向地中海扩张 地中海位子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对苏修来说,地中海是南下通往非洲州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所必经的海上通道;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北非地区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有极大的诱惑力。美帝在地中海驻有第六舰队。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把美帝势力从地中海,特别从东地中海排挤出去,以便牢固地控制苏伊士运河,确保苏修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为了控制和掠夺阿拉伯国家石油,威胁西欧、日本的燃料供应;为了进一步渗入中东、北非,从南面包围西欧,与美帝争夺势力范围,因而积极向地中海和地中海周围国家扩张势力。 一、不断扩大地中海海军力量 六十年代初,特别在“加勒比海危机”后,苏修开往地中海的舰只逐渐增多,但是,这还只是作为黑海舰队的舰只,进行不定期的临时性的巡航。1964年,苏修把在地中海的舰队取名为“黑海舰队地中海分舰队”,这支舰队由10艘左右的舰只组成。1967年阿以“六·五战争”后,苏修派往地中海的舰只急剧增加,并成立“地中海特遣舰队”,开始常驻地中海。1968年,苏修在地中海舰只平均为36艘,最高达65艘;1969年平均为43艘,最高达71艘,已大大超过美帝第六舰队舰只数目。最近几年,苏修在地中海舰只经常保持在50艘左右,相当于苏修派出远洋舰队的二分之一的战斗力。见表83。这一舰队 ●225● ==========第235页========== 表83苏联地中海舰队力量的增长情况① 年 份 平均舰只数 最高舰只数 1964 8 13 1965 12 22 196G 17 29 1967 29 45 1968 36 65 1969 43 71 1970 48 g 1971 50 66 ①舰只总数包括作战的辅助舰只。 资料来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1972年7一8月号第17页。 的舰只类型齐备,计有常规和导弹巡洋舰,常规和导弹潜艇,登陆舰,护卫舰,各种补给舰和情报船只,有时还拥有一两艘直升飞机航空母舰。海军兵力约1万名。据1971年英国《战舰一览》杂志报道,苏驻地中海的兵力为五年前的5倍。苏修在地中海的舰只不仅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活动范围越来越大。1971年以来,苏修在加强其东地中海的活动的同时,竭力向西地中海扩张,苏修舰只现已在离直布罗陀150英里的阿耳伏朗岛海面活动,以增加苏对南欧和北非的影响。苏联舰只在地中海耀武扬威,横冲直闯,演习频繁,航行时间越来越长。美国前国防部长莱尔德在1972年3月7日对记者说,苏联军舰在地中海的航时,从六十年代初期每年平均约750舰日①,增加到现在一年大约2万舰日。 二、千方百计攫取军事基地、战略要地和港口设施 五十年代中期,苏修打着“支持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 ①一艘军舰在海上航行一天为一舰日。 ·226· ==========第236页========== 旗号,以军事、经济“援助”为诱饵,首先打进地中海南岸的埃及。在埃及取得立足点后,随即东、西两路并进,向东打进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向西渗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千方百计在这些国家寻找军事基地,攫取重要港口使用权。十多年来,苏修在埃及、叙利亚等国取得的海空军基地已有15个。 苏修在东地中海的许多重要基地大多数在埃及,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塞得港、马特鲁港都成了苏修海军基地。1970年,苏修地中海特遣舰队还在亚历山大港设立地中海岸基地司令部。在开罗以西和阿斯旺附近,苏修拥有二个最主要的空军基地,从那里起飞的苏修图16型中程轰炸机以及米格21、米格23型战斗机,可监视东地中海美国第六舰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舰只活动,以弥补苏修在这一地区空中力量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以埃及为中心的东地中海基地网,初步解决了苏修地中海特遣舰队的空中支援和海岸基地问题。1972年7月18日,埃及政府决定结束苏联军事顾问的使命,并宣布在埃及领土上建立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将成为埃及财产。这项维护埃及人民主权的正义行动沉重地打击了苏修在地中海的扩张活动,苏修被迫撤军,但它并不死心,正力图卷土重来。 在叙利亚,苏修取得了在拉塔基亚港和塔尔图斯港修建海军基地的权利。据说这是苏修向叙利亚运进导弹和米格飞机作为交换的。 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一项题为《苏联在中东的挺进》的研究报告透露,苏联可以在地中海7个主要港口自由进出,另外,它的舰队正在使用地中海国际水域的6个“停泊点”。这7个港口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塞得港和马特鲁;叙利亚的拉塔基亚;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波尼、米尔斯一克比尔。6 ·227 ==========第237页========== 个“停泊点”是:突尼斯东海岸附近的哈马梅特湾,利比亚的锡尔特湾,西西里同突尼斯之间的突尼斯海峡,希腊基西拉岛和安迪基提腊岛附近海面、卡尔帕托斯岛附近的海面,以及供潜艇使用的西班牙的阿耳伏朗岛附近的海面。① 苏修为了要保住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行便利,近年来变换手法,对土耳其大搞所谓“睦邻政策”,不断讨好土耳其政府。1965年以来,苏修向土提供了3.6亿多美元“援助”。每年约有150一160艘苏联军舰来往于黑海、地中海之间。 直布罗陀海峡紧靠西班牙,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必经之道。美帝认为西班牙是西方“欧洲防务的砥柱”。苏修为动摇美帝对直布罗陀的控制,要求西班牙给予它使用直布罗陀海峡出口处的重要基地阿耳伏朗岛的权利,建立“联合海洋考察站”。现苏修已为其各种船只利用西班牙本土港口和加那利群岛取得了相当多的便利条件,1971年有1,700多艘苏联船只在西班牙港口停泊。 最近几年来,苏修美帝还加紧争夺马耳他、塞浦路斯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岛屿。美帝在塞浦路斯有军事基地,苏修则利用塞浦路斯国内民族矛盾,扶植亲苏势力。1972年1月,苏修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塞浦路斯提供价值25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 美帝对于苏修在地中海地区的不断扩张,当然感到不安。1968年美国大选期间,尼克松在同记者谈话中就说:“我们被越南缠住了…正当美国人在亚洲、在东南亚的时候,俄国人进入了地中海。”1970年10月,尼克松访问南欧时,特地到地中海检阅第六舰队,公开宣称决不让任何其他国家的海军“威 ①美联社1972年2月27日华盛顿电讯。 、228· ==========第238页========== 胁第六舰队拥有的实力”。 苏修在地中海的扩张是从东问西,步步扩张;美帝则针对其活动,将它的军事部署从西向东逐步加强。1970年尼克松访问第六舰队时,给舰队重新提出了三项“任务”:一、控制地中海的通道;二、在战时支援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三、“控制”危机的爆发。这三项“任务”都和东地中海有密切关系。目前美帝正在竭力加强其东地中海的“前沿部署”。 1972年年初,美国和希腊达成协议,希腊同意美国第六舰队使用比雷埃夫斯港,这使美国在东地中海获得一个新的军事基地。苏修对此反应极为强烈,分别向美国、希腊提出强烈抗议,并扬言要作出“相应的反应”。自从苏修海军在地中海大肆扩张后,美国第六舰队的舰只也定期开进黑海,其用意显然是对苏修扩张的示威和报复。美国防部还宣布,自1972年1月1日起,把中东战区划归欧洲战区,调整后不仅指挥统 一,而且便于集中欧洲和北大西洋总部的军事实力,有利于加强美国在中东和东地中海的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在地中海争夺霸权的扩张活动正在越演越烈,给地中海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安全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当然也激起地中海国家人民的不满和反对。 阿尔巴尼亚坚决反对美苏争夺地中海,认为地中海地区局势的紧张是两个超级大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结果,是它们炮舰外交的结果。地中海人民只有坚决反对美苏在这一地区的侵略和称霸,反对它们在地中海进驻大量舰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独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马耳他、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家都主张地中海应属于地中海国家,反对外国建立基地,要求“美国和苏联的舰队都回老家去”。这种正义的呼声,越来越得到地中海国家和世界 ◆229· ==========第239页========== 各国人民的支持。周总理在1972年4月2日欢迎马耳他政府代表团宴会上的讲话中严正表示:“最近,很多地中海沿岸国家对两个超级大国在地中海争夺霸权所造成的日益紧张的局势,表示严重担心,纷纷提出地中海应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地中海。这是人民的呼声,这是正义的要求,我们中国人民坚决支持。”① 第三节苏修竭力向印度洋扩张 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印度洋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也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中东的石油,南亚和东南亚的锡、橡胶、黄麻等战略原料大部分的输出也要通过印度洋这条航线。因此,图谋控制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原料运输线,成了新老帝国主义推行对外扩张的重要内容。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早就野心勃勃地阴谋向印度洋扩张。早在1957年,苏联的“海洋学研究船”就出现在印度洋上,尤其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苏修通过“访问”“援助”等等狡猾手段,千方百计想在印度洋地区求个立足点。 比如,苏修在谋取毛里求斯的路易港和印度的马德拉斯港时,就是先派渔船以缺粮缺水为由驶入当地港口要求救援,接着派商船送礼答谢,派一些船员上岸搞一些修桥筑路之类的所渭“公益活动”,以博取好感。当这些“友谊活动”得到一点反应时,苏联大使馆就正式出面提出要“赠送”船坞设备及“协助”发展港口,而一些国家接受“赠送”“援助”后,他们又以“维修保养”设备为名要求派技术人员到这些国家来。随之而来的 ①《人民日报》1972年4月3日。 ·230· ==========第240页========== 是军舰在“友好访问”的幌子下频繁出入这些港口,并要求给以使用港口的便利。 苏修舰艇在“访问”的幌子下,大搞扩张活动。1968年以来,已先后到阿拉伯湾、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沿岸的儿乎每 一个国家进行过“访问”。苏修还常常把一些海军舰只伪装成渔船,把电子间谍船伪装成拖网渔船或海洋科学研究船开到印度洋沿岸国家,干着窃取军事和海洋情报的特务勾当。 印度是苏修在印度洋地区活动的重点国家。1968年2月,苏印签订秘密海军协定,据透露,苏修以100架飞机换取其舰艇在印度的马德拉斯和孟买的停泊权,并以-一些海军舰只和“帮助”建设海军基地来换取印度几个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到1969年6月为止,苏修提供给印度的舰艇己达24艘,其中包括3艘潜水艇,6艘轻型护卫舰,6艘巡逻舰,6艘鱼雷艇,2艘登陆舰和1艘供应船。除此之外,苏修已经答应给印度反动政府另外3艘潜水艇。①同时,约有50名苏联“专家”参加维沙卡帕特南军港修建工程;并通过“军援”,攫取了对控制马六甲海峡和孟加拉湾有着重要军事价值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的海军基地的使用权。此外,伦敦战略研究所1969年6月5日的报告说,印度还同意把维沙卡帕特南潜艇基地、孟买、柯钦、莫尔穆高、布雷尔等港口的设施供苏联使用。 苏修通过“援助”,还同其他一些国家达成协议,或者规定可以进出某港口和使用港口设备,或者规定有着陆、飞越的便利,或者规定有建立电讯站的权利。在这些港口中,有波斯湾地区的伊拉克的巴士拉,红海和亚丁湾地区的埃及的巴纳斯角、索马里的帕培拉、阿拉伯也门的荷台达、民主也门的亚丁 ①《人民日报》1969年6月9日。 6231· ==========第241页========== 港和索科特拉岛。苏修不仪要把索科特拉岛建成海军基地,面 H要把它扩建成设有电子设备的苏联地中海舰队和印度洋舰 队的协调基地,以与美国在埃塞俄比亚设有电子设备的基地形成对峙。在印度洋南部,除了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之外,还有毛里求斯的路易港。苏联与毛里求斯于1970年7月14日达成协议,规定苏联供应2艘价值150万镑的新式拖网渔船,并提供捕渔技术上的“援助”,而毛里求斯每年为苏15艘拖网渔船提供停泊的便利,并给以运载船员的苏联飞机以着陆权。 近几年来,苏修舰艇在印度洋活动日益增多。自从1965年苏修海军以“访问”为名,开始闯进印度洋后,接着于1969年在印度洋设立常驻舰队。1970年,苏联印度洋常驻舰队参加了全球海洋大演习。1971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巡洋舰编队驶入印度洋,又一次进行了军事演习。据《印度快报》1971年8月2日报道,苏联印度洋常驻舰队配备有4一8艘装备有导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1一5艘常规驱逐舰,6一16艘支持舰,4一10艘名日“科学研究船”的间谍船,若干艘潜艇(包括核潜艇),还有1艘新式的坦克登陆舰。 此外,苏修根据军事需要,在印度洋的一些海域安设停泊浮标,以便随时为潜艇提供补给和维修的便利。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在毛里求斯沿海,索科特拉岛附近,距塞舌耳群岛约180浬的地方,以及距迪戈加西亚岛约125浬的地方,都设有苏联标记的停泊浮标。 1971年11月印巴战争以后,苏修又大肆向孟加拉国渗透。 特别引人注月的是,近来苏修海军在波斯湾的活动急剧增加,竭力争夺对波斯湾的控制权。1973年4月,苏修曾把“西尼阿文”号巡洋舰和儿艘较小的战舰派到波斯湾顶部的伊 ·232 ==========第242页========== 拉克,并企图在伊拉克攫取海军基地。美国专栏作家约瑟夫·艾尔索普在1973年4月25日《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说,“由于能源危机一一这确实是一场战略危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咽喉现在都经过波斯湾”,“苏联现在正在深谋远虑地在波斯湾的顶部建设它的海军基地,在那个地方可以切断所有这些咽喉”。他还说,“在1968年和1970年之间,苏联军舰在印度洋西部水域的舰日增加了7倍”。 随着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印度洋势力的日益扩张,近年来,美帝也十分重视对印度洋的争夺。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弗里德海姆1972年1月6日说,“我们对于经常去印度洋活动很感兴趣,这是一个对我们具有越来越大的利害关系的地区”,美国“始终把印度洋看作是世界的一个战略地区”。事实上,美国海军从1969年起已开辟了印度祥东部的飞机巡逻区,重点侦察巡逻安达曼群岛和马六甲海峡。1970年,美帝又将第七舰队巡防范围扩大到印度洋。同年,美国与新独立的巴林达成协议,接管英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巴林海军站,作为美国的中东特混舰队(由3艘军舰组成)的基地。 1970年12月15日,美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1971年3月开始在印度洋中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迪戈加西亚岛上用1,800万美元建设一个所谓“简单的海军电讯设施”。此外,美帝还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一些地区设立军事设施和基地。 1971年春,美国调动了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等舰艇开往印度洋,进行了美国在印度洋的最大的一次海军演习。1971年11月,印巴战争时,美国将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其他舰艇派往孟加拉湾显示力量。1972年1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在印巴战争时派往孟加拉湾的特混舰队将不定期地常驻印度洋,美国在印度洋地区“担负的责 ·233· ==========第243页========== 任”,从1972年起,自大西洋司令部转到太平洋司令部。 综上所述,苏、美两霸对印度洋的争夺正在加剧。然而,由 一两个超级大国任意干涉别国事务,任意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苏修、美帝独霸不行,瓜分也不行,它们对印度洋的干涉和侵略只会激起这一地区的人民群起而攻之,它们的侵略扩张阴谋必将遭到彻底的失败。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针对“苏、美在印度祥的海军力量日益增加”这一事实,提出了宣布印度祥为和平区的计划,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政府和公众奥论曾多次谴责两霸向印度洋的扩张。周恩来总理于1972年6月25日在欢迎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宴会上说:“关于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主张,反映了亚非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反对超级大国侵略扩张的迫切愿望,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这一正义主张表示坚决支持,并且认为1971年12月16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印度洋作为和平区的宣言?的决议,应当得到尊重。”① 第四节苏修向其他海域的扩张 苏修在向地中海和印度洋扩张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海域扩张。据报道,以海参崴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已增加到175艘舰只,数量上已超过美国第七舰队。②苏太平洋舰队只要穿过日本海即到达我国沿海,对我国有严重的威胁。 日本报刊说,日本海由于苏联舰队的扩张,正在变成“苏联之海”。近年来,苏联海军在日本列岛周围的海域频繁活动。 ①“人民日报”1972年6月26日。 ②德新社1971年9月7日电讯。 ・234・ ==========第244页========== 表84通过对马海峡的苏舰艘次 年 份 艘 次 1966 50 1967 170 1968 190 1969 200 1970 220 资料来源〔日)每日新闻》1971年6月3日。 表84是通过对马海峡的苏舰艘次,东出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的大量苏舰尚未计算在内。 苏太平洋舰队的“演习区”已从日本海扩大到千岛群岛至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1968年3月,苏太平洋舰队的舰只经日本海、南海,横跨印度洋,西抵亚丁湾、波斯湾,进行了持续四个多月的长达25,000浬的远程航行。1971年8月,苏联太平洋舰队舰只50余艘,东出津轻海峡,经阿留申群岛,沿阿拉斯加湾南航,穿过美国海军重要据点夏威夷群岛,往返航程20,000浬,历时一个半月,途中先后三次进行演习,充分暴露了苏修妄图称霸太平洋的野心。 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道,战略上十分重要。苏修在太平洋扩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保它的船只能通过马六甲海峡。为此,它一方面极力拉拢海峡沿岸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一方面又伙同其他-一些所谓海上大国,搞什么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阴谋。但苏修的阴谋,遭到了沿岸国家的坚决反对。印尼、马、新多次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共同管理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事务,并明确指出它们并不是国际海峡,反对所谓“国际管理”的阴谋。 ・235・ ==========第245页========== 苏修舰艇还经常在我国附近的公海海面上游弋,搞电子侦察活动,有时甚至撺犯我国领海。1970年5月,有一支苏联舰艇进入我国南海海域活动。1972年5、6月间,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大约有13艘苏修舰艇,包括潜艇和油船,集结在我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赖着不走。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1973年5月12日,苏修悍然派遣一支由驱逐舰和潜水艇组成的舰队,穿过台湾海峡对我进行武力威胁和搜集情报,进 一步暴露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妄图侵略我国的野心。 在大西洋海域,苏修经常举行军事演习。如1968年7月,苏联海军头目戈尔什科夫指挥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在北大西洋海面上成扇形展开,进行协同作战的演习。以后,苏修在这个地区又举行过规模更大的演习,其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北美海岸附近。 据挪威外交政策研究所1971年的报告说:“苏联人打算把他们的海军防线向外推到冰岛和法罗群岛。…俄国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挪威海视为苏联的一个湖泊。”苏修舰只还经常在英国东面的北海活动,监视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舰。 苏联的舰艇还驶入一向被称之为“美国内湖”的加勒比海 一墨西哥湾地区。1969年7月苏联1艘核动力潜艇和7艘其他舰只去古巴“访问”时,首次闯入这个地区并进行演习,甚至驶入密西西比河以南300浬地方。此后,苏舰也不时来到这个海域,有时还用电子装置追踪在海面上训练的美国军舰。 一一些美国海军战略家认为,苏海军长期部署在这里,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加勒比海可能成为仅次于地中海、印度洋的苏、美争霸的第三个海洋。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同美帝争霸海洋,还极力向水下 ・236・ ==========第246页========== 和海底扩张。苏修认为,最先控制海底的国家将控制全世界。苏修步美帝的后尘,在海洋的军事应用方面投下大量赌注。它加紧扩充能深潜和远航的核潜艇,在海底设置核武器和各种军事设施,并为了设立海底基地,大力发展所谓“水下居住实验室”。多年来,它的海洋勘探船活动范围极广,大搞洋底调查,编绘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底沉积物图,为建立海底军事基地作准备。 第五节苏修大力发展海洋扩张工具 最近十多年,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竭力向海洋扩张,加紧发展海洋扩张的工具。苏修加速扩大它的海军舰队、商船队、渔船队和海洋学研究船队,作为与美帝争霸海洋,侵略和掠夺中小国家的手段。 一、疯狂扩建海军,特别是发展侵略性的远洋舰队1964年,苏修制订了一项庞大的海军现代化计划,把重点放在扩建潜艇和大型舰只上。苏修建造舰艇的经费也随之逐年增长。据美国海军作战参谋长朱姆沃尔特估计,六十年代,苏修花在建造舰艇的费用平均每年为20亿美元,1970年增加到30亿美元,比美国同年建造舰艇的费用多9亿美元.①1964年苏联的海军总吨位为160万吨,1971年增加到270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十年中,苏修海军扩建的速度很快。1964年前平均每年增加约4万吨,面从1964年起的七年中每年平均增加16万吨, ①〔美)《海军》1971年3月第14卷第6期第13页。 ・237 ==========第247页========== 为过去的四倍。苏联军舰的舰龄比美国短,因为苏舰大部分是在1960牛后建造的。目前,苏修海军的主要作战舰艇有1,600余艘,海军飞机1,000架。据英国出版的《战舰一览(1971-1972年)》年刊报道,苏修海军拥有潜艇408艘(95艘核动力潜艇、313艘常规潜艇),2艘直升飞机航空母舰,12艘导弹巡洋舰,15艘火炮巡洋舰,35艘导弹驱逐舰,66艘火炮驱逐舰,130艘驱逐领舰,258艘护卫舰,330艘扫雷舰,145艘导弹快艇,200艘鱼雷艇和数千艘辅助舰船,其中包括间谍拖网渔船。 苏修海军扩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力发展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并用导弹核武器装备的侵略性舰只,如核潜艇、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航空母舰等。据美国国防部就苏联海军威胁向国会作证时强调,苏联大型水面军舰在过去五年中从185艘增加到215艘,其中包括增加2艘直升飞机航空母舰、7艘导弹巡洋舰、18艘导弹驱逐舰和36艘护航舰。尤其令人注意的是苏修现在正在大力建造过去被他们讥笑为易遭攻击的“浮动棺材”一航空母舰美国前国防部长莱尔德在今年初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透露,苏修已建造一艘排水量为45,000吨的航空母舰。不久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苏修正在建造第 二艘航空母舰。文章引用美国一位高级军事战略家的预计,苏联在十年内将拥有12艘航空母舰。① 苏修的核潜艇在六十年代初期还是寥寥无几,到七十年代已发展到95艘。据西方估计,苏修每年建造大约8一10艘核潜艇,儿乎为美国建造核潜艇速度的两倍。同时,苏修还加速发展从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从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供的 ①〔美)《纽约时报》1973年2月27日, ・238・ ==========第248页========== 数字来看,苏修从1965年中期到1971年末的六年半时间内,用于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的数量从107枚发展到500枚,增加了3.7倍。苏修海军头目对其不断扩大侵略性的海军力量欣喜若狂,争当海上霸王的叫嚣不绝于耳,充分暴露新沙皇妄图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苏修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1967年7月30日在苏联海军节时露骨宣称,“今天,苏联的海军旗帜正在世界的七个海洋上空飘扬。美国将迟卓会醒悟,海上之王不仅是它自己”。1970年,他还在《真理报》上著文大肆炫耀苏修海军威力,狂叫“强大的远洋舰队是我国海军实力的基础”,“核潜艇是我国海军的骄傲”,“这些潜艇连同装备有远程高速飞机的海军火箭航空兵和反潜航空兵一道,构成了海军突击力量的基础”。① 面对着苏修疯狂扩充海军力量,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也决不自甘落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托马斯·穆勒强调,美国如不加速舰队现代化,就将受到苏联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儿年,美国用于扩建海军的经费逐年增加,并在制订扩建海军的长期计划。据1973年4月13日《纽约时报》刊登美国防务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说,美国海军部将拟订一项在今后十年内用500亿美元建造和改装271艘舰只的计划。在这十年中,美国预期将有233艘舰只下水,总排水量为171万吨。海军计划侧重水下力量。该项报告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将出现“激烈的海军竞争的时期”。由此可见,美苏两霸在今后争夺海上霸权方面必将愈演愈烈。 二、日益扩大商船队 最近十年,苏修为了适应其外贸增长,加紧掠夺第三世 ①塔斯社1970年7月26日莫斯科电讯。 ·239· ==========第249页========== 界经济资源的需要,并和西方争夺世界航运市场,正在大力扩充其商船队。据统计,1945年苏联商船队总吨数为50万吨,1960年为500万吨,1970年增加到1,370万吨,预计到1980年将超过2,700万吨。1972年,苏联商船的吨位在10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数是1,673.4万吨,而美国是1,626.6万吨。苏联商船的总吨数,已从1960年占世界第12位,上升到1972年的第5位,仅次于利比里亚、日本、英国和挪威。据苏联官方统计,苏联目前拥有6,500多艘商船。由于大部分船只是最近十年建造的,因此,苏联商船中船龄较小的船只所占比重较大,设备也比较现代化。见表85。 表85苏联商船船龄的比重(%) 年 份 10年以下 10-20年 20-30年 30年以上 1959 47 18 14 21 1969 70 20 4 资料来源:〔英)戴维·菲尔豪:《俄国面向海洋》1971年版第97页。从上表可以看出,1959年船龄在10年以下的船只占商船总数的47%,到1969年就升到70%,1971年又升到80%。①苏联新增加的商船,大部分是向外国买进的。五十年代,苏联增添的外国船只每年约50艘,六十年代则增加到每年约100艘。由于苏联船厂大多为扩军备战服务,自造商船的比重不断下降。在1958一1962年的五年中,苏修还可以从自己的造船厂供给新增吨位的40%,但是在其后五年中,这个比例数字下降到30%。②其余60%至70%是从外国,特 ①〔苏)对外贸易》1971年第11期。 ②〔英)藏维·菲尔豪:俄国面向海洋》1971年版第82页。 ·240… ==========第250页========== 别是从东欧国家买进的。如运煤船大都依靠波兰供应,木材船主要来自东德、波兰和芬兰,破冰船儿乎全靠芬兰,客船也儿乎完全靠东德等国供应,油船有相当一部分从日本进口,其他一般货轮、渔轮等则大批向波兰、东德等国订购。 发展商船也是苏修扩军备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战舰一览》年刊说:“苏联认为它的商船队不仅任何时候都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是发生紧急情况时第四种极重要的国防武装力量。况且,在有利于作战时,苏海军可以从商船队中任意抽调船只。”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说,苏联商船遵照象海军那样的严格条例和半军事纪律进行活动。估计有75,000名商船海员穿着制服,并有着类似苏联海军那样的等级制度。 三、庞大的渔船队 海洋渔船队是苏修海洋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苏修的海洋渔船队是在五十年代期间发展起来的。随着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越来越甚,它的海洋渔船队也越来越大,活动的海域也越来越广。苏修的海洋渔船到处掠夺海洋鱼类,甚至公然侵犯别国领海主权,掠夺和破坏别国渔业资源,大搞间谍情报活动。 从五十年代以来,苏修在海洋捕鱼业方面已投资40多亿美元。目前苏修拥有大约4,000艘海洋捕鱼船,其中有100多艘大型工厂母船,大约350艘工厂拖网渔船和冷冻拖网渔船,另外还有大约50艘冷冻运鱼船。渔船总吨位超过了650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捕鱼船队。近年来,苏联着重建造二千吨以上的大型渔船,大规模搜捕各种鱼类。据统计,1958一1968年的十年中,苏修在公海捕鱼的渔船增加了一 ・241 ==========第251页========== 倍,同期,鱼的捕获量也从1958年的260方吨,增加到1968年的610万吨,仅次于秘鲁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海洋捕鱼量占苏修全部鱼产量的80一90%。 这些年来,苏联渔船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在大西洋,五 十年代初期还只是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西北角进行活动。 六十年代初期,苏修渔船已驶到了美国东岸和墨西哥湾。1964年,则深入到北大西洋的所有主要渔场。1966年开始在南美捕鱼。到了1967年初,有不下于100艘的苏联渔船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和南极洲。向太平洋的扩张,是在五十年代后半期开始的,首先是进入白令海,随后就逐渐南下。到了 六十年代初期,苏修渔船队经常出现在阿拉斯加湾,到1967年,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海面。1968年,它们在夏威夷海面捕鱼,接着又往大洋洲和南极洲海面活动。另外,从1964年起,苏修渔船队开始在印度洋出现。 苏修打着“捕鱼自由”的幌子,破坏渔业资源,滥捕海洋鱼类和侵犯别国领海主权的强盗行径,越来越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过去几年中,苏联渔船曾经不断闯进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加拿大等美洲国家领海去捕鱼,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为了反抗苏修等海上大国对它们沿海渔区的抢劫和掠夺,相继宣布其领海范围为二百浬,展开了捍卫领海权的正义斗争。1972年2月8日,瑞典捕获2艘非法闯入瑞典领海捕鱼的苏修渔船,没收它们在瑞典领海内捕捞的全部鱼类和一张拖网,并课以罚款。这些正义行动都有力地打击了苏修海洋霸权主义,暴露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丑恶面目。 四、加紧发展“海洋学研究船队” ·242· ==========第252页========== 苏修为了称霸海洋,掠夺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为其扩军备战服务,打着“和平利用海洋”的旗号,派船前往世界各地,大搞海洋“调查研究”。五十年代,苏修把许多扫雷舰和其他旧式战舰改装为海洋调查船。最近十年,苏修又增加了儿十艘比较现代化的大型研究船。如1966年下水的6,680吨的《库尔恰托夫院士》号研究船,1971年下水的号称世界最大的研究船一45,000吨的《加加林》号等。据西方估计,苏联目前大约拥有200余艘水面海洋研究船,10多艘潜水研究船,6座水下实验室,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学研究船队”。 苏修海洋研究的最高机构是苏联科学院的“苏联海洋学委员会”,其海洋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所属的海洋研究所。所有的海洋研究机构都有苏联海军人员参加,有许多项目是直接为军事目的而研究的。苏修还加紧培养研究海洋学的人员。据有关材料统计,苏联有2,000名以上的海洋学者,比美国大约多出1倍;在海洋课目上所训练的学生,要比美国多出4倍。① 苏修对海洋调查研究的范围大体可分为军事海洋学和经济海洋学两大类。月前的研究已从水面到水下,从水下到海底。研究内容涉及到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工程和海洋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土木工程、海水综合利用、海产养殖、海洋军事工程、深海装置等技术领域。苏修甚至把魔爪伸向我国海区。据苏修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供认,苏修国防部水文总局曾利用《涅维尔斯科依》号研究船,从196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对我国南海及东海重力场进行调查,窃取我国海区情报。 火 米 ①〔英)戴维·菲尔篆:k俄国面向海洋》1971年版第160一151页。 ·243 ==========第253页========== 苏修的海洋扩张,同它的整个对外扩张一样,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极度虚弱。这是因为苏修的海洋扩张,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严重的弱点。 从地理上看,苏修缺乏直通广阔洋面的口岸。在东面,苏修向太平洋扩张要经过日本的海峡;在西面和南面,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口都是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所控制。正因为如此,在平时它的重大的海军活动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密切监视;在战时这些出海口也非常容易被封锁住,这将使它的海上力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但主要在于,苏修的海洋扩张是社会帝国主义扩军备战的一个方面,这样做只能加剧它固有的各种矛盾,为自己的垮台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修加紧推行“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增加军费,张兵力。据西方报刊说,近年来,“苏联国民总产值的40%一50%是用于防务”,“苏联官员和记者在同西方人私下交谈时,常常承认国防开支是苏联经济的一个重大负担。…苏联的防务开支比官方承认的数字高三倍或四倍,远远高于西方专家的估计”。①可见,苏修的海洋扩张是迫使苏联劳动人民勒紧裤带的条件下进行着的,这势必引起苏联人民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苏修的海洋扩张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日益反对。当前世界形势一片大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帝国主义在海洋上称王称霸不受惩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广阔的海洋已成了世界人民反侵略、反掠夺、反霸权的重要战场。地中海和印度洋沿岸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苏、美舰队从这些地区撤走,主张地中海成为 ①〔美)K华盛顿邮报》1973年4月13日。 。244 ==========第254页========== “和平之海”、印度洋成为“和平区”。亚、非、拉各国人民维护海洋权的斗争更加深入发展。广大中小国家逐步看清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霸主面目,发出了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的强烈呼声。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同美帝国主义一样,把魔爪伸向全球海域,大肆向海洋扩张,到头来只能激起世界各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最后使自己葬身于世界人民革命运动的汪洋大海之中。 245・ ==========第255页==========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大事记 1953年 9月3一7日苏共中央全会。赫鲁晓夫篡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12月2日苏联同印度签订第一个长期贸易协定。 1954年 1月27日苏联同阿富汗签订“经援”协定,向阿富汗提供3,500万美元贷款。这是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援的开端。 3月26一27日“经互会”第4次例会。赫鲁晓夫要“经互会”成员国搞“生产专业化”,要它们的经济计划同苏联的经济计划“合作”,拟议成立“统一”或“联合”的经济组织,企图以此来控制“经互会”各成员国。 泉 1955年 2月2日苏联同印度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由苏联“帮助”印度建设一个年产100万吨钢的冶金联合企业(比莱钢厂)。(印度在接受苏联“经援”的第三世界国家 ·246· ==========第256页========== 中占第一位。到1968年为止,苏给印“经授”为15.93亿美元。) 9月9一13日阿登纳访苏。赫鲁晓夫妄图拉拢西德对付中国,向阿登纳提出“赤色中国将会怎样发展?”并对阿登纳说了三次:“我请您帮助我。您帮助我对付赤色中国吧!”9月27日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出售2.5亿美元的一批武器装备。这是苏联向埃及提供“军援”的开端。 10月3日赫鲁晓夫在答复《真理报》记者提出的关于北非问题时,把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斗争说成是法国的“内政”,实际上是反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革命斗争。 11月18日一12月19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答应给三国以巨额的经济“援助”。 1956年 2月14一25日苏修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抛出了反革命修正主义的“三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路线,鼓吹苏美“友好合作”。赫鲁晓夫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作了大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苏修“二十大”后,修正主义思潮大泛滥,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黑浪。 3月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向叙利亚供应军火。4月27日赫鲁晓夫在访问英国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苏联建议在联合国监督下对中东实行普遍军事禁运,并表示,如果西方同意这一措施,苏联决定停止向中东供应军火,以便给“世界上这块多事地区带来和平”。这暴露了苏修给埃及“军援”的目的,是为了同西方帝国主义在中东争夺霸 ·247· ==========第257页========== 权地位。 5月18-25日“经互会”第7次例会,在苏修操纵下,决定成员国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在1956一1960年五年期间发展上相互“配合”,制定扩大“生产专业化”方案,扩大成员国间的电力交换,提出通盘开发多瑙河水力发电资源的建议并成立委员会。 7月11日苏联同也门(现阿拉伯也门)签订第一个“经援”协定,其中包括“援建”现代化的荷台达港。 9月15日苏联同印度尼西亚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向印尼提供1.175亿美元长期贷款。 10月苏联开始向也门(现阿拉伯也门)供应军火。10月19日苏日经过历时18个月的谈判,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由于苏修拒绝归还在日本投降时所占领的日本固有领土北方四岛,两国未能缔结和约。 11月苏伊士战争停火后几天,苏修以补充埃及在战争中的武器损失为名,着手向埃及供应军火。在随后的一年中,苏修向埃及提供“军援”,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12月17日苏联同波兰签订驻波苏军法律地位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又先后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7年3月)、罗马尼亚(1957年4月)、匈牙利(1957年5月)和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10月)签订了关于苏军留驻在这些国家的协定。(苏在罗马尼亚的全部驻军于1958年6月撤出。) 1957年 2月21日苏联政府向美、英、法三国提出关于实现中近东地区“和平与安全原则”的六点建议,其中包括共同对中 ・248 ==========第258页========== 东实行军火禁运。 3月苏联向新独立的加纳提供“军援”,这是苏联向非洲(除埃及外)提供的第一笔“军援”。 5月10日赫鲁晓夫在答《纽约时报》总编辑卡特勒奇问时,宣扬苏、美决定世界人类的命运。 10月28日苏联同叙利亚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1958年 1月29日苏联同埃及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3月27一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赫鲁晓夫接替布尔加宁为部长会议主席。 4月赫鲁晓夫提出要在我国“共同建设”长波电台和建立所谓“共同舰队”的无理要求,妄图从军事上控制我国,遭到我国坚决的拒绝。 6月26-30日“经互会”第9次例会。苏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口号。 8月苏联同阿富汗签订了第一个“军援”协定。此后,苏联就成了阿富汗的主要军火来源国,阿富汗军队装备儿乎全部是苏式的了。 12月11一18日“经互会”第10次例会,决定“共同投资”和“共同建设”“和平”电力网和“友谊”输油管两项工程,以及有关进一步加强“生产专业化”等问题。 12月27日苏联同埃及签订苏“援建”阿斯旺高水坝的协定 ·249· ==========第259页========== 12月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新独立的儿内亚提供 一笔所谓无偿军事“援助”。 1959年 8月16一17日苏联同伊拉克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向伊拉克提供1.4亿美元的长期贷款。5月13-一17日“经互会”第11次例会,决定进一步加强生产的“专门化”和“合作化”、“企业标准化”、“工业统一化”,以及加强“经互会”各机构的工作。 7月11日苏联同埃塞俄此亚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向埃塞俄比亚提供1.02亿美元的长期贷款。这是苏联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的第一笔贷款。 8月24日苏联同几内亚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提供了第一笔“经援”贷款,计3,500万美元。 9月9日塔斯社发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支持印度反动派,把中苏分歧公开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9月25一27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这是苏、美加紧勾结,企图主宰世界的标志。会谈后,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大肆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宣传苏、美两国“在许多方面”“决定着整个国际局势”。 12月10一14日“经互会”第12次例会。批推“经互会”章程和签订“经互会”的职能、特权和豁免权协定。 12月80日赫鲁晓夫在答阿根廷《号角报》社长诺布勒问时,第一次提出“三无”世界(“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的口号。 ・250・ ==========第260页========== 1960年 2月10一16日赫鲁晓夫访问印度,鼓励和支持印度反华;表示要大大扩大两国“有效合作”的范围,密切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 、 据报道,苏修从1960年开始向印度提供“军援”。 2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访问古巴,签订古苏贸易协定和苏联给予古巴1亿美元的贷款协定。 2月28日苏联同印度尼西亚签订一项新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向印尼提供2.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 6月24日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7月苏修片面决定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走在中国的1,0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了300多个协议和合同,并挑起了中苏边境纠纷。 7月13日苏联在安理会投票赞成联合国出兵刚果(利),与美帝共同镇压刚果(利)民族解放运动。 8月28日苏联同加纳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据统计,在1966年2月加纳军事政变前,苏修给予加纳“经援”共达8,900万美元。) 9月23日赫鲁晓夫又到美国,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裁军演说,乞求“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美苏“携手巩固和平和国际合作”。 1961年 2月苏联同巴基斯坦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 251 ==========第261页========== 定,向巴基斯坦提供2,700万卢布的长期贷款,用于在巴基斯坦勘探和开采石油。(据报道,1961一1969年,苏修给巴基斯坦长期贷款为2.6亿美元,但实际提供的数字没有这样多。) 3月18日苏联同马里签订第一个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据统计,1955一1968年,苏联向马里提供“经援”总额达5,500万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向马里提供的1,900万美元。) 6月3一4日赫鲁晓夫同肯尼迪在维也纳举行会谈,讨论美苏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和德国问题等,双方进行了更大的全球性的政治交易,炮制了所谓“维也纳精神”。 7月苏联向中东地区提供的第一批米格21型飞机运抵埃及。同时,苏联还向埃及提供了第一批图16型中型轰炸机。这是在五十年代末期,苏埃关系一度紧张以后,苏联对埃及“军援”的第二个高潮。 10月13一31日苏修召开“二十二大”。这次会议是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高峰。 12月11日苏联断绝同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12月苏联驻几内亚大使由于千涉几内亚内政,被几内亚驱逐出境。 12月12一15日“经互会”第15次例会,在苏修胁迫下,通过“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简称“国际分工基本原则草案”),建议联合开发原料和燃料,在造船、化肥等方面推行“生产专业化”。这次会议将阿尔巴尼亚排除在外。自此,阿尔巴尼亚停止参加“经互会”的各项活动。 。252· ==========第262页========== 1962年 4一-5月苏修通过驻中国新疆的机构和人员,在伊型地 八 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胁迫六万多中国公民跑到苏联境内,并拒绝遣返这些中国公民。 6月17一20日“经互会”第16次例会,修改“经互会”章程,使非欧洲国家可以加入,通过蒙古为“经互会”成员国,还成立了一些机构。 7月24日正当印度反动派在中印边界上进行新的军事入侵和挑衅活动时,米高扬访问印度。他表示苏联政府的立场“将永远都是对你们具有原则性的和友好的”,竭力支持印度反华。 9月苏联同印度签订了印度向苏联购买和苏“援建”生产米格21型飞机的协定。在这以前,苏联从未向任何其他国家发过制造米格21型飞机的许可证。 10月“加勒比海危机”事件。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苏联撤出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扬言不撤出武器就无谈判余地。10月28日,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表示正下令撤除和运回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去古巴“核实”。11月8一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军舰“船靠船的视察”。11月20日,肯尼迪又发表声明,宣布苏联同意自古巴再撤走轰炸机和地面部队。 12月14一20日“经互会”第17次例会,讨论1965年以后投资计划的协调,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以及建议创立“经互会”的银行。 253・ ==========第263页========== 1963年 ( B月20日苏美就建立两国政府首脑间的直接通讯联 系(即“热线”),在日内瓦签订协议。莫斯科和华盛顿直通电报线路9月1日开始使用。 7月14日苏修发表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恶毒攻击。 7月25一26日“经互会”第18次例会,草拟“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协定。 7月苏联和蒙古签订“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从此,苏军从1962年开始的重新在蒙古布防的工作大规模展开。 8月5日苏联同美国等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禁止在大气层、宇宙空间和水下试验核武器的条约》。这是苏美为了保持核垄断,进行核讹诈,合伙搞的一笔极其肮脏的政治交易。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材料,1963年,苏联仅有洲际弹道导弹100枚,而到1973年已达到1,500多枚,10年中增加了14倍以上。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已达到500多枚,比1963年增加4倍以上。 10月苏联同索马里签订第一个“军援”协定。自此以后,苏联成为索马里的主要军火来源。 10月17日苏联同阿富汗签订关于开发阿北部天然气资源的技术“合作”协定。在阿富汗“援建”两条通向苏联的输气管。阿富汗将每年天然气产量的75%供应苏联。1967年,阿富汗开始向苏联供气。 254・ ==========第264页========== 11月刚果(利)阿杜拉政府宣布苏联使馆全体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 11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伊朗。双方签订了过境与边界协定、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等表示改善两国关系的文件。12月27日苏联同阿尔及利亚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向阿尔及利亚提供1亿美元长期贷款。这是1962年3月10日苏联承认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以来第一次签订的 一项协定。 1964年 1月1日“经互会”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1963年10月成立)在莫斯科开始营业。 1月据报道,苏联外贸银行1964年开始同西方国家签订长期贷款协定。这是苏联战后接受西方大宗长期贷款以购买西方技术和货物的开始。据苏联统计,1964一1969年间,苏联外贸银行总共接受了11.64亿卢布西方国家长期贷款(其中英国2.34亿卢布、法国4.63亿卢布、意大利3.79亿卢布、奥地利0.88亿卢布等)。 4月22日苏修提出所谓“经济-一体化”的标本一“多瑙河下游国家间生产综合体”的狂妄建议,遭到罗马尼亚的坚决拒绝。 6月苏联和伊拉克政府签订了一项新的“军援”协定,苏修答应在以后儿年中向伊拉克提供大批武器以及儿座兵工弹药厂设备。 8月印度国防部长恰范访苏期间,苏联同印度签订新的“军援”协定。 ・255・ ==========第265页========== 9月苏联同埃及签订一项新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向埃提供2.796亿美援的长期贷款。 10月16日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集团上台后,更加疯狂地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进一步加紧同美帝的争夺和勾结。 1965年 1月19一20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华沙举行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会议公报表示支持波兰外长1964年12月14日在第19届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提出召开全欧会议研究欧洲安全问题(“欧安会)的建议。 2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问越南路过北京,在同我国领导人谈话中,强调要帮助美国“从越南找到一个出路”。当即遭到我国领导人的严正驳斥。 8月4日苏修血腥镇压越南、中国和亚、非、拉留苏学生的反美游行。 4月埃及共产党在苏修影响下宣布解散,埃及共产党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6月在苏联的得议下,日本垄断资本的代表团同全苏商会达成协议,决定组成“苏日经济合作委员会”,作为商洽两国经济合作的常设机构。 1966年 1月4一10日柯西金邀请印、巴两国政府首脑到塔什干会晤,故作姿态,“调解”印、巴关系。会议发表了“塔什干宣 256・ ==========第266页========== 言”。 1月7日苏联和印度签订-一项1966一1970年的长期贸易协定。1953年时,苏印贸易额是1,300万片比。1964年为15亿卢比,而1970年则增加到34亿卢比。在苏联同“发展中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印度占第-一位。 1月13日苏联和伊朗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规定苏给伊朗2.6亿卢布的贷款,12年偿还。苏在技术上“帮助”伊朗建设一系列工业设施,其中包括第一座钢铁工厂(在伊斯法罕)、机器制造厂(部分工程),以及天然气管道干线等。 1月15日勃列日涅夫同泽登巴尔在鸟兰巴托签署了“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保证两国的防御力量方面相互援助”,为苏联对蒙古的军事占领披上合法的外衣。3月10日一4月3日苏联经济贸易代表团访问新加坡。这是第一个到新加坡正式访问的苏联经济贸易代表团。3月16日突尼斯报纸报道,突政府宣布苏大使馆一个成员为不受欢迎的人。 4月3日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向记者发表谈话,宣称苏联核潜艇第一次举行了环球水下航行,这次环球航行超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航行近4万公里而未浮出海面。潜艇经过德雷克海峡、冰区和南极冰山,绕行南美洲一周。 5月19日肯尼亚政府发表声明,指责苏联“不断地和蓄意地干涉”肯尼亚内政。 5月26日苏联同坦桑尼亚签订第一次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7月6日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布加勒斯特会议通过《加强欧洲和平与安全宣言》,要求“召开全欧会议,讨论保证欧洲安全和安排全欧合作问题”。 ·257· ==========第267页========== 8月8日苏联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访问巴西。9日,苏巴签署《巴西和苏联贸易协定的附加议定书》。根据议定书,苏联给巴西1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石袖和采矿设备。 10月4日.乌拉圭政府宣布驱逐苏联驻乌拉圭大使馆的4名官员。 1967年 1月13日苏修头目勃列日涅夫在高尔基州的群众大会上,公开宣布他们是站在刘少奇叛徒集团一边,疯狂地反对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说刘少奇叛徒集团的垮台“对中国 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大悲剧,因此,我们对他们深表同情”。他还扬言要继续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方针,妄图变我国为其殖民地,说什么要“争取使它回到国际主义的道路上来”。 同日苏联同智利弗雷政府签订了三项协定:贸易协定,关于苏联向智利提供机械和设备的协定和关于用于建造工厂和其他工程上的专门设计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协定。并规定苏联向智利提供5,700万美元贷款。 1月16日尼日利亚联邦军政府宣布,将接受苏联(1,500万英镑)、波兰(1,000万英傍)、捷克斯洛伐克(500万英镑)的贷款。 2月14日21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又称<特拉特洛尔科条约》),1969年5月生效。其中第2号附加议定书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尊重拉美禁核条约的规定,不从事违反条约规定的行动,不向缔约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苏修拒不签署第2号附加议定书。 ·258 ==========第268页========== 2月19日苏联同伊朗签订一项向伊朗出售价值1.1亿美元军火的军用物资的协议。 3月苏联与土耳其签订苏联向土耳其七个建设项目提供机器设备和技术“授助”的协定。 3月20日一4月4日苏联贸易代表团到马来西亚活动。4月3日签订了第一个官方贸易协定,规定在贸易和运输方面相互给予“最惠国的待遇”,并互设贸易机构。 4月24一26日勃列日涅夫拼凑的“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保障欧洲安全问题”,通过“争取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声明。 6月1日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印度财政部长德赛说,到目前为止,苏联已对印提供八笔贷款,总值12.25亿卢布。 6月21一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访问阿联,企图平息埃及人民对苏联在“六·五战争”中假支持、真出卖行径的愤怒情绪。苏修为了进一步控制埃及,打着重新武装埃及军队,支持阿拉伯反以斗争的幌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埃及赶运“军援”物资。又出现了一次苏修“军援”高潮,苏联的军事人员也大批涌入埃及。 6月23一25日柯西金同约翰逊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大学校长的-一所叫做“霍布什利”的住宅里举行两次秘密会谈,就中东、越南、“防止核扩散条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大勾结、大交易。 6月苏修利用美以侵略战争给阿拉伯国家所造成的困难,乘虚而入,不断增派军舰闯进地中海,开始了它对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的时期。苏修派到地中海活 259・ ==========第269页========== 动的军舰经常保持在30-一40艘,1969年下半年增加到60艘以上。苏修自称是“地中海国家”,把黑海的海水所通过的地方都说成是它的势力范围。 7月1一4日被德戈尔内到叙利亚和伊拉克活动。这是苏修领导集团为了掩盖他们在美、英、以侵略阿拉伯国家中出卖阿拉伯人民的叛徒面目,妄图挽回由于他们的叛卖而在阿拉伯世界陷于空前孤立的窘境,实现同美帝进一步勾结的阴谋活动的一部分。 8月尼日利亚爆发内战。苏联乘机向联邦军政府提供2,500万英镑贷款,运去大批军火,并派遣军事人员直接参与尼日利亚内战。苏修通过所谓“文化协定”,向联邦军政府紧急提供15架米格飞机和大批军事技术人员。1968年8月被比夫拉俘掳的一名联邦军队中尉供认,有苏修军官参与指挥联邦军队的作战。 8月25日一9月苏联军事代表团到阿拉伯也门活动。美联社说,鉴于阿联军队即将撤退,苏修这个军事代表团的访问“极为重要”。 11月苏联同伊拉克就苏联在发展石油工业方面向伊拉克提供“授助”一事达成协议,开始在伊拉克“援建”石油开采、运输和提炼方面的项目。 11月22日苏、美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就中东问题通过了一项逼迫阿拉伯国家向侵略者全面投降的决议。 12月12一14日“经互会”第21次例会,制定进-一步发展“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措施,研究建设项目“合作”的可能性问题。 260・ ==========第270页========== 1968年 1月苏海军开始使用叙利亚的拉塔基亚港作为补给基地。 1月24日苏联和苏丹签订一一项军事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苏联将“帮助”苏丹建立空军和海军,向苏丹供应武器和在苏联训练苏丹军人等。 1月25一31日柯西金到印度活动。柯西金向印度方面提出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包括“生产专业化”和“生产调整措施”,使印度生产苏修所需要的制成品和半成品。1月31日一2月1日柯西金访问阿富汗。2月6日,苏阿1967一1972年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在莫斯科签订。根据协定,苏联将为阿富汗“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1.14亿美元的贷款。据报道,从1955年到1972年,苏阿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共签订33个协定和协议书。 2月底印度和苏联签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协定。苏修答应帮助印度扩充海军。 (葡萄牙通讯社3月31日报道说,苏联和印度在最近所达成的军事协定中,印度已同意将前葡萄牙属地果阿的麻玛果阿港辟为海军基地,以供苏联使用来对付中国。) 3月苏联军舰首次进入波斯湾,到伊拉克进行“访问”。4月17一24日3艘苏联军舰“访问”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这是索马里独立以来苏联第一次派军舰到索马里活动。从1965年以来,苏修一直在帮助索马里修建帕培拉海港。 6月12日苏美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它们合伙拼凑的 261・ ==========第271页========== 所谓“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7月4一10日阿联总统纳赛尔访苏。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于同年12月发表的“六·五战争”以后苏联向埃及供应军火的研究报告称,此次访问期间,苏埃双方商定,苏向埃及提供200架米格23型战斗机,但后来迟迟没有交货。 7月7一11日苏修一支由巡洋舰、防潜舰等组成的海军分舰队根据协议到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活动。这是苏联军舰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 8月20日深夜,苏修伙同波、东德、保、匈用突然袭击方式,出动六十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这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面目的大暴露。苏修的侵略遭到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同声谴责。为了掩盖侵略罪行,勃列日涅夫集团炮制了“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法西斯谬论。8月29日苏联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签订军事和技术“合作”协定。据报道,这是苏联第一个向民主也门提供“援助”的协定。 8月下旬苏修在入侵捷克以后,立即在苏、保、仰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接壤的边境上进行大量的军事调动。苏在乌克兰的科托夫斯科耶城附近集结了15一27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与大量的运兵车;在罗与保的边境上,保集结了2个师;在匈与罗、南的边境上,集中了3个匈牙利师,严重地威助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安全。罗、南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69年 1月21-23日“经互会”第22次例会。在苏修操纵下, ·262· ==========第272页========== 讨论了“扩大”“加深”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问题,强调“协调”计划的工作是发展“国际杜会主义劳动分工”的主要形式。 1月28日-2月9日民主也门同苏联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渔业发展“合作”协定、空运协定等一系列协定。3月2日苏修出动武装部队悍然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制造了极为严重的边境流血事件。当天,我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最强烈抗议。到目前为止,苏修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 3月13日埃塞俄比亚政府勒令苏修两名记者在二十 四小时内离开埃塞俄比亚,原因是他们在亚的斯亚贝巴特区煽动大学生参加骚动。 3月17日勃列日涅夫率代表团参加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听取了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报告,通过了一项关于华沙条约国国防部长委员会的章程,一项有关联合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其他事项的新章程,以便“改进”华沙条约防务组织的结构和管理机构。会议还通过一项鼓吹召开“欧安会”的呼吁书。 4月12日肯尼亚政府勒令苏修使馆一等秘书和驻内罗毕的《真理报》记者离境。 4月23一26日“经互会”第23次特别例会。苏修鼓吹“完善”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着手制定进一步发展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科学技术“合作”的基本方向。会议还决定设立“国际投资银行”和“改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活动。5月苏联建议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尼泊尔搞“经济上的区域合作”和“政治上的多边保证”。 5月20日苏联舰队首次到民主也门(亚丁)访问。5月30日象牙海岸宣布同苏联断交,并限令苏联使馆 ·263· ==========第273页========== 人员6月1日前离境。象牙海岸政府谴责苏修支持该国一部分大学生企图颠覆该国政权的罢课事件。 6月5-17日在莫斯科召开的所谓75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勃列日涅夫正式抛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妄图拉拢亚洲国家,建立反华包围圈,想利用美帝拼凑的亚洲侵略性的“条约”和“组织”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的机会,取代美帝在亚洲的地位。 6月21一22日华沙条约国外长布达佩斯会议正式表示美国和加拿大也可以参加“欧安会”,并表示可在“欧安会”内讨论欧洲均衡裁军问题。改变了排除美国参加“欧安会”及拒绝美国关于“中欧均衡裁军”建议的立场。 7月苏联和叙利亚签订价值达2亿美元的军事协定。据美国政府估计,1967年“六·五战争”后到1970年,苏联给叙利亚提供了大量军备,使叙利亚9万人的军队已是清一色的苏联装备。并在叙利亚派有上千名的苏联军事教官和顾问,控制了叙利亚的军队。1972年7月,大批苏联军事人员从埃及被赶走后,苏修通过提供新的“军援”,进一步加强对叙利亚的控制。 7月4日苏联同伊拉克签订了“援建”北鲁迈拉油田的第一个其体协定,规定苏联提供7,200万美元长期贷款用于此项工程。 7月20日一支由7艘军舰组成的苏修舰队到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活动。这是苏修军舰第一次到拉美活动。 8月12日苏联和西德在莫斯科签订苏联西德条约。这是苏修在欧洲同美帝争夺与勾结的一个重要步骤。 8月13日苏修武装部队侵入我国新疆铁列克提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多名,再次制造严重的边境冲突事件。 264・ ==========第274页========== 8月21日苏修侵捷一周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从18日开始的反对苏修新沙皇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抗暴示威斗争达到了新高潮。布拉格上百万的人民,用各种形式,强烈表示他们对苏修占领的憎恨和抗议。“俄国佬滚回去!”的口号响彻布拉格上空。 9月埃及按照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主张,从苏伊士运河区撤退数十万居民,集结上千门大炮,开始了对以色列的沿运河一线的消耗战。以色列空军对埃及进行纵深轰炸,使埃及造成重大损失。 10月初苏联驻儿内亚大使因参与谋杀杜尔总统的阴谋活动,被勒令离境。 11月苏联贸易代表团到巴西活动,与巴西罗查斯·贝图米诺萨斯工业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采世界上蕴藏量最大的圣保罗州沥青片岩矿藏。 11月23日苏联与儿内亚签订“合作”开采儿内亚金迪亚铝土的协定。 1970年 1月28日苏联宣布,“经互会”八个成员国以卢布为新的单一的“经互会”货币,并重新调整它们的货币,以使它们的货币在相互贸易中能完全兑换。 3月苏联同泰国草签第一个官方贸易协定。(同年12月正式签字。) 3月18日柬埔寨朗诺右派集团发动政变。苏修集团长期同朗诺集团保持外交关系,拒不承认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并继续给朗诺集团经济援助。 ·265· ==========第275页========== 5月12一14日“经互会”第24次例会,在苏修操纵下,决定成立“国际投资银行”,研究了一项加速“经济一体化”的计划。 5月16日苏联驻刚果(金)大使馆人员,因参加颠覆蒙博托政权活动,有4名外交官员被刚果(金)当局勒令在四十 八小时内离境。 5月秘鲁遭受严重地震灾害以后,苏修以“援助”为名派遣大批人员和各种代表团到秘鲁活动。 7月10日“经互会”国家就成立“国际投资银行”一事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这家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对“共同”建设的重要项目进行投资,以及为工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合作”指施提供信用贷款,它还有权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借款和发行债券。(1971年1月1日,该行开始营业。) 7月28日刚果(金)当局驱逐塔斯社驻金沙萨的一名记者出境。 8月4日拉丁美洲21个国家在利马召开拉丁美洲海洋法问题会议,会议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宜言”,重申坚决反对苏美两霸的霸权政治,保卫二百浬领海权的决心。 8月苏联同印度尼西亚就印尼延期偿付苏联“军援”贷款的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印尼将从1970年底开始,在30年内偿还苏联债款8亿多美元。 10月苏联向利比亚提出在利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的正式建议,遭到利比亚拒绝。 11月6日阿根廷政府下令驱逐两名苏联商务代表处人员。阿根廷外交部人士说,这两名苏联人员在被捕时发现他们身上带有阿根延军事设施的胶卷。 266· ==========第276页========== 12月14-一23日波兰革命风暴。在波兰的格但斯、格丁形亚、索被特等城市,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锨起了巨大的革命风暴,抗议波兰部长会议关于提高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价格的决定。哥穆尔卡被迫下台。在波兰人民革命风暴爆发后,苏修调动军队,妄想以暴力扑灭波兰人民革命怒火,进一步暴露了社会帝国主义的面目。 1971年 2月11日苏美合伙炮制的所谓“禁上在海底和洋底及其下面设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经过一年多的修修补补之后,举行签字仪式。 2月苏联一个“船务专家代表团”到新加坡“考察”新加坡为苏联船只“提供修理的可能性”。4月,苏又一“海运代表团”到新加坡调查当地的船运和船坞设备等情况。7月,苏联军舰第一次在新加坡停靠。 3月16日埃及总理西德基访苏,双方签订了一项新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规定苏向埃及提供4.2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 3月18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包括苏驻墨临时代办在内的5名苏联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下令他们离境。墨西哥政府指责他们“策划游击队小组,想要推翻墨西哥政治制度”。 4月8日苏联同伊拉克签订一项新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规定苏联向伊拉克提供2.2亿卢布长期贷款,用于“援建”摩苏尔炼油厂、巴格达一巴士拉油管等工程。 5月27日苏修为进一步向埃及渗透,同埃及签订了“友好条约”。 ·267· ==========第277页========== 据美国国务院的情报研究报告称,1955一1971年,苏修向埃及提供的“军援”总数达25亿美元,居苏修对第三世界“军援”的第一位。 7月刚果(金)政府宣布驱逐20名左右苏、捷、波等使绾的一些官员。据揭露,苏联驻刚果(金)使馆人员策划反蒙博托政权的学生示威运动。 7月厄瓜多尔政府宣布驱逐3名苏使馆人员。 7月19一21日苏修策划和支持颠覆苏丹尼迈里政权的政变,但三天后,政变被粉碎,尼迈里总统重新掌握政权。9月23日,尼迈里谴责苏修策划政变。这件事进一步暴露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面目。 7月22日苏联驻加纳贸易处官员波坦金伙同被苏修收买的加纳秘密警察,盗窃加纳政府的秘密文件,被加纳政府宣布驱逐出境。 7月29日“经互会”第25次例会。苏修抛出所谓“关于进一步加深和完善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和发展它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领”(简称“经济-一体化综合纲领”),预定在15-一20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货币金融关系的一体化”,使“经济一体化”“提高到新的阶段”。 7、8月间苏修向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罗马尼亚施加巨大压力。在“经互会”第25次例会期间,在有关“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上孤立罗马尼亚;宣布在与罗马尼亚接壤的匈牙利东部进行军事演习;召开排除罗马尼亚的苏联东欧国家党政首脑的克里米亚会议,指责罗马尼亚“威胁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苏联大使向罗马尼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罗停止所谓组织巴尔千反苏集团的计划和活动。罗马尼亚全国人民坚定地团结在罗共中央周围,采取种种保卫国家独立,坚持自力更 ·268· ==========第278页========== 生的措施,同苏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8月8一1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突然访问印度,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是苏修进一步控制印度,与美帝争夺印巴次大陆、进行反华的一个重大步骤。 据美国政府的情报研究报告,1955一1971年苏修向印度提供“军援”11亿美元,为苏修对第三世界“军援”的第二位,苏修已成为印度的头号“军援”国。 8月24日苏联主动派出由26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到印度尼西亚就恢复苏联“经援”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调查。(1973年3月8日印尼外长马利克正式宣布废除苏“援建”的工程。) 8、9月间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亲率50余艘舰只,东出日本的津轻海峡,经阿留申群岛海域,沿阿拉斯加湾南航,穿过夏威夷群岛而后返航,航程2万余裡。 9月2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古德帕斯特说,苏在地中海的军舰数目在过去几年内已大大增加。这些舰只的总的活动情况从1964年的600个舰日增加为1970年的17,000个舰日。 9月24日105名苏联外交官员(占苏联在英国的550名外交人员的20%)在英国从事间谍活动,被英国政府统统驱逐出境。 据英国出版的苏联问题分析家》(1972年11月16日)报道,“在过去十年,在六大洲有36个国家把进行间谍活动和其他有关活动的苏联外交官驱逐出境”。 9月27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苏,与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进行会谈。随后苏联向印度赶运了大 ·269 ==========第279页========== 批军火,并不断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支持印度对巴进行干涉和侵略。 9月苏联向属于安第斯条约组织的安第斯开发公司经办的32项工程提供5,00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这笔数字相当于该公司创办时资金的一半。 10月25一30日勃列日涅夫以党总书记身份访问法国。这是勃列日涅夫登上台后第一次出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1月苏联的“莫斯科人民银行新加坡分行”开业,这是这家负责对外金融活动的机构在远东开设的第一家分行。 11月21日在苏修的怂恿和支持下,印度发动了肢解巴基斯坦的侵路战争。 在印度发动对巴基斯坦的武装侵略前后,苏修公开祖护印度侵略者,胁迫巴基斯坦向印度屈服,并把大批武器运往印度,使印度政府有恃无恐,气焰更加嚣张。 1972年 1月22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和共同市场六国在布鲁塞尔举行四国加入共同市场的条约签字仪式。(后挪威举行公民投票,结果未参如共同市场)。 法新社自莫斯科报道,“对于以前每一个为建立独立于美国和苏联的联合西欧集团的努力,克里姆林宫都进行了攻击”,“从许多方面来看,共同市场的扩大对苏联来说是一个挫折”。1月26日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布拉格会议通过“欧洲和平安全合作宣言”。为了急于开成“欧安会”,这个宣言同1966年布加勒斯特“宣言”比较,在一系列问题上向西 270・ ==========第280页========== 方作了重大让步。 1月27日苏修驻哥斯达黎加的两名外交人员因搞颠覆活动,被哥斯达黎加政府驱逐出境。 2月10日巴基斯坦警方在伊拉克驻巴大使馆内查获大批苏制枪支弹药。据揭露,这些武器来自苏联,计划转运给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亲苏分子,以支持他们搞武装分裂活动。 2月10一17日柯西金同伊拉克党政代表团进行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表示双方将在伊拉克“民族石油工业”方面进行“合作”。(6月1日,伊拉克政府宣布把西方资本经营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2月21一26日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祖罗夫为首的苏联党政代表团访问叙利亚,双方签订了苏联向叙利亚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协定,发表了会谈公报。 3月1一5日苏修邀请孟加拉国拉赫曼访问苏联,发表了苏联和孟加拉国联合宣言。双方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向孟加拉国提供4,500万美元贷款。同时双方还签订了苏“立即援助孟加拉人民恢复全国最主要经济部门的协定”。 8月15一16日柯西金访问伊朗。两国签订为期15年的一项新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3月20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爆发伊科边境冲突。外电报道,苏联支持伊拉克这一行动,以便确保苏联海军在波斯湾的唯一立足点一伊拉克的乌姆卡斯尔军港一的出海便利和安全。 3月20日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承认“存在着共同市场”这一现实。并说对共同市场参加国的态度,“将取决于它们自己对欧洲社会主义部分已形成的实 ·271· ==========第281页========== 际情祝,特别是经互会成员国的利益承认的程度”。 4月6一10日柯西金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问伊拉克,参加了苏联“援建”的北鲁迈拉油田开工典礼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建党25周年庆祝活动。9日,双方签订了“伊苏友好合作条约”。 据报道,苏修为了加剧向波斯湾进行侵略扩张,与美帝进行争夺,到1971年止,向伊拉克提供了约值1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伊已在第三世界接受苏修“军援”国家中居第三位。4月8日3名苏修外交官因干涉马里内政和企图破坏中国与马里关系,被马里政府驱逐出境。 4月上句玻利维亚政府驱逐119名苏联使馆人员出境。玻政府宣布,这些被驱逐的苏联使馆人员同一个企图反玻利维亚政府的政变有牵连。 5月22一30日尼克松访苏,同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就“苏美关系和当前国际局势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会谈。 苏美双方通过会谈发表了《苏美联合公报》和《苏美相互关系原则》。双方还就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等签订了七项协定,并决定建立“苏美联合贸易委员会”。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从5月26日苏美在莫斯科签订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等协议之日起至7月6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苏联就进行了七次洲际导弹试验和八次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试验,平均每隔三、四天试验一次。 6月苏联同智利签订了苏向智提供2.6亿美元的贷款协定,并决定成立两国政府间的经济混合委员会。 7月哥伦比亚报刊揭露,苏修外交人员参于企图绑架、 ・272・ ==========第282页========== 暗杀哥伦比亚军事学校校长阿尔瓦罗·瓦伦西亚·托瓦尔将军和其他军人及外交官员案件。哥伦比亚政府宣布把8名与此案有牵连的苏修使馆人员驱逐出境。 7月10一12日“经互会”第26次例会,在苏修把持下,讨论了“经济一体化综合纲领”的问题,提出在1972一1974年中协调1976一1980年各项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协调1990年以前的远景规划。苏、保、匈、东德、波、罗等国签署了共同在苏联境内建设大型纤维联合企业总协定,还讨论了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的工作。会议决定接纳古巴为成员国。 7月8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埃及决定自7月17日起,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在埃及的使命,由埃及武装部队的人员接替他们的一切工作。同时,萨达特还宣布,“六·五战争”以后苏联在埃及领土上建立的一切军事设备和装备将完全成为埃及的财产,并由埃及武装部队管理。 7月下旬阿富汗副首相访苏,双方签订了一项新的苏阿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规定苏联为阿富汗第四个五年计划提供1.21亿美元长期贷款。 8月阿拉伯也门正式宣布结束苏联顾问在阿拉伯也门的使命,约有400名苏联军事人员和100名文职人员离开阿拉伯也门。 9月苏联与印度签订关于成立经济和技术“合作”方面的两国政府间联合委员会的协定。 9月12一15日华沙条约国苏、阁、东德、波、捷五国军队10万多人在捷境内举行“盾牌72”军事演习。这是华沙条约组织举行的最大一次演习。从1962年4月到1972年9月的十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共举行约70次大规模军事演 ・273・ ==========第283页========== 习,华沙条约组织举行了47次。 9月底苏联和马来西亚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以及文化和科学“合作”协定。 11月22日一12月15日“饮安会”筹备性会议。据西方报纸和通讯社说,中、小国家在会谈中表现“很活跃”,它们“都不愿让自己听任大国摆布”。对下阶段工作程序,经过激烈争论,未达成任何协议。 ・274 ==========第284页========== Gener al I nf or nat i on 书名=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作者=《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编写组编写页数=274 SS号=10269825 DX号= 出版日期=197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285页==========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第一章苏修对东欧和蒙古的新殖民统治 第一节苏修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 ”,把东欧和蒙古变为自己的经济附庸 第二节苏修通过对外贸易,控制和掠夺“经互会 ”成员国 第三节苏修对“经互会”各国的所谓“经济援助 ”和“经济协作” 第四节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华沙条约为工具,实 行军事扩张 第五节苏修的新殖民统治在东欧和蒙古造成的严 重后果 第二章苏修对中东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在中东的野心和手法第二节苏修对埃及的渗透和扩张 第三节苏修对伊拉克、叙利亚、也内民主人民共 和国和阿拉伯也内共和国的渗透和扩张 第四节苏修对伊朗、土耳其的渗透第三章苏修对非洲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在非洲的战略意图和手法第二节苏修对北非国家的渗透和扩张第三节苏修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渗透第四章苏修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染指南亚和东南亚的反革命目的和手 法 第二节苏修对印度的渗透和扩张第三节苏修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和侵略第四节苏修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扩张 ==========第286页========== 第五节苏修积极向马来西亚、新加坡渗透 第六节苏修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控制和经济扩张第七节苏修对缅甸、泰国的渗透第五章苏修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和扩张 第一节苏修取代美帝在古巴的地位第二节苏修对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渗透第六章苏修的海洋扩张 第一节苏修继承老沙皇的衣钵,向全球海域扩张第二节苏修加紧向地中海扩张第三节苏修竭力向印度洋扩张第四节苏修向其他海域的扩张第五节苏修大力发展海洋扩张工具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大事记 ==========第287页==========